美國好戲連場 社會五大撕裂陸續有來

撰文:歐敬洛
出版:更新:

最近,全世界都在「圍觀」一個「瓜」。由美墨邊境非法移民和邊境管理問題引發的美國聯邦政府與德州之間的武裝對峙,目前仍在持續中。

這幾年,美國國內上演的鬧劇不少,從剪不斷理還亂的國會山騷亂事件,到此次不斷升級的對峙,世人在追更「美劇」的同時,也再次見識了美國社會的種種「出乎意料」。

此次事件的細節我們按下不表,先借此聊聊美國社會的五大撕裂。

圖為2月3日,美國德州邊境,特朗普的支持者架起了支持特朗普的旗幟。(Reuters)

一、相互拆台的政黨撕裂

「制度完善、治理成熟」一直被認為是美國政治制度的一個顯著特點,美國政客長期引以為傲。但世界上沒有絕對完美的制度,美國的政治制度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侷限性。愈演愈烈的黨派鬥爭,揭開了美式民主的假面,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其「否決政治」的制度劣根性。從本質上來説,這正是導致美國政黨內部、政黨之間的「拳擊賽」此起彼伏的根源。

隨着大選年的到來,民主、共和兩黨「過招」將更頻繁,進一步加劇的兩黨之爭和政治對立或將為美國政治極化和社會撕裂「火上澆油」。德州的這場鬧劇,就是「驢象之爭」的結果。此前,民主黨已經給特朗普送上緬因州和科羅拉多州兩州取消其初選資格的「厚禮」,現在共和黨又在德州的移民問題上還以顏色。

相互拆台的政黨撕裂,也引發美國社會內部對美式民主制度的廣泛憂慮。比如,美國《大西洋月刊》就曾發文表示,擔憂美國「陷入了民主倒退的困境」。美國13家總統圖書館曾聯合發出警告:美國民主處於脆弱狀態。路透社2023年的一項調查顯示,近三分之二的美國民眾認為,美國共和、民主兩黨政客因執迷於黨派鬥爭而無法正常履職。

可以預見,只要這一政治制度持續,美國兩黨爭鬥的局面就不會有大改變,這也將繼續消解美國所謂的政治理性。

圖為2月2日,拜登的支持者。黑人普遍支持民主黨。(Reuters)

二、積重難返的種族撕裂

美國種族問題歷史欠賬冗長。在歷史上,美國對包括印第安人在內的土著居民進行了屠殺、驅逐和文化滅絕,這是美國永遠無法洗白的污點。

奴隸制遺留下來的種族主義陰影久久纏繞着美國社會。當前,美國國內對有色人種的歧視依然如故,根深蒂固的「白人特權」觀念,讓少數族裔的處境之難愈發突顯。在全美各地頻頻上演的黑人「零元購」、黑白街頭對立等現象讓人們看到,黑人男子喬治·弗洛伊德臨死前的那句「我無法呼吸」,已然成為當下美國少數族裔面臨的困境的一個寫照。

此外,階級固化和貧富分化是美國種族鴻溝持續擴大的新賬。據美聯儲調查,膚色與美國的貧富差距有直接的關係。這一差距在過去幾十年得到擴大。1989年以來,白人家庭的財富中位值增加了兩倍,而黑人、西裔和拉丁族裔家庭的財富幾乎沒有增加。此外,數據顯示,美國白人家庭淨資產中位值是黑人家庭淨資產中位值的10倍。

正如美國學者所指出的,「膚色在決定美國人的命運方面,顯然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可想而知,如果美國不把種族歧視「新賬舊賬一起算」,這道裂痕也將對其帶來更深的傷害。

三、難以彌合的身份撕裂

不斷擴大的身份政治現象,正成為美國民主危機的一個根源。何為「身份政治」?有學者將之概括為:人們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產生的一種感情和意識上的歸屬感,以及相關的政治行為。

有人把美國社會比作一個「色拉拼盤」,不同膚色、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共同生活在一個大社會。在建國初期,美國的身份政治相對簡單。但此後,美國的身份政治擴大和演化到白人、黑人、拉美裔、亞裔等多個族裔,性別、性取向、墮胎、環保、氣候變化、移民和對外關係等問題也同時交織其中,形成了錯綜複雜的局面,由此帶來重重社會矛盾。

比如,近年來,美國校園的教育鬧劇時有上演,圍繞性少數群體、引導兒童變性等問題的討論,逐漸演變成全社會爭議的焦點。類似的爭議還發生在體育界,「長着鬍子的性少數運動員參加女子比賽奪冠」等新聞持續引發熱議。

與此同時,一些政治人物積極推動將身份認同泛化,用來換取所謂的選票支持。比如,有些美國政客以反覺醒、反性少數來鼓動選民給自己投票,這又加劇了美國民眾在身份認同上的極化,導致美國的社會共識日益「馬賽克化」。

由黑人飾演美人魚,《小美人魚》真人版被外界批評太「政治正確」。(小美人魚劇照)

四、矯枉過正的文化撕裂

隨着全球化的進一步深入,美國國內文化呈現出更加多元的趨勢。近兩年TikTok在美國年輕人群體中廣泛流行就是一個證明。與此同時,種族撕裂、身份撕裂、性別撕裂等帶來的文化撕裂,讓美國自身的文化魅力受到一定消解。

雖然美國國內不斷冒出各種新的文化名詞,如「取消文化」「冒犯文化」等,或將「黑美人魚」「黑雪公主」等元素植入文化IP中,並受到資本不斷推薦,但事實證明,它們並未像曾經的美國文化和美國價值那樣產生強勢性、統領性的影響。

這些強行植入「政治正確」的文化IP缺乏人間煙火味,與此前由美式「硬漢文化」等衍生出的西部牛仔、超級英雄、變形金剛等文化形象相比,又少了一些鼓舞人奮進的因子,無法引發更廣泛的共鳴。

此外,也有一種聲音認為,現如今包括美國人自己都發現,這些套路其實都是黨爭政治的延續,是政黨為了政治利益推出的文化扮演。有學者就指出,「合眾為一」是美國社會的信條,也是所謂「美國夢」的一部份,但目前美國精英推崇的「取消文化」等新套路正在不斷侵蝕這一信條。

圖為2024年2月3日,拜登(圖中)與副總統賀錦麗(右二)前往特拉華州威爾明頓舉行集會。(Reuters)

五、利益至上的盟友撕裂

基辛格曾説過一句話:「做美國的敵人可能是危險的,但做美國的朋友是致命的。」這話不假。事實上,以美國開國元勳漢密爾頓為代表的聯邦黨人很早就開啓了「利益外交」先河,以美國利益至上的取向來決定「朋友圈列表」人選,「插刀隊友」的事在美國曆史上並不算少見。

比如,為維護自身經濟霸權,里根政府用一紙「廣場協議」狙殺日本;為解決本國長期貿易失衡問題,特朗普政府向包括歐盟、日本在內的多方大搞貿易霸凌;為搶軍火生意,拜登政府在法國的背後「捅了一刀」,要知道,法國可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盟友」。

「友誼的小船説翻就翻」的操作,表面看是美國黨爭的外溢效應導致的,但從本質上來説,是因為在美國政客眼中,所謂盟友只是維護自身利益的工具,美國所説的「團結」只是「美國優先」的遮羞布。

從更根本上來説,是因為現如今世界多極化已是大勢所趨,美國竭力要維護的霸權已經不得人心,其盟友體系愈來愈疏鬆。當美利堅合眾國無法「合眾」,這部跌宕起伏的「美劇」也再次提醒我們:美式民主不是人類政治秩序的「標準答案」。

時間來到2024年,美國大選序幕已經拉開。這場決戰,會不會把以上五道撕裂的傷口更徹底地暴露在世人面前?我們且看後續。

本文獲微信公眾號「浙江宣傳」授權轉載,原題為《起底美國社會五撕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