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五年再開外事工作會議 習近平對中國外交有了新要求

撰文:鄭真
出版:更新:

中央外事工作會議12月27日至28日在北京舉行。此次外事工作會議是中共二十大後新一屆政府為未來五年的外交工作進行定調和做出指導的會議。

根據中國官方媒體的報道,會議認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將進入一個可以更有作為的新階段。」會議要求,「以更加積極主動的歷史擔當、更加富有活力的創造精神,開創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

此外,會議通稿三次提及「守正創新」一詞。「必須堅持守正創新,堅守中國外交的優良傳統和根本方向,同時開拓進取,推動理論和實踐創新。」「外交守正創新是新徵程上開創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是更好支撐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深入挖掘『守正創新』這個關鍵詞的重要意義,是我們學習領會本次會議精神、了解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對外工作思路的『金鑰匙』。」

2023年12月27日至28日,中央外事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強、趙樂際、王滬寧、蔡奇、丁薛祥、李希,國家副主席韓正出席會議。(中國外交部官方網站)

「更有作為」「積極主動」「守正創新」等說法的背後是中國外交指導思想的變化。

「韜光養晦、有所作為」,是二十世紀八九年代中國當時的掌陀者鄧小平基於當時的國際形勢,提出的指導中國外交的重要戰略思想。它的核心要義是:「要韜光養晦,埋頭苦幹,不扛大旗不當頭,過頭的話不說,過頭的事不做;要真正紮紮實實地抓好經濟建設,不要耽擱;中國在國際舞台上不是無足輕重,是能夠而且應該有所作為的。」相當長一段時期「韜光養晦、有所作為」是中國外交的準則。

伴隨着中國崛起持續深化,中國國際影響力持續上升,希望中國發揮更大作用、承擔更多國際責任的呼聲越來越多。近年來中國雖然沒有明確說明中國外交將不再「韜光養晦、有所作為」,但是「韜光養晦」的成分逐步減少,「有所作為」成為主基調。

中共十八大後,針對周邊外交突出問題,2013年10月周邊外交座談會召開,習近平當時在會議上強調「要更加奮發有為」「更加積極有為」。事實證明,隨後的十年間,中國外交不只是周邊外交在「奮發有為」,中國外交全線發力「積極有為」。

中美關係惡化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透過美國的打壓,全世界更加聚焦中國。(Pool via REUTERS)

大力推進「一帶一路」倡議、提出成立亞投行、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給世界留下的印象早就不是韜光養晦。且伴隨着美國圍堵中國的發生,中美在各領域短兵相接的鬥爭應接不暇,中國早已經無法韜光養晦,更多要思考如何開展有效的對美鬥爭。

2023年3月6日,習近平看望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中國民主建國會工商聯界委員期間提出,「面對國際國內環境發生的深刻複雜變化,必須做到沉着冷靜、保持定力,穩中求進、積極作為,團結一致、敢於鬥爭。」

此次中央外事工作會議明確強調「更有作為」「積極主動」「守正創新」,表明中國將在對外交往中更加強勢進取。

這種進取不是積極就可以概括的,既要有態度上的「積極」,也要有成果上的「有為」,更強調有為的質量要達到「創新」程度。

中共十八大後2013年10月中國召開了周邊外交座談會,2014年11月召開了中央外事工作會議。彼時習近平對外交的構思初步提出並開始付諸實施。中共十九大後的2018年6月中央外事工作會議召開,會議最重要的成果是確立了習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導地位。此次中央外事工作會議,本質上是要求在習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導下,中國外交工作有更加創新性創造性的有為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