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火商搶生意 世界難有和平

軍火商搶生意 世界難有和平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美國自二戰之後迅速發展壯大起來的軍工業,促使美國軍力不斷擴張,遍及全世界,也形成把整個世界當作市場的全球戰略。這種戰略基本上就是服務於上述整個龐大的既得利益集團。

經過七天短暫停火後,以色列和哈馬斯在加沙地帶的戰火重燃。以色列已不只一次公開聲言要消滅哈馬斯。英媒日前引述熟悉以色列動向的消息人士說,以色列計劃對哈馬斯發起一場為期一年或更長時間的戰役,地面攻勢最密集的階段將持續到明年初。

另一方面,美國國會眾議院已於11月2日批准向以色列提供145億美元(約1133億港元)的軍事援助,目前有待參議院核准。美國每年給以色列的軍事援助約38億美元。為應付以哈戰爭,突然追加百多億,可見戰事難以在短期內停息。太早停火併不符合美國軍火商的利益,和至今已打了足足21個月的俄烏戰爭一樣,這是它們藉機向政府要錢的大好機會。因此,世人也難望俄烏能早日停火和談。

丹麥軍方展示法國製的凱撒(Caesar)自走炮,當局1月19日宣佈,決定將19台同款軍備轉贈烏克蘭。(Reuters)

我們普通人都希望世界和平,但這世界上早就出現一種需要戰爭、衝突和國際糾紛的龐然怪物,名為軍事工業複合體(簡稱軍工複合體,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MIC)。在美國,由於它和國會也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因此也稱軍事工業國會複合體(Military-Industrial-Congressional Complex,MICC)。比較正規的名稱則是國防工業。

國防工業(主要是軍火製造商、防務承包商)為軍方供應武器甚至人員,所需的龐大防務開支則主要來自國會批准的預算案。國會議員(包括眾議員和參議員)競選需要大筆經費,主要捐款者就是軍火商。軍火商為了擴展業務,必須遊說國會不斷增加防務開支,因此需要許多說客。因為國內市場有限,軍火商必須在全世界開拓市場。這就需要戰火莫熄,不僅戰爭各方需要購買更多武器,其他國家為了加強防務,也不得不購買更多武器。

1961年,美國第34任總統艾森豪威爾(Dwight D. Eisenhower)卸任。他在告別演說中,首次談到美國龐大的軍事部門和龐大的軍事工業之間的密切關係的危險性。他認為,對美國而言,這是前所未有的。

軍工複合所產生的影響力(包括經濟、政治和精神上的)可謂無孔不入,包括社會和政府的各個層面。這種日益增長的影響力,可能導致災難性後果,政府對此必須保持警惕,絕不能讓兩者的疊加危及自由和民主的程序。公民也必須有高度警覺性,確保龐大軍事工業和軍事機器兩者的結合,與謀求和平的方法和目標一致,能兼顧安全與自由。

德國柏林2月25日有民眾手持標語,要求停止軍事援助烏克蘭。(Reuters)

但1961年以來60多年的發展說明,美國軍工複合體這頭怪獸早已變成失控的「科學怪人」。美國充當世界警察需要龐大的軍隊和軍事開支,也須有各種先進武器,但發展結果,終於使艾森豪威爾的擔憂變成事實。由此形成的龐大軍火工業,逐漸演化為財雄勢大並能左右政治和經濟的利益集團,能影響政府的外交和政策走向。

一般美國人其實早已失去真正意義上的決定國家政策的自由。因為,像軍工複合體這類龐大的既得利益集團,加上富豪操控的金融、科技大企業等領域,已不只不受政治控制,而是早已反過來操控美國的政治和經濟。它們的影響力滲透到社會各層面,也在極大程度上左右美國外交和全球戰略。因此,美國的國防開支年年增加,對外可以不斷給有戰火的地方輸送武器,大做軍火生意,對內卻沒足夠的錢來重新修造和翻新老化的道路、橋樑、地鐵等公共設施。

美國的政治、軍事、外交基本上就是由軍工國會複合體,加上財雄勢大的金主構成的政經精英集團主導。美國自二戰之後迅速發展壯大起來的軍工業,促使美國軍力不斷擴張,遍及全世界,也形成把整個世界當作市場的全球戰略。這種戰略基本上就是服務於上述整個龐大的既得利益集團。

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統計,2022年全球軍事開支預算達到空前的2.2萬億美元,美國的軍事開支已經達到全球軍事開支近40%,中國(13%)及俄羅斯(3.9%)緊隨其後。

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統計(上圖),2022年全球軍事開支預算達到空前的2.2萬億美元,已連續八年飆升。美國的軍事開支已經達到全球軍事開支的近40%,即8770億美元。中國排名第二,為2920億美元,其次為俄羅斯,864億美元。再次為印度(814億美元)、沙特阿拉伯(750億美元)、英國(685億美元)、德國(558億美元)、法國(536億美元)、韓國(464億美元)和日本(460億美元)等。美國龐大的軍事開支,除了維持武裝部隊和在全世界至少750個軍事基地的開銷,還有購買武器輸送到其他國家如烏克蘭、以色列的費用。

這是舉世無匹的大生意。歐美大軍火商都在搶這筆生意。約兩年前,澳洲和英國及美國達成三邊安全夥伴(AUKUS)協議後,原本給了法國的一單潛艇大生意,突然就被美國搶走。除了潛艇,澳洲也立即向美國採購了200多枚戰斧(Tomahawk)巡航導彈。法國總統馬克龍恨得咬牙切齒,但最後也無可奈何。

除了各大國的軍火商都在世界各地搶生意,亞洲的韓國近年來也搶着要分一杯羹,大力推動軍工業的發展,2022年,韓國軍火出口額超過170億美元。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今年3月公布的《2022年版國際軍火貿易發展趨勢》顯示,2018年至2022年,韓國武器裝備出口總額居世界第九位。

可以斷言,軍火商越多,世界將會更不和平。引發國際衝突與戰爭,是軍火商生存與發展之所需。以俄烏戰爭為例,軍火販子的說法是,普京是在沒有受挑釁的情況下入侵烏克蘭,實則如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等學者所言,是美國多年來硬推北約擴張到俄羅斯門口的結果(可參見其新著《國家如何思考》一書)。成功讓烏克蘭去打一場代理人戰爭,軍火商肯定暗自偷笑。為了打仗,烏克蘭2021年至2022年的軍備開支陡增了640%。美國是最大的武器供應者。所以,俄烏開打後不久就曾嘗試好幾輪和談,但終因背後撐腰的老大從中作梗而流產。對軍火商來說,戰爭打越久越好,和談是它們最不想看到的結局。

據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或譯美國外交關係協會)引述的數據,從俄烏開戰至今年7月,美國已向烏克蘭輸送了總額超過768億美元的援助,其中只有39億美元(5%)是人道援助,其餘基本上就是軍事和武器援助。美國國防部網站在11月29日發布的一篇報道很有意思,標題是:給烏克蘭的安全援助強化了美國國防工業基礎。報道洋洋得意地說,在美國國內,支持烏克蘭對國防工業的動員力度之大,是數十年來僅見的。

換言之,戰爭給軍火商對烏克蘭的武器援助可分兩種,一種是通過總統下發指令,動用美國的庫存武器(過後必須補回),另一種是通過「烏克蘭安全援助計劃」,由政府直接和軍火商簽訂訂購軍火合同,武器做好了就直接運往烏克蘭。為了趕製軍火,美國政府也給18個州的軍火承包商33億美元的資助,包括擴充現有生產線和增加新的生產線。軍火承包商所生產的包括155毫米炮彈,導引多管火箭系統、毒刺和標槍反坦克導彈等。這些可不是一般武器,當然價格也不菲,軍火商怎不樂開懷!

世界紛擾,戰禍頻仍,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套用一句古書裏的話: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古之慶父,猶如今之軍火工業,古之魯國,即今之世界。只要龐大的軍工複合體不死,戰火就不可能在地球上熄滅。

作者吳俊剛是新加坡前新聞工作者、前國會議員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