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美、德傳早有和談劇本 澤連斯基有本錢堅拒和談嗎?
德國《圖片報》(Bild)11月24日引述匿名政府消息人士報道,稱早在本年3月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訪美期間,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和朔爾茨都同意以有限度向烏克蘭提供武器的方式,使烏克蘭能夠守住前線、維持有力地位,卻不足收復所有領土,以讓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不必西方要求也能醒覺到戰爭難以持續,從而主動向烏克蘭人說明重啟俄烏和談的必要,讓俄烏戰爭得以在談判桌上告終。
該報道更稱,美德兩國領袖都同意,如果俄、烏不能重返談判桌,他們的「B計劃」就是讓衝突在沒有俄烏協議之下凍結。該消息人士形容,這是「像明斯克(Minsk)一般,卻沒有明斯克」——指的是2015年為解決烏東頓巴斯分離主義衝突的《明斯克協議》,最終該協議並沒有解決頓巴斯的分離主義政府同烏克蘭當局的衝突,但大體上卻讓烏東戰局冷卻下來,形成了維持至2022年2月的穩定前線邊界。
《圖片報》的報道時機頗為「巧合」。報道出街前兩天,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才剛在G20線上峰會中表明俄羅斯從來沒有拒絕同烏克蘭談判。
在俄烏戰場上,形勢確實對烏克蘭愈來愈不利。此刻,烏克蘭已然入冬,俄羅斯也開始以無人機發動較大規模的攻勢,似乎是要重演去年針對能源基建的劇本,而英國軍情分析亦顯示,俄方在冬天前兩個月已避免使用空基巡航飛彈作攻擊,因此囤積了更多飛彈,有可能留待寒冬時一次過用來攻擊烏克蘭能源基建。
烏軍的夏季反攻,並未能成功奪回大量失地,多個月來只在前線有輕微推進。不少軍事分析認為,烏軍攻勢已然結束。其戰場上的兩個亮點,就只有其在黑海以無人艇成功削弱俄羅斯黑海艦隊的軍事優勢,並在俄軍控制的第聶伯河東岸建立起一個橋頭堡。
烏軍總司令扎盧日內(Valery Zaluzhny)早前已承認,俄烏戰況已因軍事科技的水平而進入「僵持」之中,雙方從運動戰變成了陣地戰和消耗戰。軍事分析普遍認為,無論在動員能力上,還是在彈藥和無人機等新型武器的生產能力上,俄羅斯都佔有長期優勢。簡單而言,在一場消耗戰中,俄羅斯最終很大可能將會擊敗烏克蘭。
但關鍵詞在於「最終」。俄羅斯雖然佔有「長期優勢」,但短期突破依然有重大困難。例如俄軍近月就曾大舉進攻頓涅茨克城外的阿夫季夫卡(Avdiivka),最終在軍備和人員大量折損之下無果而終,只能回到緩緩推進的局面,逐步形成對阿夫季夫卡的包圍。不少軍事分析都將2014年以來就處於前線上的阿夫季夫卡比作俄軍用了大半年才攻下的巴赫穆特(Bakhmut)——能從烏克蘭手上奪得更多的土地,當然是一種進展,但跟巴赫穆特一樣,就算打下了阿夫季夫卡,俄烏前線的整體戰略形勢也不會出現根本上的改變。
目前,俄羅斯已經佔據了大約18%的烏克蘭領土,算得上是可觀的戰果,對於普京而言,「就地停戰」並不是一個差勁的選項。如果這種停戰是透過談判達成,他有可能會換得烏克蘭不加入北約的承諾,這將能達成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其中一個核心目標;如果這種停戰在沒有協議的情況下出現,俄羅斯也將會得到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重整旗鼓,為未來可能的進一步軍事行動作更好的準備。
從這個角度來看,普京「從不拒絕談判」之言並不假。
是否重啟和談,因而就取決於澤連斯基的決定。澤連斯基的立場是,只要普京還在位就不會跟俄羅斯談,而且談判的前提還包括要俄軍先撤出烏克蘭領土。由於這些條件明顯不符合俄羅斯和戰場上的政治現實,說澤連斯基拒絕任何談判,實不為過。
如果《圖片報》的報道屬實,我們更可以看到西方國家在俄烏戰爭問題上已陷入泥沼。一方面,他們不願意看到俄烏戰爭長期持續,甚至不願意看到烏克蘭戰勝——因為無論烏克蘭如何「戰勝」,也不可能消滅俄羅斯這個國家,烏克蘭的戰勝只會為俄羅斯未來的報復埋下種子,所以最佳的出路還是俄烏和談解決分歧。
但是,另一方面,他們又不敢公開拋棄澤連斯基。因此,他們才會有「有限度」軍援烏克蘭的做法,讓澤連斯基醒覺到烏克蘭並沒有辦法透過戰爭收復領土,因而只能透過談判解決。
問題是,澤連斯基卻執意堅持烏克蘭將會在戰場上得到最終的勝利。對於扎盧日內的「僵局論」,澤連斯基一口否定。對於近來包括全國廣播公司(NBC)有關歐美官員施壓烏克蘭談判的報道,澤連斯基亦稱從來沒有受到西方夥伴的和談壓力,從來沒有人施壓他向俄妥協。澤連斯基的幕僚們也持續否決對俄談判的可能,烏克蘭國家安全和國防委員會的秘書便稱烏克蘭「不能跟恐怖份子談判」。
不過,「烏克蘭最終勝利」的信念似乎不太符合客觀的事實,而烏克蘭政府內部都清楚這一點。最近,有《時代雜誌》記者就引述澤連斯基助手的說法,稱大家都知道烏克蘭並沒有在贏,但澤連斯基卻依然深信勝利可期,該助手甚至形容澤連斯基是在欺騙自己。
在這樣的局面之下,西方將必需在「啟動俄烏和談」和「支持澤連斯基」之間作出艱難的抉擇。否則,戰爭只會在對俄羅斯長期有利的背景條件之下持續下去,又或者長期凍結起來,給下一代人留下「爛攤子」。
目前,雖然美國在共和黨的抗拒之下已經攔阻了新一輪的援烏撥款,但德國則才剛宣布了價值13億歐元的新一輪對烏軍援。由此可見,西方國家普遍而言依然想維持着力挺澤連斯基的門面,不願負上「拋棄盟友」的罵名。
在這個前提之下,「冥頑不靈」澤連斯基才有本錢繼續堅拒談判。但從近月有關西方施壓澤連斯基談判的報道接踵而來的趨勢來看,西方的耐性已經快要用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