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地下鐵」:為何地道是戰爭最恐怖的第四領域?
加沙戰爭打了超過一個半月,大家對於可長達500公里、被稱為「加沙地下鐵」(Gaza metro)的地道網絡,相信已經不感陌生。今天的以色列國防軍海上和地面封鎖兼備,空中監視、空襲、地面交火一應俱全,在沙加造成物資短缺的人道危機,破壞了半數建築物,殺害平民過萬,但以軍至今還有一道死命令,就是要求士兵們不要貿然親身進入地道。
也許是這個原因,導致以軍地面包圍進攻北加沙近一個月之後,哈馬斯最高領導層一個都找不着,似乎全都成功南逃。
相對於海、陸、空三個傳統的戰爭領域,地道給任何軍隊帶來性質上完全不同的挑戰。這種挑戰有三個層面,一是尋找和發現地道,二是進攻跟破壞地道,三是地道裏的作戰。
歷史悠久的戰爭模式
地道,是一種古已有之的戰爭模式,最早的記載出現在4,000年前美索不達米亞的亞述時代,主要用途是用來攻城,以地下通道繞過城牆,又或者掘空城牆的地基,在進攻之時從地下破壞城牆(其中一種辦法是先在地道架起木製支架,進攻時放火燒木,導致上面的城牆失去支撐)。到了火藥發明之後,火藥同時可以配合地道使用來從下炸毀城牆,使堡壘要塞價值大減。
到了日俄戰爭同第一時世界大戰的時代,以地道越過對方防守陣地,依然是地道的一個主要用途。在一戰歐洲戰場的戰壕陣地戰中,交戰雙方甚時有時在挖掘地道和反地道時偶然相遇,因此要在黑暗、狹小只能以聲音辨別敵人位置的地下空間中直接用挖掘工具互相廝殺。
除了進攻之外,地道的防守作用隨時代推演也愈來愈多出現在戰爭上。在堡壘要塞的時代,人們會在堡壘之外預先挖掘地道,用來在戰時偵探攻擊方的地道攻勢,這些地道也會有迷宮設計、方便倒塌的機關,作為針對進攻方的陷阱。
用於防守的地道建設在二戰時登上巓峰。法國在兩次大戰期間就在其與德國的邊境上建成了著名的馬其諾防線(Maginot Line),以一連串由地道連接的要塞組成,防守位置炮轟範圍緊密連接,地道設計包括防止被毒氣攻擊的正氣壓,有軌道接連作運輸,可以抵禦高空和大砲轟擊,有容易倒塌的設計避免敵人攻破一點即能穿透整條防線。最終,德軍進攻法國也選擇了取道比利時而繞過馬其諾防線。
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日軍也在不同島嶼上興建大量地道作防衛,並隱藏其大砲位置。例如在硫磺島上,日軍建立了一系列的地堡和總長18公里的地道,美軍在五倍於日本守軍兵力和大量艦砲同絕對空中優勢之下,其傷亡人數依然比日軍高,是整場太平洋戰爭中唯一一次有此比例的戰役。
越戰期間在西貢(今胡志明市)西北數十公里的糾支地道也對美軍構成了長期挑戰,抵銷了美軍的絕對性空軍絕勢,讓越共人員能經常神出鬼沒地攻擊美軍。糾支地道內部極其狹窄,對體型較大的美國士兵構成移動上的困難,當時美軍還有稱為「地道鼠」(tunnel rat)的士兵,專門負責帶着刀、手槍、電筒深入地道查探,由於地道內狀況極差,毒蛇蠍子俱備,對「地道鼠」構成極大心理壓力,任何「地道鼠」都可以自行退出地道任務,上級也不能要求他們重返地道。
數千年來,海、陸、(以至其後的)空三個領域的戰爭科技,都有了長足的發展,但繞圍地道的戰爭技術卻依然受制於古以有之的地道天然局限。
地道戰的科技局限
在尋找和發現地道的層面,數千年前人們已經懂得在關鍵位置放上一碗水來觀察附近有沒有可能是來自地道挖掘的震動,又或者是直接觀察有沒有地方出現被挖掘出來泥土堆積的情況。
今天的以色列軍隊要查找哈馬斯的地道,也是從感應震動和直接觀察痕跡的兩個方面着手。衛星雷達、透地雷達、各動震動感應器,甚至是埋在地底的光纖,也可以用作對於地下震動的感應。同時,以軍亦有其他基於回音或引力轉變的科技來探測地下是否存在已存在的地道。但這些科技都會遇上地質的天然限制。而更直接的方式則有以無人機等現代科技對於人們生活模式的觀察,例如有一群人走進一座建築物之後就再沒有出來了,可能就是能間接證明其為地道入口之一的證據。
在進攻地道的層面,古時就已經有煙燻、水淹之類的策略,後來亦有毒氣攻勢。但這些一方面受到戰爭法的局限,另一方面對於設計較為複雜的地道,也並非有效辦法。
在破壞地道的層面,像加沙這樣人口密集的地區,就構成更大的困難。破壞地道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就是把它炸掉。但是將加沙的地道炸掉,就好像將香港的地下鐵路炸掉一樣,地面上的建築也會嚴重倒塌。也出於同樣的原因,大規模用針對地下建築的炸彈來進行空襲,也幾乎等同於將整個加沙移為平地。
爆炸不好使用,那就唯有將地道封起來。以往為了對付從加沙越境到埃及作走私用途的地道,埃及曾經使用持久性的水淹,讓地道不能再被使用。在灌水不行的地區,用混凝土將地道封閉起來是最直接的做法。然而,哈馬斯的地道滿佈整個加沙,以軍也難以把大量混凝土送進各方交火的戰場之中。
以軍目前也有一種稱為「海綿炸彈」(sponge bomb)的武器,它是一個塑膠容器,裏面裝着兩種化學液體,中間有金屬區隔,當區隔被拆去,炸彈就會膨脹成一個密度高且非常堅硬的海綿橡膠,可以用作封閉地道之用。這種炸彈也適用於在迷宮般的地道作戰時,封閉部份通道,以免被敵人突襲。但海綿炸彈的封閉臨時性質較高,還需要其他長遠封閉或破壞地道的辦法作配合。
破壞地道本身,還有一個長遠的缺陷。那就是,如果該區此後又落入敵人的控制之中,很快新的地道又會再被重建起來。美軍在越南和阿富汗都曾遇過類似的情況。
有時候,以士兵親身進入地道查探或進攻避無可避。在此,地道作戰的原始性可算是展露無遺。在地道之中,一般的軍用夜視鏡很多時候都沒有作用,因為夜視鏡也需要微弱的環境光線,但在地道裏連這個都沒有。地面上的通訊設備,在地道裏都難有用途,衛星通訊用不了,視線傳播的電波在迂迴曲折的地道內難以應用。在狹窄的地道裏開槍亦有可能因為後座力而傷及開槍者自己。地道的環境也可能充滿危險,例如碰觸到靜止的積水也有可能釋出毒氣。同時,地道的防守方也有着一夫當關的優勢,亦非常容易為進入的外來者設下種種陷阱。
因此,以色列國防軍雖然有着專門針對地道戰的部隊,但至今也依然儘一切可能避免派士兵直接進入加沙的地道,而是使用經特別訓練的狗隻,又或者專門設計的地面機械人或無人機去先作探聽。
但是,跟在地面上或海面上使用無人機不同,地道依然構成了嚴重的通訊局限。因此,它們若非使用有線的通訊方式,就是要在地道的適當位置放下反射訊號的裝置,這些因素都局限了它們的使用距離。
對於地道戰,西點軍校現代戰爭研究所的所長John Spencer表明,地下作戰更像是在水底作戰而非在建築物裏作戰,沒有任何在地面上可用的東西在地下能以同樣的方式運作,視覺、呼吸、導航、空間測量、通訊、殺敵全都要需要特別的裝備。
美國智庫外交政策研究所的國家安全高級研究員Paul J. Springer則指,地道戰可以抵銷傳統壓倒性軍隊包括資訊優勢在內各種科技優勢,變成攻擊方的防守惡夢,如果非常規戰爭未來幾十年依然流行,地道將很可能扮演一個愈來愈重要的角色。
也許,加沙戰爭,正如俄烏戰爭一般,正在為世界演練一種未來可能會再次出現的作戰樣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