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南方」與「三個世界」|安邦智庫
「全球南方」(the Global South)是2023年國際政治領域的一個關鍵詞。在2023年下半年短短一個月內,就有三個強調「全球南方」的重要國際活動:從8月下旬以「全球南方議程」定位的南非金磚峰會,到9月初在印度舉辦的「全球南方國家之聲」二十國(G20)集團峰會,再到9月16日在古巴落幕的、強調全球南方立場的「77國集團和中國」峰會,全球南方的顯示度越來越高。
何謂全球南方?「全球南方」一詞出現在1960年代,這一概念的內涵隨着時代不同而有變化。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的定義,「全球南方」大致包括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亞洲(不包括以色列、日本和韓國)以及大洋洲(不包括澳洲和新西蘭)的國家。除此之外的國家和經濟體則是「全球北方」(the Global North),大致包括北美洲和歐洲、以色列、日本和韓國以及澳洲和新西蘭。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國家在提到「全球南方」概念時,將中國排除在外,如南南合作金融中心把「全球南方」定義為「77國集團和中國」。
政府組織和發展組織最初使用「全球南方」這一術語,是為了取代「第三世界」和類似的可能具有「價值判斷」的術語(如「發展中國家」),使這個概念更加開放和不帶價值判斷(value-free)。全球南方國家被描述為新興工業化國家或正處於工業化進程中的國家,它們往往是當前或曾經的殖民主義主體。全球北方一般與西方世界相對應,而全球南方則主要與發展中國家和東方世界相對應。
在安邦智庫(ANBOUND)的研究人員看來,全球南方並非完全不帶價值判斷。一般意義上,全球北方與全球南方兩類國家通常在財富、經濟發展、收入不平等、民主以及政治和經濟自由方面存在差異。前者往往比較富裕,不平等程度較低,多為發達國家,出口技術先進的製成品;後者通常是較貧窮的發展中國家,民主政體較年輕、較脆弱,嚴重依賴初級產品出口;許多南方國家還共同經歷了過去在北方國家統治下的殖民主義歷史。
在1980年代,前西德總理維利·勃蘭特曾在世界地圖上具體劃出一條被稱為「勃蘭特線」的南北分界線,界線以北為北美、西北歐、日本等富裕國家,以及前蘇聯、東歐國家等;其餘國家皆劃入界線以南。但經過了四十年的發展變化,時至今日,國家貧富發展已經出現了很大變化,昔日的蘇聯及部分中東歐國家,已經滑落至發展中國家之列。而與此同時,中國已經從赤貧的發展中國家,發展為一個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的中等收入國家。世事變化之大,令人感慨!
與「全球南方」類似,中國領導人曾經提出過「三個世界」的概念。「三個世界」是毛澤東在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根據國際形勢變化,對世界格局進行劃分的戰略思想。
1964年1月,毛澤東會見日本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委員聽濤克己時,就提出了中間地帶有兩部分和兩個第三世界的認識:一部分是指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廣大經濟落後的國家,一部分是指以歐洲為代表的帝國主義國家和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1970年6月,在會見索馬里政府代表團時,毛澤東指出:「我們把自己算作第三世界的。」這是他第一次明確指出中國是第三世界國家。1973年2月,毛澤東在同第四次訪華的美國國務卿基辛格談話時,首先提出了關於「一條線」「一大片」的戰略設想,即建立一條從日本經過歐洲一直到美國的統一戰線,以抗衡當時霸權主義野心日益膨脹的蘇聯。在同歐洲國家領導人的談話中,毛澤東多次表示希望歐洲能夠強大和團結,這對於保證西方和東方的安全都是有利的。
1974年2月,毛澤東在同贊比亞總統卡翁達談話時,首次系統提出了關於「三個世界」劃分的戰略思想。毛澤東指出:「我看美國、蘇聯是第一世界。中間派,日本、歐洲、澳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們是第三世界。美國、蘇聯原子彈多,也比較富。第二世界,歐洲、日本、澳洲、加拿大,原子彈沒有那麼多,也沒有那麼富,但是比較第三世界要富。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亞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個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
1974年4月,鄧小平在聯合國第六屆特別會議上詳細闡述了毛澤東關於三個世界劃分的戰略思想,他指出,目前世界上各種政治力量經過長期的較量和鬥爭,發生了急劇的分化和改組。「從國際關係的變化來看,現在的世界實際上存在着互相聯繫又互相矛盾的三個方面,三個世界。美國、蘇聯是第一世界,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和其他地區發展中國家是第三世界,處於這兩者之間的發達國家是第二世界。」鄧小平還表示,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也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屬於第三世界。中國政府和人民堅決支持一切被壓迫人民和被壓迫民族的正義鬥爭。中國現在不是,將來也不做超級大國。
在當時的全球形勢之下,在「三個世界」的戰略思想之下,中國當時採取的策略是:作為第三世界國家的一員,堅決支持第三世界國家反對霸權主義的鬥爭,支持第二世界國家反對超級大國干涉和控制的鬥爭。中國的這一策略在中非關係上得到體現,尤其是中國從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推動的援非項目,在同屬第三世界的非洲國家得到正向反饋。當1971年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所擁有的合法席位時,非洲國家在發起提案、積極推動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幫助(提交決議草案的23個成員國中,非洲國家佔了14個)。後來毛澤東表示:「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是非洲黑人兄弟把我們抬進去的。」值得一提的是,在新中國重返聯合國的投票中,歐洲的贊成票率高達85.2%(包括東歐國家10票,西歐國家13票),在幾大洲中比例最高。
中國在落實「三個世界」的戰略思想時,並不是機械地根據意識形態、政治陣營來決定政策,而是靈活地根據世界大勢來制定中國的外交政策。中國一方面堅決反對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擴張主義政策,另一方面又對美國實行又聯合又鬥爭的方針,側重打擊蘇聯霸權主義。這就是毛澤東在70年代初提出的策略——「兩霸之中,我們必須爭取一霸」。在1973年在會見基辛格時,毛澤東明確提出,只要目標相同,我們不損害你們,你們也不損害我們,共同對付蘇聯霸權主義。他希望美國跟歐洲和日本加強合作,要搞一條橫線,就是美國、日本、中國、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歐洲。這就是聯合多國反對蘇聯霸權主義的「一條線」戰略。
在上個世紀60、70年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仍然處於艱難時代,得益於中國領導人對當時國際形勢高瞻遠矚的準確把握,確定了既堅守原則、又重視現實的戰略。中國加入了聯合國,改善了中美關係,最終與中美建交,為後來中國改革開放奠定了政治基礎,構建了國際大環境。抓住國際環境改善的契機,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人帶領中國走上了改革開放、搞市場經濟的正確道路。正是基於這種歷史,開啟了中國四十多年改革開放的偉大曆程,才通過搞市場經濟、參與全球化,煥發了十多億中國人發展經濟的熱情,成就了世界經濟規模全球第二、綜合國力居世界前列的地位。
在21世紀第二個十年,世界再度進入到劇烈動盪的格局。面對國際地緣政治形勢的大變局,中國今後應該以怎樣的戰略與世界相處?中國未來數十年的發展,應該基於什麼樣的策略?對當今和未來世界形勢和格局的判斷,可能是最重要的判斷基礎。回顧歷史上的「三個世界」、「全球南方」的發展歷史和演變,我們應該從歷史上汲取重要的營養,總結重要的經驗。
新一代中國領導人提出了「一帶一路」戰略倡議,面對國際戰亂提出了和平建議。面對美國發起、聯同盟友推動的對華圍堵和遏制策略,中國需要再度明確自己的發展戰略。從近幾年中國的政策來看,中國似乎有重回「全球南方」和「三個世界」戰略框架的跡象。2023年8月2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約翰內斯堡出席金磚國家峰會時指出,「要提高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支持發展中國家實現更好發展。」習近平強調,「要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構建全球發展夥伴關係,為共同發展營造安全穩定的國際環境。中國始終同發展中國家同呼吸、共命運,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永遠是發展中國家的一員!」
每個時代有不同的發展使命。從發展階段看,用樸素的語言來表達,中國下一步的經濟發展目標應該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最終在強大的經濟基礎上,成為一個發達國家。因此,中國未來的發展戰略,需要在歷史的軌跡上向前延伸、提升。「第三世界」是中國在半個多世紀前發展的基礎,「三個世界」也是中國在那時候確立的發展戰略。立足現有的基礎,在新的歷史階段,中國的發展目標,不應該是在「全球南方」國家中當「帶頭大哥」,也不是永遠守住「第三世界」國家的身份。
最終分析結論:
基於此,中國未來的發展,一方面需要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間尋求發展平衡,更好地在「全球南方」與「全球北方」之間扮演自己的角色;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目標,中國要繼續提升發展水平,向發達國家的目標邁進!
本文原載於安邦智庫2023年10月16日的每日經濟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