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進入歐盟市場之路並不平坦
在逆全球化和地緣政治摩擦之下,國際市場正在發生結構性的變局,中國的對外經貿夥伴也在發生變化。比如,東盟已經替代歐盟成為中國的最大貿易伙伴,從2020年開始連續三年如此;中美雙邊雖然保持了約7000億美元的巨大規模,但中美在多個領域的經貿關係實際上,仍然處在「脱鈎」的慣性中。
從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兩個維度看,歐洲與美國雖然都屬於西方國家,但對於中國來說仍是有重要區別的兩個區域。從五年之前的特朗普時期開始,美國掀起了與中國的政治與經濟摩擦。面對美國不斷增強的「遏制」行動,歐洲是中國曾寄予希望的發達國家市場。尤其是曾努力推動達成《中歐全面投資協定》(CAI)的德法兩國,是中國在全球化時期與歐洲合作的兩大支柱國家。
最近五年,世事劇烈變幻。尋找可靠的外部市場並維持穩定的經貿關係,對中國來說十分重要。作為發達國家市場的歐洲,對中國的「敵意」比美國要低。與歐洲國家建立相對穩定的政治與經濟關係,是中國政府的願望和重要策略;進入歐洲市場,也是許多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重要目標。
在產業和市場層面,這種變化已經發生。以汽車為例,2021年以來,中國汽車出口開始迅猛增長。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1年出口量按年翻倍至201.5萬輛,2022年達到311.1萬輛。2023年前八個月,中國出口汽車達到294.1萬輛。中國電動汽車出口的主要目的地是歐洲和東南亞,排名前三的國家分別是比利時、英國和泰國。據歐盟海關統計,今年前七個月中國電動汽車出口量增長了112%。歐盟委員會數據顯示,中國國產電動汽車在歐洲的市場份額已上升至8%,到2025年可能增至15%。
以電動汽車為代表的中國製造的工業品出口到歐洲,在經濟低迷中為中國企業樹立了一個標杆。中國不少產業和企業都躍躍欲試,希望在其他領域複製電動汽車領域的成功經驗。
不過,在承認歐洲市場重要性的同時,安邦智庫(ANBOUND)的研究人員在這裏要潑一盆涼水——中國企業不要低估進入歐洲市場的難度。在持續的訊息追蹤研究中,我們注意到,在日益複雜的國際地緣政治背景下,對於來自中國的經濟要素——產品、企業和資本,歐洲國家越來越表現出懷疑和排斥,歐洲率先提出對中國「去風險」策略,就是一種明顯的變化。
今年10月4日,歐盟發布聲明,對產自中國的進口電動汽車啟動反補貼調查程序,調查期預計不會超過13個月。調查對象是產自中國的9座及以下純電動乘用車,調查期限橫跨2022年10月1日至2023年9月30日,對歐盟汽車工業損害評估相關趨勢的審查期限覆蓋範圍是2020年1月1日至調查期結束。歐盟認為,中國生產的電動汽車從政府補貼中獲益,使得產品價格在市場上更具競爭力。歐盟列舉了中國的幾種主要補貼方式:(1)政府直接給予企業現金補貼;(2)政府少收稅或者不收稅;(3)政府以低於適當報酬的方式提供商品或服務。此外,(4)中國政府還對企業減免所得稅、向企業提供進出口退稅、通過國有銀行向企業提供貸款以及出口信貸等。
歐盟對中國設置經貿障礙的範圍還在擴大。10月10日,有媒體報道稱,歐盟計劃在本月歐美峰會上宣佈,對中國鋼鐵製造商展開反補貼調查。知情官員稱,歐盟同意與美國聯手確保各行業不會受到廉價競爭的影響,並稱美國要求歐盟對中國鋼鐵生產商採取行動,以換取美國不會重新對歐盟徵收鋼鐵關稅。2018年,美國政府曾對歐盟實施鋼鐵徵稅措施,歐盟為此針對部分美國產品採取報復性徵稅措施。有關人士預計,歐美雙方即將宣佈通過「全球可持續鋼鐵和鋁安排」(GSA),限制中國金屬出口,並指中國金屬大量湧入全球市場,給歐美金屬生產商帶來壓力。歐洲鋼鐵工業聯盟總幹事艾格特表示,「傳統貿易保護措施無法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已經用了50年都沒有效果。全球產能過剩是由政府推動的。我們需要一個新工具。」此外,歐盟方面也考慮對風力渦輪機行業展開調查。這些調查工作預計將長達一年,歐盟可能會依據調查結果,決定是否徵收關稅。
除了前述反補貼、懲罰性徵稅之外,歐洲還是碳關稅的積極推動者,與碳排放有關的貿易壁壘將會對中國製造的部分產品形成較大的壓力。歐洲碳邊界調整機制(CBAM)的第一階段於2023年10月1日啟動。CBAM是歐盟碳市場的衍生政策,這一綠色新政也被業內稱為「碳關稅」。在第一階段,歐盟碳關稅將瞄準六個碳密集型工業部門的進口——鋼鐵、水泥、化肥、鋁、發電和氫氣,要求六個碳密集型工業部門的出口商向歐盟當局報告其碳排放量。據標普全球大宗商品預測,在2026到2040年間,中國出口到歐盟的、CBAM覆蓋的產品約為8.69億噸,其中42%是鋼鐵,8%是水泥,6%是鋁。在現有CBAM機制下,需要付費的含碳量約為2.01億噸,其中85%來自鋼鐵產品,6%來自水泥,4%來自鋁。
最終分析結論:
可以看到,在逆全球化和地緣政治變化的背景下,歐洲(歐盟)國家對於中國產品和中國資本開始設置重重障礙,加大了中國企業和中國產品進入歐洲市場的障礙。去年爆發的烏克蘭戰爭和最新爆發的哈以戰爭,都會加大歐洲經濟復甦的難度。但越是經濟不好,越能激發歐洲國家對區外產品和區外投資的懷疑。對於正準備興致勃勃地殺入歐洲市場的中國企業,需要現實地看到其中的挑戰。現在和今後,進入歐洲市場的路,對中國企業已經變得不平坦!
本文原載於安邦智庫2023年10月12日的每日經濟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