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觸底反彈 但決定雙邊關係的基礎已徹底改變
經歷過佩洛西訪台和汽球事件造成的嚴重危機,中美關係在過去幾個月內出現了觸底反彈跡象。
過去幾個月內,包括國務卿布林肯、財政部長耶倫、商務部長雷蒙多和白宮氣候問題特使克里等在內的好幾位拜登政府的高級官員訪問中國,以政治局委員頭銜身兼中央外辦主任和外交部長的王毅與美國總統安全顧問沙利文在馬耳他舉行了長達12小時的會晤,參議院多數黨領袖舒默也於日前率團訪問中國並和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進行會談,王毅也傳將於下個星期對美國進行訪問,這些都是過去幾年未曾有過的事情。
中國關係有過遠比這些官方互動更温暖的經歷,不過那已經是幾年前的事情。自特朗普開啟中美貿易戰以來,中美關係急劇惡化,幾乎在每一個領域都充斥着嗆人的火藥味。這種情況在拜登上任後也並未發生根本轉變,反而還進一步惡化。相比之下,雙方過去幾個月的互動雖然未能從根本上扭轉局面,但至少聊勝於無。
目前,中美已經在商務部成立了四個工作組,並且通過談判達成了定期輪流召開會議溝通的共識。據美國駐中國大使伯恩斯透露,雙方在財政部和農業部還各有兩個工作組。疫情前,美中之間每周有340個直航航班,目前只有24個直航航班,到月底會增加到48個。雙方顯然都希望在這個問題上能取得更多進展,也許讓業界更擔憂的是,隨着中美關係陷入歷史低估,在雙方商務和人文交流都大幅萎縮的情況下,跨太平洋飛行的商業航班能否有足夠的客源讓航空公司收回成本。
美國將於11月在舊金山召開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峰會,這是屬於拜登的主場外交,也是他向選民展現外交成績的機會,在俄羅斯總統普京因為策動俄烏戰爭被拒之門外的情況下,拜登政府特別需要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參會,以便讓這場峰會顯得更像是一個真正的區域國家領導人峰會。如果習近平也不參加,這場峰會的效果將大打折扣。
儘管習近平有很大概率可能參會,但迄今為止中國還沒有放話同意,兩國之間在這個問題上似乎還有一些障礙沒有完全排除,比如,香港特首李家超因為被美國制裁還沒有收到參會邀請,因為面臨來自共和黨和民意應該持續對中國強硬的壓力,有很大可能,拜登政府無法就此做出赦免。白宮因此必須在其它領域對中國的要求做出更多讓步。
但中美關係的温度計到底能回暖到多少度還不得而知。經過2018年貿易戰以來的連續衝擊,雙方關係已經被歷史性重塑,決定雙邊關係的基礎已經和原來截然不同。
這個基礎至少包括三部分,第一,民意基礎已經和原來相比發生了顛覆性變化,美國多個民調機構的數據均顯示,有愈來愈多美國民眾已經把中國視為「敵人」,軍方、外交學者和兩黨精英也認為中國是遠比俄羅斯更具威脅的系統性競爭對手,在中國,雖然沒有民調數據支持,但大體情況也差不了多少。中國共產黨的各級官員,可能包括決策層在內,都認為美國不會放棄對中國的打壓與顛覆。
第二,作為中美關係壓艙石的經貿關係正在發生變化,完全脱鈎雖不可能,一定程度的脱鈎已經非常明顯,美資跨國企業正在調整它們的產業鏈,把原本在中國的產能轉移到越南、印度或墨西哥,美國政府則是鼓勵高科技製造業回流。中國曾經是美國的第一大貿易夥伴,現在中美貿易的排名已經跌到第四,排在美歐、美加、美墨之後。而早2021年,美國就已經跌為中國的第三大出口國。
第三,中國崛起和政治上的變化在更深層對中美關係帶來了結構性變化。在一個實力還不那麼強大的中國面前,美國因為基於實力優勢自信似乎更能包容雙方的衝突,對中美因意識形態和生活方式所產生差異並不那麼敏感。但是,隨着中美經濟實力進一步接近,中國在各個領域均顯示出具有挑戰美國地位的潛力後,美國的心態開始發生微妙變化,維護美國霸主地位的國家理性使得美國不管是哪個政黨執政都不可能再回歸原來的政策軌道,而中國政治向傳統的回歸與中國執政黨和政府希望建立與實力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與規則制定權力,又進一步加深了美國的不安和焦慮,雙方在決定競爭優勢的各個領域的矛盾必然會越來越突出。
上述第一個基礎性變化嚴重消耗了雙方的政策迴旋空間,特別在實行民選制度的美國,拜登必須小心避免改善中美關係的行為被認為是向中國投降,損害民主黨和自己的政治基礎,中國顯然也不希望改變這幾年樹立起來的對美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的強硬形象。
第二個基礎性變化使中美在互相制裁報復時更無顧忌,比如,在蘋果將自己的產業鏈部分遷往印度之後,中國政府不久前就發布通知,要求政府官員不得在工作場所使用外國電子產品,包括手機。
第三個基礎性變化激起的浪湧更為嚴重,中美現在都在拼命拉幫結派建立自己的勢力範圍,由中國主導的上合組織和金磚組織都在擴員,幾天後號稱有一百多個國家參加的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就將在北京召開。美國方面,拜登政府也調整特朗普連盟友也敲詐勒索的做法,全面恢復並鞏固了於盟友體系的關係,並致力於在亞洲構建針對中國的新聯盟機制,將日本、韓國、印度、澳洲等國家拉入其中。
台灣問題是另一個橫亙在中美之間的難題,也被認為是雙方最可能發生軍事衝突的爆點。過去幾十年,中美在這個問題上保持着巧妙平衡,雙方都展現了極具政治智慧和務實的靈活與彈性。但是隨着上述決定雙方關係的基礎性條件發生變化,美國開始重新挖掘台灣在打壓遏制中國上的價值,同時中國也開始加速推進統一,原本處於雙方之間的模糊空間正被擠壓。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把軍事演習推進到台灣近海區域,軍機繞台已成常態,而美國總統拜登自上任來也至少已四次明確表示如果中國發起武統,會派兵「防衛」台灣。
目前還不清楚拜登緩和中美關係的行動是一項基於區域和全球穩定的戰略性考慮,還是為了下個月召開APEC的權宜之舉。不管怎樣,拜登似乎並不是一個喜歡輕用武力的總統,至少在俄烏戰爭上他始終保持着介入但是卻不被捲入的定力,他似乎更願意通過戰略上長期的、非傳統戰爭的手段打壓遏制對手。中國方面,最高領導人習近平雖然和俄羅斯總統有頗多相似之處,但是他又比普京更有戰略定力,也比普京更關注經濟民生與科技等發展議題,普京在這些方面的短板正給俄羅斯經濟及其本人的權威帶來致命傷害。
習近平和拜登都認識到中美不能陷入一場災難性的戰爭,拜登認為中美關係的本質是競爭,說中美應該為雙邊關係「建立護欄」,習近平也說中國「有一千條理由搞好中美關係,沒有一條理由把中美關係搞砸」。不管怎樣,中美關係回暖都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