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板無人機的破壞:烏克蘭戰場創新如何影響美軍部署?
如果烏克蘭國家安全局( SBU)的說法屬實,2023年8月27日也許將會進入世界軍事史的記載之中。根據媒體引述該局的說法,當日烏克蘭以澳洲提供的「紙板無人機」襲擊了俄羅斯庫爾斯克州(Kursk Oblast)的多個軍事目標,損壞了一架米格-29戰鬥機、四架蘇-30戰鬥機、一個S-300防空系統的雷達和兩個鎧甲(Panstir)防空系統。當時,庫爾斯克州州長只承認一座距離兩個軍事設施大約300米的建築物受損,而俄羅斯的軍事博客則以軍事機場的衛星照片為證稱並無看到俄軍設備受損。
無人機的時代到了。
在超過一年半的俄烏戰爭之中,無人機的戰場應用已變成了司空見慣之事,從大疆的民用無人機到美軍的彈簧刀(Switchblade)自殺式無人機,從土耳其的Bayrakyar無人機到伊朗的Shahed,每日有關烏克蘭的戰情更新,幾乎都沒有可能欠缺無人機一詞。
在無人機的應用當中,有四軸航拍機用於戰場偵察,有同類無人機被改裝成自殺式無人機,又或者裝上3D打印器械用作投放手榴彈之用(烏軍據報正將部份美國供應的集束炸彈拆開,直接使用當中的小型炸彈作空中投放)。
入侵之初,烏軍的無人機使用明顯地阻礙了俄軍的推進,但到了今天,俄、烏雙方的無人機實力相當,戰場前線用於偵察的無人機雙方數量相約;俄羅斯去年10月起更引入了伊朗的Shahed對烏克蘭能源基建目標進行一次性使用數十架無人機的遠程攻擊;本年7月,俄羅斯退出黑海糧食協議後,烏克蘭的港口設施和穀倉都受到持續的無人機攻擊。
本年8月,烏克蘭對克里米亞和俄羅斯境內目標的密集行動,也證明了其在大型無人機遠攻的技術上已追到俄羅斯--其代表之作就是8月30日針對離烏克蘭超過500公里的普斯科夫州(Pskov Oblast)空軍基地的攻擊,其後的各式影像證據可見造成了至少兩架伊爾-76(Il-76)大型運輸機被摧毀、另外兩架被破壞(烏克蘭在同一天也對其他五個俄羅斯地區進行了無人機襲擊)。
根據被廣泛引用的數字,烏克蘭每月折損的無人機數量就高達一萬架以上。
在純粹的軍事用途之外,烏克蘭也持續以無人機開進莫斯科,挑戰俄羅斯首都從來沒有準備要應付細小無人機的防空系統,試圖向俄羅斯民眾展開心理戰。
除了空中的無人機之外,烏克蘭去年下旬也開始在黑海使用無人艇攻擊,特別是10月29日針對克里米亞塞瓦斯托波爾港(Sevastopol)俄羅斯黑海艦隊總部的襲擊,可算是無人艇進入海戰的代表性事件。
而到了最近兩個月,烏克蘭的無人艇攻擊更造成克里米亞大橋嚴重損毀,導致俄方要在大橋周邊沉沒一些船隻用來阻礙無人艇;俄羅斯另一黑海港口新羅西斯克(Novorossiysk)有軍艦遭到烏克蘭無人艦攻擊要被拖走;亦有黑海上的俄羅斯運油輪遇上同一命運。
無人機的價值:量也是一種質
俄、烏雙方的無人系統運用,跟每架價值成百上千萬美元的常見美軍無人機(例如2022年在喀布爾擊殺阿爾蓋達領袖的MQ-9收割者的成本價就高達3,000萬美元)不同,他們所用的無人機絕大多數都是以價廉量多為主,一架四軸無人機可能使用數次使被打下來,伊朗的Shahed自殺式無人機也只是幾萬美元一架,一次針對烏克蘭主要城市的大量攻擊也就是100萬美元的成本,卻有可能造成重大破壞。
本文首段提及的澳洲「紙板無人機」正是此中的表表者。這種無人機每架造價大約3,500美元,澳洲從本年3月以來每月供應烏克蘭100架,全機重5公斤,機翼總長兩米,可運作距離為120公里,由於其機翼設計本身已可提供空中承托力,使其飛行距離可超越旋翼無人機。這種輕型無人機當然不能造成大規模破壞,但其紙板用料卻有助繞過雷達偵察;其低廉成本也使其可被高量使用。如果烏克蘭國安局的消息屬實,這種無人機也有一定準確破壞昂貴軍備的能力。
在冷戰之後的北約軍事思維當中,質往往比量重要,武器貴精不貴多。然而,在俄烏戰爭爆發數月、俄軍決定轉戰烏東頓巴斯之後,人們看到烏軍幾乎抵擋不住俄軍的高量大砲轟炸,才重新發現量的重要。換句話說,在戰場上,量也是一種質。
因此,為了爭取戰場優勢,俄、烏兩國都不斷投放資源在廉價的無人系統生產上面。伊朗的Shahed無人機據報已經開始了在俄羅斯境內的生產。烏克蘭當局也決定投放相當於其2022年國防開支2%的資金在無人機項目上。而跟俄羅斯的統一生產不同,烏克蘭的無人機計劃可算是百家齊放、百家爭嗚,每個安全相關部門都有自己的無人機計劃,民間也有不少獨立研發無人機的機構,最近一些針對俄羅斯境內或克里米亞目標的攻擊,更是新研發無人機的「試飛」。
美國的「複製者」計劃
雖然無人系統的戰爭應用在俄烏戰場上面大概還是處於摸索的階段,但美軍已明顯留意到無人系統的潛力。8月初,美國海軍多架軍艦駛過伊朗對外的海運石油要塞霍爾木茲海峽(Strait of Hormuz)之時,就明確地由一艘無人艇「開路」。其作用是要為更大型的載人軍艦提供海上態勢感知的資訊,特別是在空間不大的海峽地型中,或者是在有可能會被對方施展無人艇襲擊的情勢之中。
到了8月底,美國國防部副部長希克斯(Kathleen Hicks)更在一場演說中宣布了一項名為「複製者」(Replicator)的計劃,準備製造數以千計的無人機去抗衡中國在數量上不斷提升的軍力。希克斯稱,美國的戰勝策略從來都不是要「一艘船對一艘船、一枚子彈對一枚子彈」的去追上對手,而是要依靠思考上、戰略上和運作上的創新。她形容「複製者」計劃的目標是要掌握明日的科技,即在所有場域之中建立起「可消耗的自動系統」。她又為這個計劃給出了18至24個月的時程。
根據美國國防部的估算,此刻美國使用的無人機數量大約只有1.1萬架。很明顯,這並不是像烏軍那樣每月消耗萬架無人機的作戰規模。但從「複製者」計劃的提出可見,美軍正在俄烏戰爭之中汲取教訓為未來潛在軍事衝突作準備。
希克斯並沒有為「複製者」計劃提供更為具體的說明。而數千規模的無人系統要如何在印太地區針對中國的部署上運用,也未有清晰的圖景。例如無人系統的具體用途、無人系統之間的訊息聯繫、有沒有一個統一的指揮控制系統、如何與傳統軍備合作聯動等等,都是未來美國國防部要解決的難題。
不過,從「復製者」計劃的推出可見,美國的軍事思維在無人系統的新時代之中已回到「量也是一種質」的邏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