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里戈任墜機身亡,到底誰幹的? 俄羅斯瓦格納高層的「團滅」
俄羅斯航空運輸署、俄羅斯國營媒體塔斯社、與瓦格納有聯繫的Telegram頻道「灰色地帶」(Grey Zone)等各方消息都顯示,瓦格納僱傭兵組織創始人證實普里戈任(Yevgeny Prigozhin)已在墜機事故身亡中。同機墜亡的還有另外六名瓦格納軍方高層,包括瓦格納集團軍事指揮官烏特金(Dmitry Utkin)。不少媒體形容此次墜亡事故是對瓦格納高層的一次「團滅」。
俄羅斯Tsargrad電視台引述俄聯邦航空運輸局委員會消息人士的話,普里戈任乘坐的飛機「是被炸燬的」。俄羅斯知名網絡媒體Meduza則撰文稱,有目擊者表示飛機墜毀前發生兩次爆炸,而在網傳的墜機殘骸照片中有多個疑似彈孔,或與防空導彈有關。瓦格納電報頻道「灰色地帶」發文稱,普里戈任被「俄羅斯的叛徒」殺害。種種訊息都顯示普里戈任的死,不是一起普通的空難事件。
到底是誰在痛下殺手?
人們第一時間聯想到的是俄羅斯。普京或者俄羅斯軍方高層是幕後主使。畢竟普里戈任6月份發動的軍事政變一度是對普京統治的挑戰,是對俄羅斯特別軍事行動路向的公開否定。普京可以採取不流血的方式結束兵變,但是不會放過事件的主謀普里戈任。可以說,對普里戈任的政治信任已經完全喪失。
飛機墜落在莫斯科以北100多公里的特爾維地區,信號是在一個附近沒有機場的鄉村地區消失的。這樣的事故發生地點顯然是精心選取的,對平民和社會的傷害都非常小。自從烏克蘭無人機屢次攻擊莫斯科後,莫斯科及其附近的空中管制狀態非常嚴格,如果普里戈任乘坐的飛機曾經中彈或者是發生爆炸,這樣的事態不太可能是由外部勢力冠冕堂皇去做的。
事後將瓦格納高層團滅符合俄羅斯和軍方高層的政治利益,是對俄羅斯國內幻想普里戈任兵變能夠帶來改變的政治勢力的警告。戰爭進展到如今,普京當局已經面臨巨大的壓力,對普里戈任痛下殺手,目的就是為了告訴各方普京的統治不可挑戰。
也有分析傾向於事件是俄羅斯軍方高層的小動作,普京沒有對普里戈任進行肉體消滅的動機。筆者是不同意這樣的觀點的。普里戈任在兵變後有多次機會見到普京,瓦格納高層在同普京的接觸中,對俄羅斯軍方高層的指控和上訴已經做得差不多了。俄羅斯軍方高層實際上處於拼命向普京表忠心的階段,在如此重大的行動中,不可能單獨行事。
以普里戈任對俄羅斯軍隊的了解,他不會被當做是普通的以盈利為目的的僱傭兵組織頭目。普里戈任掌握的俄軍情報足以使俄羅斯對其保持高度的警惕。兵變是一個瓦格納同俄羅斯關係的轉折點,兵變之後信任全無之下,瓦格納實際上是一根插入俄羅斯咽喉的刺,未來發生的任何事態都會是不斷擴大雙邊信任痛苦的行動。團滅是符合俄羅斯政治利益的,是消除軍事政治隱患的一勞永逸的方法。因此墜機事件,普京與俄羅斯軍方有最大的嫌疑。
克里姆林宮和俄羅斯國防部都沒有第一時間現身表態。反倒是美國方面第一時間發表了評論。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等人的表態大同小異,都表示不吃驚。美國方面的立場是在暗示和諷刺普京,認為就是普京在用極端手段進行事後清算。美國的懷疑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美國表現得太心急。更大程度上拜登和白宮國安委的言論是一種輿論公關,即便元兇不是俄羅斯也被當做了是俄羅斯。
普里戈任的死美國是否知情?不排除美國等已經積極接觸過瓦格納。一度和俄羅斯軍方反目的瓦格納實際上是美國積極爭取的對象。如果墜機事件不是俄羅斯國內的政治勢力做的,那麼美國很難說不知情。美國曾經一度在很多涉及俄羅斯的事件上比如瓦格納兵變事件發生後保持謹慎。為什麼普里戈任死了之後美國反倒不諱莫如深了? 是什麼讓美國的態度有這樣的轉變?是當時美國身涉其中所以不方便表態,還是普里戈任死後,既是對普京的栽贓,又死無對證了?
瓦格納軍隊日後部署在中東或者是非洲,無一例外是對美國進行軍事戰略調整留下的軍事空白填充。如果除掉普里戈任既能夠給俄羅斯潑髒水,又能夠阻止俄羅斯同美國在中東和非洲爭奪地盤的步伐,美國有充分理由幹掉俄羅斯的軍事白手套。
當然對普里戈任的死直接歸結為普京的還有烏克蘭。烏克蘭總統辦公室主任顧問波多利亞克(Mykhailo Podolyak)周三評價說,「顯而易見的是,普里戈仁在相信盧卡申科離奇的『保證』和普京同樣荒謬的『榮譽之言』的那一刻,就為自己簽下了特別的死亡令。」
事情會是烏克蘭做的嗎?瓦格納近來的行動都在非洲開展,已經不是擔綱俄烏前線的主力。烏克蘭是擔心瓦格納捲土重來?還是要對瓦格納曾經的行為進行報復?
兵變事件後,瓦格納士兵不斷前往白俄羅斯,甚至在白俄羅斯已經註冊了公司實體。伴隨着波蘭對烏克蘭西部領土出現興趣,這支軍隊隨時可以出兵干預的軍隊如果部署在白俄羅斯,將引發波蘭和立陶宛等波羅的海國家的恐慌。無論是烏克蘭還是波蘭抑或是立陶宛都有相當大的對瓦格納高層團滅的動機。
而從俄羅斯國內外各方勢力都有對一度叛變的普里戈任痛下殺手的動機看,這支戰功卓著又桀驁不馴的私人軍隊在備受關注的那一刻起註定要走上風口浪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