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韓大衛營峰會|謀組「小北約」 中日韓關係何往?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美國總統拜登將於美東時間8月18日,邀請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和韓國總統尹錫悦在美國總統度假勝地大衛營(Camp David)舉行峰會。不同於白宮這樣的正式政治場所,大衛營會晤實際上是在美國有着極深文化淵源的莊園外交的一種。由於它帶有一些非正式的「私密」性質,更能顯示出美國想對日本、韓國表達出的「親近感」。在某種程度上,這可以看成是美國對日本、韓國近幾年在地緣政治上高度配合的獎勵。

二戰之後,日本和韓國就是美國的盟友,這種同盟關係持續至今已經七十八年了。美國調整對華戰略之後,開始在全球連同盟友或夥伴國家打造針對中國的各種「圍欄」——在內容上,有政治的、經濟的、技術的、軍事的、教育的對華「圍剿」;在形式上,則有傳統多邊(如北約、G7、歐盟)、新多邊(如印太經濟框架、美日荷、AUKUS、美日印澳四方會談等)以及各種雙邊機制(美日、美韓、美菲等)。經過幾年來的不懈努力,再加上借力烏克蘭戰爭對西方國家的刺激,美國打造的對華多重「圍欄」已經逐漸成形。

近幾年,美國與日本、韓國的單獨會晤或多邊會晤並不少,其中包括在多邊會晤中舉行的三方會晤(如2022年11月13日在柬埔寨金邊,美國總統拜登、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和韓國總統尹錫悦在東盟峰會期間舉行美日韓三邊首腦會談)。但像此次在大衛營專門舉行的美日韓三邊會晤,在過去極為罕見。一個問題是:在分別與美國結成穩定的軍事同盟七十八年之後,此次三國會晤的目的是什麼?三國還希望在哪些領域更進一步?安邦智庫(ANBOUND)的研究人員判斷,美日韓大衛營會晤最值得觀察的焦點是,三國是否由此建立正式的「三國軍事同盟」。如果是,這可能成為「亞洲版北約」的雛形。

圖為韓國總統尹錫悅2023年7月12日在立陶宛維爾紐斯參加北約(NATO)峰會。(Reuters)

8月14日,路透社援引不具名的美國政府高級官員稱,美日韓三國領導人會晤將在科技、教育和國防領域推出一系列聯合倡議,特別是啟動新的防禦措施。美國官員稱,雖然此次會晤不太可能達成一項正式的安全協議,無法在國家間相互防禦方面作出承諾,但三國領導人將同意就地區責任達成相互理解,並建立一條「三方熱線」,以便在「危機時刻」進行溝通。美國官員希望,會晤將是美日韓三國領導人舉行年度會晤的開端,正式確立三國之間的關係和合作,「使我們在安全領域走得更近,這樣做將『增強我們的集體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官員提到了未來設想:「要完全期待各方之間建立一個三方安全框架,要求太多了——這是一座太遙遠的橋樑。然而,我們正在採取步驟,使每個國家都了解對地區安全的責任,我們正在推進新的協調領域和彈道導彈防禦,以及技術領域,這將被認為是非常重要的。」

在上述表態中,美國官員並不隱瞞其遠期目標——建立正式的美日韓三方安全框架。一旦這個框架建成,美日韓將擁有一個針對共同假想敵的軍事同盟框架。在此框架下,三方的合作將遠遠超越情報共享之類的合作,在共同軍事行動、日常軍事協作、緊急事態應對、戰爭觸發條件等多個方面,將會受到固化的三方安全框架的制約。對於中國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值得警惕的重大地緣形勢變化。由於中日韓三國在地緣上極為接近,這一逐漸成型的軍事同盟,幾乎就是處於中國鼻子底下的「小北約」。

美日關係:圖為2023年7月12日,美國總統拜登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出席北約峰會。(Reuters)

毫無疑問,美日韓三方強化安全合作與中國有重大關係。甚至可以認為,美日韓三方強化安全合作,就是為中國量身定製的一種地緣政治機制。

首先,美國已經成功地將中國塑造成了美日韓三國的共同「假想敵」。年邁的美國總統拜登雖然在內政問題上一塌糊塗,但必須承認,在以遏制中國為主要內容的美國外交方面,拜登做得還是很有成效的。比如,美國成功地在西方世界組織起了對中國的晶片限制;成功地推動歐盟擱置了對《中歐投資協定》審議,而這種擱置很可能是永久性的;依託「印太戰略框架」構建起了「印太經濟框架」,不管成效如何,至少在形式上將中國排除在外。

過去,雖然日本與韓國的對華關係都有波動,但兩國領導人同時對華都很強硬的情況很少見。現在,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和韓國總統尹錫悦恰好就形成了「雙強硬」的組合。由於尹錫悦破天荒地在歷史問題上做出讓步,主動打破了日韓關係僵局,使得兩國關係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據一些學者的實地調研,當前的日本社會,從輿論到學者到政府官員,對於改善中日關係的態度基本上是「沒有希望」「沒有必要」。2022年,日本議會的政治家集中討論的題目僅僅是「安保三文件」及「經濟安保」問題。在重要經濟團體年內訪華問題上,有人表示,日本主要經濟團體的領導年內日程早已經排滿,不可能一起去中國訪問,也沒有太大的必要。從日本媒體的報道看,中日之間除了對立,幾乎沒有任何可以合作的地方。

日韓峰會:韓國總統尹錫悅2023年5月7日在龍山總統府辦公室會晤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圖為雙方握手合照。(Reuters)

其次,美日韓如果構建起穩定的三方安全框架,將對台灣問題造成重大影響。美國在東亞的地緣政治佈局中,一個成功之處是讓日、韓兩國都把自己與台灣問題掛了鈎。安倍晉三出任日本首相時,就喊出了「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就是日美同盟有事」的口號。過去在台灣問題上一向不願出頭的韓國,現在打破慣例變得激進,尹錫悦直接喊出了「台灣問題不是中國問題,而是全球問題」的驚人言論。

路透社分析認為,在美國總統度假勝地大衛營會面,是要應對所謂「中國崛起」和「朝鮮帶來的更大地區威脅」。報道稱,特別是在涉華問題上,預計此次美日韓三國領導人會晤期間還將發表一份聯合聲明,其中內容涉及台海局勢。一名美國官員透露,美日韓三方聯合聲明將包括「維護台海和平與穩定」的措辭,但有關這一內容和其他確切措辭預計將在談判的最後一刻才能確定。

對於中國來說,日韓這兩個一衣帶水的鄰邦的變化(尤其是韓國的變化),在過去是不可想象的。但這些變化確實發生了,我們需要認清並接受一個客觀事實——世界真的變了,越來越多的國家對中國的看法與過去不同。日本與韓國義無反顧地走向對華強硬,這就是離中國最近的、真實的地緣政治故事。過去在全球化時期,大家奉行的是經濟邏輯,現在各國奉行的則是地緣政治邏輯。從經濟邏輯來看政治邏輯,會覺得世界在倒退,政治家的智商在降低;但在政治家看來,經濟邏輯追求的東西無助國家安全,是完全可以放棄或犧牲掉的。

美國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是以地緣政治邏輯看待國際經貿關係的主要倡導者之一。(Reuters)

從目前東亞地區的形勢來看,美日韓強化安全合作以應對地緣政治摩擦,進一步壓縮了相關各國以和平方式溝通的空間。美國與日韓在東亞地區進行的一系列雙邊或三邊軍事演習,中韓在日本海及西太平洋地區進行的合作軍演,都進一步推動了東亞地區的緊張態勢。在烏克蘭戰爭背景下,中國還需要注意一種傾向:美國及盟友希望將中國、俄羅斯、朝鮮塑造成新的地緣政治集團。俄羅斯現在已經是西方世界的公開敵人,朝鮮是美國眼中的「邪惡軸心國」,中國則是美國最具挑戰性的「長期戰略競爭對手」。如果中俄朝被西方國家在認知中「綁」到了一起,今後對中國的正常發展無疑十分不利。

面對這種形勢,中國應該如何應對?這是一個極為複雜的問題。從獨立智庫角度,安邦智庫的研究人員談幾點個人想法。

第一,東亞地緣政治緊張局面還在惡化之中。這是美國推動的全球地緣政治格局變化的一部分,是更大的全球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大系統不變,子系統難以改變。這意味着,決定東亞局勢變化的鑰匙,並不完全掌握在中日韓三國的手裏。如果中美關係不改善,東亞局勢也就難以真正改善。更何況,就目前形勢而言,美國需要中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盡量多地保持摩擦和張力,因為這樣對美國構建圍堵中國的陣線有利。

美國總統拜登2022年2月12日在大衛營度週末,與俄羅斯總統普京通電話,討論俄羅斯可能入侵烏克蘭的問題。(Reuters)

第二,中國需要努力將中日關係、中韓關係與中美關係區別開來,分別處置和應對。儘管中國與日韓的關係取決於中美關係,但中國需要盡量把上述關係差別化、區別開來,把尋求中日關係、中韓關係的現實改善,作為發展中日韓關係的目標。雖然日本、韓國是美國的盟友,但它們與中國的地緣關係是搬不走的,中日韓三國必須尋求相處之道。基於這種考慮,中國應充分利用與日、韓兩國交流的多種渠道和關係,加強雙邊或三邊經貿對話,努力維持一種可對話的開放狀態。另外,中國可能需要適度控制極端民族主義情緒在社會層面的蔓延,如果不加控制,在不受管制的網絡上,這類情緒會形成一種所謂的「民意」,倒過來對國家政策施加影響。

第三,觀察和等待。中日關係、中韓關係的惡化不是短期發生的,改善關係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面對當前的局面,中國需要從全球着眼來看待中日韓關係,在守住底線的前提下保持開放,發揮在經濟和市場方面的優勢,盡量維持經貿關係的穩定。剩下的很多事情,可能要交給時間來決定。我們相信,日本與韓國的政治生態,不可能永遠如現在這樣強硬,中國經濟社會也會不斷發生一些變化。中國需要在明確方向的基礎上做好準備,等待新的政治周期的到來。

2023年7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辦主任王毅在青島出席2023年中日韓合作國際論壇開幕式。(中國外交部)

國際形勢的轉變都不是突然發生的,日本、韓國與中國關係的變化也不是短期內就猛然出現。回顧近六、七年的國際形勢劇變,應該客觀地看到,日韓兩國不是與中國「脫鈎」一馬當先的積極分子,而是最後撤離中國的國家。因為他們與中國同屬亞洲,地緣、經濟、貿易的牽扯最多。有可能他們雖然知道遲早要離開中國,但腳步的抬起卻沒有那麼快,心已離開而腳步尚未跟上。現在的情況則可能是,日韓甚至還有德國,他們的經濟界和企業界最終還是要抬起腳步離開。

最終分析結論:

美國、日本、韓國三國領導人舉行大衛營會晤,可能成為東亞地緣政治局勢發展中的一個節點,中國需要警惕其是否會演變為固定的三國軍事同盟。東亞局勢還將繼續惡化,對中國不利。但在此環境下,中國仍需堅定目標,保持開放,維持實質性的經貿關係,儘可能地保持溝通,靜待新的政治周期到來。

本文原載於安邦智庫2023年8月15日「每日經濟」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