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爾政變的西非戰爭風險:歐洲會介入嗎?
7月26日以來的尼日爾軍事政變局勢依然充滿不確定性,法國和意大利的首班撤僑航班已分別降落巴黎和羅馬,但法國在尼日爾的1,100名駐軍仍然留守當地。
軍政府似乎是為了表明其權力已穩,8月2日決定重新開放其與鄰國的邊境。然而,由於尼日爾所屬的西非經濟共同體(ECOWAS)日前已封鎖有效成員國與尼日爾的邊境作為對政變者的制裁一部份,尼日爾只能重開其他大體在無人沙漠上的邊境,接壤國家包括不屬西非共同體的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和乍得(Chad),以及過去三年各自經歷兩次軍事政變因而被暫停成員國地位的西非共同體國家馬里(Mali)和布基納法索(Burkina Faso)。
讓人擔心的是,在尼日爾軍政府領袖(原總統衛隊領袖)奇亞尼(Abdourahamane Tchiani)拒絕將權力交回該國總統巴祖姆(Mohamed Bazoum)之際,西非共同體7月30日緊急開會後發出的「一周通牒」限期逐漸迫近。由「區內一哥」、非洲人口第一大國尼日利亞總統提努布(Bola Tinubu)主導的西非共同體當時給了奇亞尼一周限期交權,否則不排除會動用軍隊介入。
西非共同體軍事介入並非沒有前科。2017年,岡比亞原總統選舉後拒絕下台,西非共同體支持勝選者在鄰國塞內加爾宣誓就職,隨即出兵直進岡比亞首都迫得原總統下台。不過,由於尼日爾軍方一直站在西非薩赫勒(Sahel)反恐和反聖戰組織前線,軍力遠勝岡比亞,西非共同體的介入恐怕不會像到公園散步一般容易。而在尼日爾的法軍和1,500名美軍,也增加了軍事介入的不確定性。
目前,提努布似乎有着兩手準備。一方面,西非共同體的代表團8月2日將抵達尼日爾首都尼亞美(Niamey)與軍政府展開對話,另一方面,共同體成員國的國防領袖也將到尼日利亞首都阿布賈(Abuja)舉行兩日會議,討論尼日爾局勢,頗有聯動進軍的態勢。
對於外國干預,尼日爾軍政府表明堅定捍衛國家主權。馬里和布基納法索兩國的軍政府也表示外國介入尼日爾將等同對他們宣戰。此中,馬里軍政府早得到俄羅斯瓦格納集團(Wagner Group)僱傭兵的支持,而布基納法索亦與瓦格納眉來眼去。如果西非共同體介入,而馬、布兩國也真的捲入事態的話,尼日爾的兵變即將會變成法國與俄羅斯西非角力的場域,雖然意大利已表明不應軍事介入,但日前大使館被示威者攻擊的法國可能不會願意置身事外。
尼日利亞總統提努布90年代曾被獨裁軍政府收監,對軍事政變深痛欲絕,本年才上台的他除了不想再助長區內軍事政變風氣之外,也擔心自己的「軍事介入」強硬警告如果最終被證明是「紙老虎」將威信盡失。因此,雖然區內國家各有安全問題,但最終動武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對於歐洲而言,尼日爾也是必不可失的戰略要地,保住該國1960年獨立以來首位在和平交接下得到政權的總統巴祖姆在位尤其重要。
首先,對於法國而言,近年俄羅斯透過瓦格納集團的反法、反殖宣傳,已大大削弱了法國在西非的影響力,馬里和布基納法索軍政府上台後更將國內的法國軍隊和歐洲軍隊驅逐,如果尼日爾再由親俄軍政府奪權,法國和歐洲在西非將難有立足之地。
其次,對於歐洲而言,無論是出於從源頭根絕難民的私心,還是薩赫勒反恐的道德責任,保留尼日爾作為反恐中心也有其必要。自巴祖姆上台之後,尼日爾政府採取了懷柔政策,啟動了與各個地方聖戰組織的談判,並提出經濟發展、糧食援助、釋放聖戰者等方式作利誘,加之其與西方軍隊的合作,尼日爾成為了少有武裝衝突死亡人數連年遞減的國家。
相較之下,打着文人政府反恐不力而發動政變的馬里和布基納法索軍方,在瓦格納支持下強力鎮壓,卻沒有什麼成效,兩國的武裝衝突死亡人數都錄得幾十個百分點的增長。其中,在馬里,政府軍和瓦格納導致的平民死亡去年比聖戰者還要多。
(對於尼日爾的這次軍事政變,有評論就認為,箇中一大原因是軍方部份人不滿巴祖姆對聖戰者的懷柔政策,)
在地緣政治和經濟利害的角度來看,尼日爾對歐洲也非常重要。一是用作核能發電的鈾供應問題。尼日爾的鈾佔法國需求15%、佔歐盟整體進口的近兩成。雖然歐盟表明局勢不影響鈾供應,但由於歐盟的另一大鈾來源就是俄羅斯,尼日爾如果出現親俄軍政府上台,這當然構成對歐安全風險。
二是尼日爾也是歐盟未來擴展天然氣供應的重要一環。在俄烏戰爭爆發之後,為了長遠得到穩定的天然氣供應,歐盟正有意推動跨撒哈拉天然氣管道的建設,由尼日利亞越過尼日爾再到阿爾及利亞,然後越過地中海輸送到西班牙和意大利進入歐洲。尼日利亞、尼日爾和阿爾及利亞去年已為此管道的建設簽署了諒解備忘錄。如果尼日爾的政府再不親歐,這條管道的未來恐怕凶多吉少。
綜上所述,歐洲國家,特別是法國,確實有介入的動因。然而,由於尼日爾以至西非多國的反殖情緒高漲,連尼日爾的軍政府也在炒作法國計劃介入來爭取民心,法國主動進軍可能會造成反效果。
但如果首先出面動武的是西非共同體,當西非共同體「搞不定」的時候,法國依然有打着「支援西非共同體」旗號而介入的可能。
在俄烏戰爭的背景之下,歐洲當然不想分散注意力,但2014年來歐洲對於西非的「疏忽」,讓俄羅斯和瓦格納有機可乘,他們此刻大概不會想再重覆當年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