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峰會|英美暗批澤連斯基不識感恩 「主子」為何稍露真面目?
7月12日立陶宛北約峰會結束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snky)並沒有得到「烏克蘭獲邀加入北約」的成果,只拿到來自各國的一些新增軍援,以及來自北約和G7國家的安全援助承諾作為可以帶回國的「安慰獎」。然而,在新設的「北約-烏克蘭委員會」首次會議之後,前一天還在公開批評北約「荒謬」的澤連斯基卻稱峰會是對烏克蘭的「重大安全勝利」,並特別對各國的支持表示「非常感恩」。
道德高地
對於被烏克蘭認為援烏乏力的西方國家,烏克蘭的態度往往是以自己正在為歐洲安全和自由而戰的道德高地去教訓、詆毀對方。北約峰會前幾天,澤連斯基出訪保加利亞之際,就在媒體面前公開訓示傾向反對軍援烏克蘭的保加利亞總統:「你作為一個真正的總統,我確信你也不會放棄獨立而妥協。」後者尷尬非常,只好馬上叫記者離場。
在這次北約峰會之上,由於美國和德國的反對,峰會的聯合聲明並沒有對邀請烏克蘭加入北約提出確切承諾,只說「當盟友同意且條件已被滿足之時」將能作出邀請。當11日剛抵埗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的澤連斯基得知當時即將公布的聯合聲明相關用詞之後,他就馬上在Twitter上發文批評北約連邀請烏克蘭加入的時程(按:這不等於同烏克蘭加入的時間,只是指什麼時候正式發出邀請而已)也沒有提供,做法「荒謬」。
一時之間,北約各國一心要演給普京(Vladimir Putin)看的「團結援烏」戲碼就出現了劇情大漏洞。
對於澤連斯基的嚴詞斥責,近一年半來盡心盡力援助烏克蘭的西方官員難免有感不滿。
事實上,在這峰會上,烏克蘭得到的已經不能算少。
收獲不算少
在北約層面,各國給了烏克蘭三個「安慰獎」:一是長期性將烏克蘭軍隊過渡到符合北約標準的計劃;二是成立北約-烏克蘭委員會,使烏克蘭首次為成北約的正式夥伴,該委員會亦能作出有約束力的決定;三是免除烏克蘭日後加入北約的「成員國行動計劃」(Membership Action Plan)審批過程,使之能像芬蘭一般迅速入盟。
在同樣在席峰會的G7國家層面,各國特別發表了一個援烏聯合聲明,頗為詳細地列出了各種海陸空軍備的安全援助,並表明會支援烏克蘭發展其國防工業、訓練烏克蘭士兵、提供情報分享和合作,並支持網絡防衛等等。各國也表明歡迎其他國家加入其援烏計劃。而在此計劃的國家將會各自以「具體、雙邊、長期」的方式進一步確立他們的援烏行動。
這些承諾也不只是空話。北約的11個國家決定成立聯盟為烏克蘭飛行員提供F-16的飛行訓練,預計將在本年8月於丹麥展開。德國軍工企業萊茵金屬(Rheinmetall)已表明將會在未來三個月內在烏克蘭開設裝甲車工廠。土耳其國防企業拜卡(Baykar)在烏克蘭的無人機工廠近日也宣布開始動工。
在即時性的軍援上,烏克蘭也是滿載而歸。法國決定向烏克蘭輸出長程飛彈(按:與英國提供的「暴風影」同款);美國將輸出集束彈;德國提供大約7億歐元的軍援,包括坦克、各式裝甲車、火藥、愛國者導彈防禦系統發射台等;英國輸出超過70架戰鬥和物流裝甲車,並提供新一輪裝備維修計劃;瑞典與烏克蘭簽訂了軍備採購合作協議;澳洲輸出價值1億澳元的30架裝甲車;挪威輸出一千架無人機和一套NASAMS防空系統……
在多個層面的高量援助之下,澤連斯基不顧情面的公開批評,就顯得特別「不識感恩」。
英美的「不識感恩」論
首先發難的是向來熱切援烏的英國國防大臣華禮仕(Ben Wallace)。他在12日向記者表示,「無論你喜歡與否,人們想看到一些感恩」。「有時候你(按:指澤連斯基)是在說服一些國家放棄他們自身的(彈藥)儲備,有時候你要去說法美國國會山上的議員,你要去說服在其他國家心存疑慮的政客(援助烏克蘭)是值得。」
華禮仕更表明這不是他第一次對烏克蘭表達此等不滿:「我去年就告訴過他們這一點,那時候我開了11個小時的車(到基輔),只為拿得一張(軍備)清單,我不是亞馬遜(Amazon)。」他稱英國如今連一架掃雷裝甲車也沒有,全都給烏克蘭送去了。他又指烏克蘭對於軍備援助往往有得一想二的習慣。
同一天,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被一位烏克蘭活動者質疑美國阻礙烏克蘭加入北約,是「害怕俄羅斯戰敗,害怕烏克蘭戰勝」之際,面露不悅的他就表示美國納稅人「應該得到某程度的感恩」,指提問者的說法「毫無根據」,聲明美國已為烏克蘭提供了龐大的軍事能力。(沙利文在句子末段補充美國納稅人應該得到美國和美國政府的感恩,迴避了對烏克蘭的直接批評。)
英美兩國官員在同一天作出如此相似的表態,背後很可能存在着某種聯動。(法國總統馬克龍則稱澤連斯基的高要求是合理的。)
起初,澤連斯基對於華禮仕還繼續出口反駁:「我要怎樣表達感恩之詞呢?我可以每日起床都先對那位部長私下表達感恩。」
其後,英國首相辛偉誠(Rishi Sunak)則為這場外交風波「打圓場」,稱澤連斯基在與他會面期間「重覆地對我、對英國人和其他盟友表達了感謝」。
自知不能再靠道德高地教訓他國的澤連斯基,在峰會結束之際,也開始改變態度,除了大讚峰會是「重大安全勝利」之外,也稱這兩日峰會使烏克蘭在獨立建國之後首次在加入北約的路途上構建了安全基礎,「烏克蘭會否成為北約成員已沒有任何疑慮和模糊」。
「感謝」也同樣變成了澤連斯基掛在嘴邊的話。有記者甚至開始統計澤連斯基表達了多少次感謝。
開戰近一年半以來,西方國家對於烏克蘭和澤連斯基縱然有任何不滿,也只會在私下討論,不會公開批評,以表達對烏克蘭主權和自主的尊重,突顯出他們只是烏克蘭的援助者,真正掌握主動權的是烏克蘭。某程度上,戰場上的現實也是如此。
但現實的另一邊卻是烏克蘭之所以能抵住俄羅斯的入侵,全靠西方國家支持。物質條件本身就決定了誰才是這場戰爭中真正的話事人。以往西方國家對於烏克蘭的放任和忍讓,只是手握大權而不用而已。
這次英美兩國一同「變臉」,公開施壓澤連斯基收歛,配合起最近美俄高官密會的消息,以至北約對於烏克蘭加入的空泛承諾來看,很可能就是未來施壓烏克蘭接受某種「土地換取和平」的停戰條件的預演。
說到底,當「主子」出聲叫停,澤連斯基當然就不得不就範,正如這場北約峰會上的外交小風波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