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格納兵變彷彿沒有發生過 還有什麼事情可能改變俄烏戰局?
瓦格納集團(Wagner Group)的「一日兵變」匆匆的來、匆匆的去,6月24日事態平息以來,人們都在觀察這場兵變到底對俄羅斯政局和烏克蘭戰事帶來了什麼影響。如果我們要在超過一周之後的今天作一個總結,這場吸引全球注現的兵變就好像沒有發生過一般。
兵變之後,從西方政客、分析師到坐到螢幕前指點風雲的全球觀眾,都可以作出普京(Vladimir Putin)被證「外強中乾」的分析。
一日兵變之後呢?
其中「理據」也非常明顯:瓦格納越境入俄再北上莫斯科竟然像進入無人之境一般,俄羅斯情報部門聲稱其事先知情,瓦格納或許因此提前行動,但整個俄羅斯實質抵抗者寡,「出口術」抵抗者亦寥寥可數;俄羅斯民眾沒有上街抗議兵變、支持普京,卻有民眾公開歡迎瓦格納部隊;俄羅斯高層軍官、情報部門高層官員被指同瓦格納同謀;而主導兵變的瓦格納首領普里戈任(Yevgeny Prigozhin)及參與兵變的部隊最終也沒有被追究,反而能到白羅斯另覓安身之所。
然而,這些所謂「理據」其實最多也只是普京「看起來」好像變弱了的象徵性事件。兵變失敗之後,實際上掌控權力的依然是普京。無論俄羅斯人只是真心支持普京還是無奈接受普京管治,瓦格納兵變都沒有改變普京掌握實權的事實——跟兵變前一模一樣。
對於烏克蘭的戰場,瓦格納的去留並沒有任何直接影響。烏克蘭武裝部隊總司令扎盧日內(Valeriy Zaluzhny)日前接受《華盛頓郵報》訪問時也表明,瓦格納在5月奪得巴赫穆特(Bakhmut)之後早已離開前線,「我們沒有感覺到他們的防守在某些地方有變弱。」
由此可見,充其量,瓦格納兵變對於俄烏前線的影響只停留在心理層面。
根據白羅斯總統盧卡申科(Alexander Lukashenko)和7月1日的航空資訊,普里戈任本人很大可能的確已身在白羅斯。到底有多少瓦格納士兵願意隨之「流放」,則仍是未知之數。有衛星圖像顯示白羅斯已在為瓦格納興建兵營。盧卡申科也稱瓦格納可為白羅斯軍隊提供專業訓練。
對於不願跟隨普里戈任「流放」的瓦格納士兵,新的俄羅斯軍事外判商已在競相招募他們入伍,可見未來這般近三萬人的兵力依然可為俄羅斯政府所用,並不會貿然流失。而敘利亞、馬里、中非共和國等一系列僱用瓦格納僱傭兵和其他服務的國家,也早已得到俄羅斯當局通知,當地的瓦格納集團將會正常運作,但未來將不會獨立經營。熟悉瓦格納運作的分析人士普遍認為瓦格納的眾多海外組織並不會因為普里戈任之去而瓦解,只會以另一種形式繼續受莫斯科操控。
雖然瓦格納旗下的傳媒組織似乎將被親普京的媒體機構吞併,但瓦格納在俄羅斯各地的招募中心依然照常運作。有白羅斯消息稱瓦格納的活動將重回地下(其存在其實是在去年9月才獲公開承認的)。兵變前日日發布錄音指點大局的普里戈任,在兵變後只出過一條錄音,一周來以已重歸靜默。
俄羅斯的官媒也開始展開瓦格納在烏軍功不及正規軍的宣傳。自普京承認瓦格納受其資助之後,瓦格納及其相關組織的財務也正被調查。瓦格納這個名號此後或者會被瓦解,但其國內外組織也似乎將大體予以保留,繼續受克里姆林宮間接操控。
除了網絡上不見普里戈任的「噪音」之外,新的「瓦格納」很可能會變回普里戈任本年來大鬧國防部之前,甚至是俄烏戰爭爆發之前的樣態。我們今天用「瓦格納」一詞來概括稱號的組織,並不會有根本上的改變。
6月23、24日兵變期間人們一度想像過的普京倒台,又或者俄烏僵持戰局巨變,都重新變成空中樓閣。
僵持戰局無人能改?
自從去年11月俄軍從第聶伯河西岸(又稱右岸)撤出、將赫爾松市(Kherson)交回烏軍手中之後,俄烏前線一直處於僵持狀態。俄軍本年1月換上格拉西莫夫(Valery Gerasimov)作為對烏總指揮後的冬季攻勢並沒有打出什麼戰果;瓦格納集團苦戰良久在5月攻下烏東巴赫穆特之後也未能為俄軍製造出往西推進的缺口;在本年以來西方大量軍援支持下的烏軍反攻一個月來只見寸進;卡霍夫卡(Kakhovka)水壩被毀後,其洪水所造成的生態災難固然是長久性的,但對於戰局卻沒有太大影響,烏軍在洪水退後發動的越河攻勢如今也似乎已被俄軍壓服。
如今,烏克蘭政府又再開始警告俄羅斯有可能炸毀扎波羅熱核電廠引爆核污染危機,聲言其人員已開始撤離,並在6個核反應堆的其中4個和冷卻池埋下炸藥。無論此等指控是否屬實,就算烏克蘭出現另一場核災難,也難以扭轉烏克蘭人的對抗意志。
到了今天,我們大概可以肯定的是,在普京、烏克蘭和西方各自的堅持之下,烏克蘭的戰事已像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壕戰般陷入了各方都無法大舉推進的僵局之中。唯一的出路就只有任何一方放棄堅持。
《華盛頓郵報》6月30日報道,拜登的秘密外交專員、中央情報局(CIA)局長伯恩斯(William Burns)6月曾訪問烏克蘭,期間烏克蘭官員向伯恩斯透露了其進取的重奪領土以及在本年末之前開啟談判的戰略。報道稱,烏軍有信心在本年秋天前大舉收復失地,將大砲和飛彈系統推向接近克里米亞的前線,在烏東有所推進,再藉此形勢與莫斯科展開談判——烏方將以不武力進攻克里米亞交換俄羅斯接受烏克蘭在戰後得到西方的安全保證(諸如加入北約等)。
這套劇本固然是烏克蘭方面的樂觀預期,但其時程也反映出本年秋冬之間將會是普京、烏克蘭和西方三方放下堅持的契機——畢竟,本年冬天到來,戰線難以打開,再加上烏克蘭入春之後的泥濘季節,如果秋天未能打出戰果,戰事又要等到明年5、6月才能再猛烈開打。在烏克蘭、俄羅斯和美國(理論上)都要在2024年面對選舉之際,這種懸而未決的戰局可能是各方都難以忍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