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林肯訪華後,如何理解習近平一句「中美關係基礎在民間」?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6月18、19日訪華行程結束後,各方評論大體都認為雖然雙方在重建軍方溝通等層面還未取得具體成果、中美核心矛盾未改,但至少在維持和促進高層溝通、緩和雙方緊張關係方面有所進展。整體評價算得上是正面的。
在先後跟秦剛和王毅分別詳談7.5和3個小時之後,布林肯在離開中國前得以跟習近平會面35分鐘,置於今天中美競鬥的格局下來看,這已適切表達出中方的善意。期間,習近平也表明他認為雙方有了「坦誠」(外交詞令上即有火藥味之意)的交流,但亦取得了「進展」,「這很好」。
達至預期效果
在離開北京前的記者會上,布林肯多次提到兩國去年高達7,000億美元的貿易額,稱中美經濟接觸對兩國都有利,表明「脫鈎」與「去風險化」有重大差異,美國不尋求脫鈎。他也特別聲明美國不支持台獨。
布林肯認為,他此行已達成加強高層溝通、闡明在有分歧領域的美方立場和意圖、發掘雙方可以合作的地方等三個目標。他相信未來數周將會有其他高層美方官員訪華(按:美國氣候特使克里已稱他已獲邀在短期內訪華),亦將歡迎中方官員訪美。在具體的合作項目上,他就提到以俄烏黑海穀物協議為代表的全球糧食安全問題,並稱在美國關注的芬太尼(fentanyl)毒品問題上,中美同意研討成立一個工作組去應對。同時,雙方也討論了加強中美人文交流的重要。
雖然這些「成果」非常單薄,但正如秦剛所言,「中美關係處在建交以來的最低谷」。從這種低預期的角度來看,布林肯此行的確已達成了拜登當局想要的緩和緊張、維持溝通的效果。
為何布林肯待遇不及Bill Gates?
不過,在布林肯訪華期間,外交禮儀的細節卻惹人關注。首先是當布林肯抵達北京機場之時,到場迎接的中方官員只有級別相對較低的外交部北美大洋洲司司長楊濤,沒有紅地毯,也沒有人獻花。
另外,則是其與習近平見面之時的座位安排。這次習近平與布林肯在座位安排上主次分別,與以往美國國務卿訪華見習近平時雙方沙發並排而坐的先例不同,明顯是要透過外界禮儀上的降格突顯出中方對拜登(Joe Biden)當局以至布林肯本人對華政策和態度的不悅和不滿,因此不必跟以往一樣客氣。
這一種禮儀上的冷待,配合這次布林肯訪華非常單薄的具體結果,也側面映照出中方對中美政府間外交的負面看法。
其實就在數天之前(6月16日),習近平會見比爾蓋茨(Bill Gates)之時,就把這種負面看法說了出來。根據當時的官方通稿,習近平說:「中美關係的基礎在民間,我們始終寄希望於美國人民,希望兩國人民友好下去」。
將當時比爾蓋茨「一介平民」與習近平並排面坐,而王毅、秦剛遠遠坐在旁邊的場面與布林肯見習近平的安排相比,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明白不過:在華府兩黨政壇不容質疑的「反華」潮流正烈之際,官方多談也難以在根本上扭轉中美競鬥的勢頭,不如把對美外交的努力放在還有點理智的「民間」。
近來獲得中國高規格接待的美國「民間」代表,除了比爾蓋茨之外,還有5月底來華的Tesla行政總裁馬斯克(Elon Musk)。相比起以名下基金會主席名義訪華的蓋茨,馬斯克的行程商業意味較重,也未得見習近平,卻見了外長秦剛、商務部部長王文濤、王信部部長金壯龍、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等一系列高官(路透社報道還稱他見了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
根據中方通稿,馬斯克與秦剛見面期間作出明確的政治表態,稱美中利益交融,如同連體嬰兒彼此密不可分。他亦表明Tesla公司反對「脫鈎斷鏈」。
馬斯克和比爾蓋茨,在美國的政治光譜上,確實各具代表性。一方面,由於其網上「政治不正確」言論不斷,馬斯克如今已變成了美國保守派民眾心中的一個「反左」「反自由派」英雄人物,亦是特朗普共和黨初選頭號對手德桑蒂斯(Ron DeSantis)的主要支持者,其個人言論也可算是德桑蒂斯所代表的文化戰爭的一環。
另一方面,多年來以巨富大做慈善、在非洲抗瘧疾等各種環球議題上都有領導地位的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則深得自由派精英的支持,不少人認為他是有道德富人的代表,特別是在新冠疫情期間蓋茲變成右翼反疫苗陰謀論的主角之後。
相對於布林肯訪問中國兩天就被共和黨國會議員批評是向中國「下跪」,馬斯克和蓋茨兩人氛圍更為友善的訪問就沒有引起什麼政治爭議。由此可見,從民間代表入手經營中美關係,將中美關係「去政治化」,的確是一個中國可以嘗試善用的方案。
不過,在任何事情都能上升到政治鬥爭層次的美國,中方能否透過與美國民間直接接觸而改變其政界的反華共識,依然是不容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