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歐連脱鈎都不再提了,為什麼中國仍不滿意?

撰文:鄭真
出版:更新:

中國駐美國大使謝鋒近日應邀出席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為其履新舉行的歡迎活動並發表主旨演講。強調如果用「去風險」為「脱鈎」打掩護,就會給兩國關係埋下更多釘子。這不是中國第一次就「去風險」表態。

此前5月9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秦剛在柏林同德國外長共同會見記者時,對歐方聲稱的「去風險」表示關切,稱如果以「去風險」之名行去中國化之實,那就是在去機遇、去合作、去穩定、去發展。

「去風險」(de-risking)是近一段時間以來密集走上輿論風口浪尖的新說法。

中國新任駐美國大使謝峰近來頻頻就中美關係發表講話。(Reuters)

在今年1月的達沃斯論壇上,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暢談「綠色交易產業計劃」,要旨是加強歐盟在清潔能源領域的領先優勢和安全保障,其中一項舉措是要求與中國進行「開放和公平」的貿易,批評中國對新能源產業「大量補貼」,提出對華關注「去風險」而不是「脱鈎」。

馮德萊恩3月30日在德國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和歐洲政策中心兩家智庫就歐盟的中國政策發表講話,「去風險論」成為主旨基調。她表示,「與中國脱鈎既不可行,也不符合歐洲的利益。歐中關係不是非黑即白,我們需要專注於去風險,而不是脱鈎。」

隨後這一表述得到不少歐洲國家的認可。美國也接受了這一說法。美財政部長耶倫(Janet Yellen)、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 Jake Sullivan)、駐華大使伯恩斯(Nicholas Burns)等政要紛紛公開講話予以呼應。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在G7峰會後的記者會重申美國「不是要與中國脱鈎」,而是「想在與中國的關係上去風險化與多元化。」5月31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出席「美國一歐盟貿易和技術理事會」部長級會議後對記者稱,美歐對華不尋求對抗、冷戰或「脱鈎」,而是聚焦「去風險」。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主導了此輪去風險外交政策的出爐。(Reuters)

眾所周知,伴隨中美結構性矛盾大爆發而來的是脱鈎論。過去幾年美國一直佈局同中國脱鈎。現如今在歐洲否定同中國脱鈎後,美國也接受了不脱鈎的表述。從脱鈎到「去風險」,是美國和歐洲對華政策進行調整的表現,也是中國積極同美國提出的脱鈎斷鏈進行鬥爭所收到的成果。

從現實看,否定脱鈎已經是美歐在既定立場上後退一步。為什麼中國仍不滿意,緊接着就否定了「去風險」?為什麼「去風險」和脱鈎一樣都是不可接受的?

在中國官員和官方媒體的論述中,中國認為去風險只是政客話術,只是姿態上的軟化,是換湯不換藥的脱鈎。

本質上,無論是脱鈎還是去風險,都是美歐對華政策的一些說法,而為這些說法提供支持的是美歐的對華判斷。美國將中國視為最重要的戰略競爭對手。歐盟認為中國不僅是合作夥伴,同時也是競爭對手和系統性勁敵。這些判斷不變的情況下,美歐的對華政策都不會有大的變動。

習近平近日在內蒙古考察。(新華社)

中國在研判來自外部的挑戰時並不樂觀。中國官媒《人民日報》6月10日刊登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6月5日至8日在內蒙古考察並主持召開專題座談會的紀實報道,習近平在內蒙古考察時強調,構建新發展格局,首先要把國內大循環搞好,這是「治本之策」。他說:「『雙循環』不是要閉關鎖國,而是當別人不給我們開門的時候,我們自己還能活下去、活得更好。」習近平5月底以中共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身份,主持召開新一屆中央國安委首次會議時指出,當前中國面臨的國家安全問題的複雜程度、艱鉅程度明顯加大,要「堅持底線思維和極限思維,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

「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之語,說明中國高層有極強的憂患意識。從習近平談國內大循環是為了別人不開門時活得下去看,中國認為美歐有可能對華採取全面封閉的措施。雖然從脱鈎到去風險看似是退讓了一步,但也有可能在某些情況下採取更加極端的對華孤立措施。

中國的反對是美歐調整反思對華政策的一方面因素。中國的反對如果能夠儘早促使美歐放棄對華戒備,中國的反對就仍然有意義。常態化不滿意,也是常態化鬥爭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