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晶片戰誰是贏家?這國或坐收漁翁之利
歷時一個多月,中國官方對美國晶片製造商美光(Micron)的網絡安全審查,終於靴子落地。中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上星期天(5月21日)以「影響國家安全」為由,要求國內關鍵訊息基礎設施運營商停止採購美光公司的產品。
早在網信辦宣布對美光進行網絡安全審查之時,外界就預料到這個結果。但北京的決定仍然備受矚目,因為這是中美晶片戰開打4年來,處於弱勢的中國第一次反擊,也標誌着兩個超級大國在科技領域的纏鬥進一步升級。
中美兩國的晶片戰,要追溯到2019年特朗普(Donald Trump)擔任美國總統時,以國家安全為由,把中國科技龍頭企業華為及其晶片設計公司海思等多家科技企業列入管制名單,禁止美國公司擅自向名單上的企業提供產品和技術。
現任總統拜登(Joe Biden)上台後,華盛頓進一步加強對中國晶片領域圍堵,不僅將更多中國企業列入管制名單,限制外國公司使用美國技術向中國出口晶片,還禁止美國公民和綠卡持有者為特定中國晶片公司工作,從設備到技術再到人才,全方位阻斷中國晶片的升級之路。
面對晶片技術遙遙領先的美國,中國能採取的反制之道,就是利用市場優勢打擊美國企業。儘管2022年中國市場僅佔美光整體營收的11%,但被封殺的消息仍引發公司股價震盪。消息出爐後,美光盤前股價一度下挫6.8%,創下2022年11月以來最大跌幅。
在業內人士看來,對美光處罰的警示意義大於實質意義,不排除中國將來會進一步提高處罰力度,擴大反制範圍。這令輿論更加關注,當晶片戰從單方打壓升級為雙方互搏,誰將從中獲益,誰是最後贏家?
龐大的中國市場對美國科技公司的重要意義毋庸置疑。2022年英特爾(Intel)公司營收中有27%來自中國,高通(Qualcomm)營收中多達64%都由中國市場貢獻。中國對美光開刀,令其他美國科企惴惴不安,也引發華盛頓反彈。眾議院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主席加拉格爾(Mike Gallagher)本週呼籲拜登政府採取報復行動,對中國存儲晶片製造商長鑫實施貿易限制。
但也有分析擔心,中國通過封鎖市場進行的反制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制裁美國企業將導致吸引外資更加困難,使得本就阻力重重的中國疫後經濟復蘇之路更加坎坷。
中國對美光禁令出爐後,在華歐美商會同時表示擔憂。中國美國商會總裁何邁可(Michael Hart)說,當地美企擔心自己成為下一個封殺對象。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Jorg Wuttke)則呼籲在華歐洲企業密切觀察局勢,評估中美科技戰對企業供應鏈的潛在風險。
此外,雖然有分析看好禁購美光產品將推動中國存儲晶片的國產替代進程,但晶片開發是耗時至少5到10年的長期投入,在突破技術「卡頸」之前,中國企業要如何解決眼前的「缺晶」難題?手機晶片技術受限使得華為在全球手機市場份額從巔峰時期的19%大跌至4%,至今仍未恢復元氣,就是前車之鑑。
值得留意的是,美光股價下跌之際,它的競爭對手——韓國的三星和海力士股價雙雙上漲。有觀點因此認為,韓國將在中美晶片戰中坐收漁翁之利。
《金融時報》4月曾引述知情者說法,稱美國要求韓國敦促晶片廠商不要增加對華銷售,填補美光產品被禁產生的市場空缺。但韓國官員本周一(5月22日)表示,韓國企業的後續因應做法應由企業自行判斷。
短期看來,韓國企業的確可能從美光缺席中得利,成為美光的替代品。但作為美國盟友,他們也難以不顧美國壓力,在中國大舉擴張。美中角力日益加劇,韓國晶片廠商更可能陷入左右為難的困境。
以晶片為首的中美科技戰,未來將如何發展還難以預測。可以確定的是,兩國晶片行業將加速脫鈎,全球半導體市場也將因此承受震盪,業內人士對此並不樂見。
美國半導體協會副會長白石(Jimmy Goodrich)本週接受中國媒體財新訪問時強調,晶片產業是一個全球性的產業,半導體創新要求行業保持全球化,「美國不可能、也不應該獨自生產所有晶片。」
ChatGPT的問世標誌着人工智能發展進入新階段,而更進一步的科技創新,需要以更強大的晶片為支撐。各國若能發揮所長,通力合作,打造順暢的產業鏈和供應鏈,將有助於晶片技術更快取得突破,晶片產能更大幅度提升。
然而,現實總是與理想背道而馳。就在中國發布美光禁令前一天,以美國為首的七國集團(G7)剛在領導人峰會上發布公報,在台灣、南海、經濟脅迫等問題上劍指中國,進一步確立了中西對立的格局。在這個大背景下進行的中美晶片戰,很可能是一場沒有贏家,但又無法迴避的長期對決。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