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外長訪華不到一個月,中國外長秦剛突然回訪柏林有何深意?
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秦剛5月9日訪問柏林同德國外長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會晤。距離德國外長貝爾伯克4月中旬訪華結束不到一個月,秦剛即奔赴德國,非比尋常。更為重要的是秦剛訪問德國之際,中國政府臨時取消了原本5月9日德國財長林德納(Christian Lindner)的訪華之行。
中德政府磋商將於6月20日進行,德國財長計劃訪華為政府磋商做準備,為什麼行程被取消了?秦剛此行前往柏林的公開訊息顯示,其訪問目的是為政府磋商做準備。但為什麼德國財長為政府磋商而進行的訪華執行被取消,反而秦剛為政府磋商進行的訪問擺在了優先的位置?
不同尋常的外交安排背後是中德兩國政府換屆後並未就雙邊關係達成全新的共識。
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去年11月率先訪華,按照兩國共識,德國外長4月訪華德國財長5月訪華,中德6月進行政府間磋商是既定安排。之所以有秦剛突然回訪柏林,以及德國財長的訪華被取消推遲,是因為4月德國外長訪華進行中德外交和安全對話,中德之間的矛盾分歧已經暴露無遺,並不是按部就班推進日程安排,中德之間就有共識。
秦剛是外交部長,中德之間的政治外交大問題不解決,財經等合作就無從談起,政府磋商也就沒辦法進行。秦剛此行前往柏林,帶去的是中國在一些關鍵問題上的全新看法,這應該是中德之間的二次交涉。
德國財政原計劃訪華之後前往日本參加七國集團(G7)財長會議,其中國行被取消,一方面為秦剛和柏林的溝通贏得時間,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讓中德之間的溝通建立在七國集團溝通之後。
從公開的訊息看,目前中德之間的顯性分歧。首先是雙邊關係定位。
德國總理肖爾茨5月9日在歐洲議會呼籲在平等條件下開展更多的全球合作,而不是努力將歐盟變成與美國和中國並列的第三個「世界強權」「美國依舊是歐洲最重要的盟友」。在談到歐盟與中國的關係時,肖爾茨表示,他支持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此前提出的歐盟不會與中國脱鈎,但是應該去風險化。積極推動歐盟成為獨立自主的第三極,是中國外交過去一直以來努力的目標。朔爾茨的言論和過去一段時間中國以及法國的言論是不同的。
儘管德國政府內部對於是否同中國脱鈎意見不一,但是朔爾茨提出的去風險化似乎是各方共識。而在這一點上,秦剛說對歐方聲稱的「去風險」表示關切。如果以「去風險」之名行去中國化之實,那就是在去機遇、去合作、去穩定、去發展。
可以預見,下一步中國將積極防止去風險化擴大化。秦剛此行提出中國對去風險化的關切,仍然是在盡力避免中德關係和中歐關係被政治化。
另外一個急切的問題是俄烏衝突。
過去一段時間中國多次表達了勸和促談的意願。但德國外長貝爾伯克敦促北京對俄羅斯採取明確的立場。她說:「『中立』意味著站在侵略者的那一邊。」德國本質上並不認可中國站在中立的立場上勸和促談,德國的對華要求更高——譴責反對俄羅斯。
秦剛5月9日在柏林同德國外長貝爾伯克共同會見記者時公開提出希望德方發揮引領作用,為構建均衡、有效、可持續的歐洲安全框架提出具體方案。讓德國發揮引領作用提出具體方案顯然是一種變相的「你既然不認可我,那你說怎麼辦」的吵架姿態。
秦剛訪問德國之際,歐盟正在醖釀對俄羅斯進行的第11輪制裁,據悉歐盟可能停止向8家中國公司出口微晶片等敏感技術,因為這些公司疑似將這些技術賣給了俄羅斯。在9日的新聞發布會上,德國外長沒有透露任何可能對中國展開的具體制裁措施。不過秦剛已經就此警告歐盟,若歐盟採取行動制裁中國企業,中方「將採取必要措施,堅決維護中國企業的正當權益」。
在中國積極勸和促談之際,歐盟如果發出針對中國的制裁措施,則是對中國站隊俄羅斯罪名的認定。這是不利於中國發揮勸和促談作用的。
中法領導人會晤後,中烏領導人進行了通話,秦剛此行一方面是將情況向德國方面通報,另一方面也是在暗示德國不應該將中國至於衝突的對立面。在美國已經歡迎中國展開勸和促談的情況下,德國的態度未來是否會有好轉,是需要進一步觀察的。至少在中德政府進行磋商時,德國對中國的勸和促談作用應該是歡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