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龍口風變了 不過歐美與蔡英文心裏已經被種了草

撰文:杭子牙
出版:更新:

馬克龍在訪華期間從北京飛往廣州的總統專機上接受法國《回聲報》(Les Echos)和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採訪,就歐美關係與台灣問題等發表評論,說歐盟應避免因為台灣問題捲入中美之間的衝突,必須維持戰略自主,成為中美之外的「第三極」、減少對美國的依賴。

他認為歐盟最大的風險,是捲入一些原本不屬於他們的危機,歐洲的首要任務不是「適應在世界所有地區其他國家的議程」。

他還強調說,歐洲應聚焦發展國防工業、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並減少對美元的依賴,以限制對美國的依賴。他認為歐洲在軍備和能源上愈來愈依賴美國,如果中美衝突升温,歐洲將難以有時間和資源建立戰略自主。

馬克龍這番話在西方引起了強烈反應,部份歐洲的親美人士顯得尤其憤怒和慌張。

波蘭國內安全局發言人Stanislaw Zaryn認為讓歐洲與美國相鬥是「死路一條」。歐洲議會對中關係代表團團長Reinhard Butikofer炮轟馬克龍的言論是「災難」、已經再沒資格擔任歐洲領袖。

訪華回歐之後,馬克龍旋即訪問荷蘭。(Reuters)

德國媒體發表文章說馬克龍尋求歐洲「戰略自治」,試圖扮演與美、中並駕齊驅的「第三個超級大國」角色的想法是自大狂。文章說「馬克龍分裂並削弱了西方」,「拜登......成功地建立了這樣一個聯盟,而馬克龍現在對這一聯盟播下了懷疑的種子,並在背後捅了美國一刀。」

還有媒體寫道:「馬克龍關於歐洲應成為與美國和中國保持等距離的自主力量的說法不僅沒有與歐盟其他政府協調,也是對歐洲團結和跨大西洋團結的一種攻擊。馬克龍使用了來自高盧的最愚蠢、最塵封的論點——歐洲人必須將自己從所謂永恆的美國家長制中解放出來。他的這次採訪給歐美關係打了一個楔子,同時也撕裂了整個歐洲。」

法國媒體認為,馬克龍錯走一步,引發盟友強烈反彈,破壞了跨大西洋團結。

美國政壇更是沸騰。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成員、共和黨的Todd Young表示,「中國是對西方社會、我們的經濟和我們的生活方式的最重大挑戰...法國必須對這一威脅保持清醒的認識。」

眾議院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主席、共和黨的Mike Gallagher更形容,馬克龍之言「令人不恥」。保守派《華爾街日報》發表社評,質疑馬克龍損害了美國對中國的威懾。

在台灣,蔡英文領導的民進黨政府與綠影媒體也跳腳大喊,對馬克龍進行冷嘲熱諷。

馬克龍:圖為2023年4月12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在荷蘭進行國事訪問期間,與荷蘭首相呂特(不在圖中)在阿姆斯特丹會面。(Reuters)

面對西方媒體與政客的狂轟濫炸,馬克龍不得不調整他的說法。4月12日,馬克龍在荷蘭訪問時表示,法國對台灣議題的立場並未改變,法國仍然支持台灣維持現狀,支持「一個中國」政策,並尋求和平解決局勢的辦法。馬克龍還強調,他在訪問中國前曾與美國總統拜登對話,拜登也持同樣立場,「希望避免出現任何惡化」。

與此同時,法國財政部長勒梅爾(Bruno Le Maire)12日也在國際貨幣基金(IMF)和世界銀行春季會議場邊向媒體表示,法國和歐洲希望奉行獨立於美國和中國的政策路線,但打算成為「美國強大而可靠的盟友」。他強調,在馬克龍訪問中國前,巴黎和華府已就其在中國議題上的立場進行協調。

無論台灣及西方媒體對馬克龍的狂轟濫炸,還是馬克龍對這些批評的回應,其實都在意料之中。

因為自二戰以來,多數歐洲國家早已在精神上成為了美國附庸,儘管美國藉助美元霸權與實力地位多次「收割」歐洲,讓歐洲在經濟上損失慘重,導致歐洲一體化進程挫折不斷,大西洋兩岸的實力差距越拉越大,但是要讓歐洲在整體上覺醒,從精神上擺脱美國控制,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於美國而言,因為中美戰略對抗不斷深入,美國也迫切希望歐洲能與自身保持戰略一致,以遏制中國崛起,並維護自身在西方的霸主地位。這是拜登上任以來美國的外交戰略主軸,在可預見的未來,都很難做出方向性調整。

台灣因為處於中美對抗的支點,是中美衝突的最危險地帶,一直想通過抱美日歐等大腿「挾洋自重」以自保,對馬克龍石破天驚的表態當然不會歡迎。

習近平與馬克龍:French President Emmanuel Macron shakes hands with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during a welcome ceremony outside the Great Hall of the People on April 6, 2023 in Beijing, China. (Getty)

所以,不管台灣、歐洲還是美國,不管出於自保還是打壓中國的需要,抑或是出於維持美國霸權需要,多數西方政府與精英人士肯定都不願聽到馬克龍想做世界「第三極」、不捲入中美衝突的說法。

儘管馬克龍後來調整了他的說法,但是他那番話已經在台灣和歐美心裏種了草,它就像是一個照妖鏡,已經把西方內部的不同聲音、把歐美的焦慮與慌張都映照了出來。從中國的角度,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就已經夠了。

中國當然不會指望歐洲在中美對抗與可能到來的台海衝突中站隊中國,只要歐洲能保持適當中立,努力想置身事外就是中國的巨大勝利。

中國選擇從法蘭西這個素有「反骨」傳統的歐洲國家入手,鼓動戴高樂主義的追隨者們喊出歐洲戰略自主,相當於為中美對抗及台海衝突做了一場心理測試,已經拿到了想要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