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一周年|歷史重演 中國立場文件神似美國一戰和平計劃

撰文:杭子牙
出版:更新:

烏克蘭戰爭一周年,中國外交部公布了《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文件,相當於中國正式坐上了烏克蘭戰爭的牌桌。

這份立場文件共包括12條內容:第一條「尊重各國主權」照顧到了烏克蘭的核心關切。第二條「摒棄冷戰思維」、第十條「停止單邊制裁」,照顧到了俄羅斯的關切。第三條「停火止戰」、第四條「啟動和談」照顧到了歐盟內不想再打的國家,特別是德、法等國的關切。

第五條「解決人道主義危機」、第六條「保護平民和戰俘」、第十二條「推動戰後重建」,體現的是國際公理和道義。第七條「維護核電站安全」提前亮明反對主張,對俄烏雙方都有警告意義。第八條「減少戰略風險」照顧到了歐美尤其是歐盟的關切,對不斷威脅動用核武的俄羅斯是一個明確警示。

中國外交部長秦剛2月21日在北京出席以「全球安全倡議:破解安全困境的中國方案」為主題的藍廳論壇。(Reuters)

第九條「保障糧食外運」、第十一條「確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是站在全球利益立場來談,有對俄羅斯封鎖航道的微詞,也有對美國製裁的反對之意。

這是一個站在和平立場,帶有理想主義色彩,平衡照顧到各方關切的文件,是中國在歐、美、俄、烏等各方對中方立場質疑與擔憂情緒不斷發酵情況下出台的文件,更是中國在跟蹤觀察開戰一年的局勢發展後出台的第一份立場文件。

與此同時,它還是中國實力已經發展到某種程度,開始有能力對國際事務產生全球性影響力,並且希望通過介入調停國際爭端展現這種影響力,同時介入能力又相對有限,還不為牌桌上多數列強接受、尚未能主導桌面議程情況下出台的一份立場文件。

中國外辦主任王毅。(路透社)

文件發布後,因身陷戰局而有求於中方的俄烏各取所需,均給予了積極評價。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認為中國發出了一個積極信號,他在24日的講話中表示「中國開始談論烏克蘭,這樣不錯。在我看來,我們的領土完整、安全問題得到尊重。」,「讓我們在這一點上與中國合作,為什麼不呢?」

俄羅斯方面從中選取有利於自身的內容,聲稱「與中方看法一致」。俄羅斯常駐聯合國代表瓦西里.涅邊賈表示,俄方「歡迎在和平道路上的真誠努力,比如中國的建議。」俄外交部在其官網發表聲明稱,俄「高度讚賞」中國為和平解決烏克蘭衝突作出貢獻的真誠努力。

與此同時,美歐與北約則是另一番完全不同的態度。

美國總統拜登24日在接受ABC採訪時稱,俄方對中國方案表示贊同,而他「沒有看到任何跡象表明,該方案的實施會對俄羅斯以外的任何人有利。」國務卿布林肯就用「腳踏兩條船」批評中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則稱,中國的建議應該在「呼籲尊重所有國家主權」後立即停止。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表示「我們會把它放在中國已經選邊站的背景下來看。」歐盟對外事務部發言人說,中國方案沒有考慮到侵略者和受害者在這場非法戰爭中所扮演的角色。北約秘書長則對這一立場文件提出了言辭非常尖鋭的批評。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 新華社記者 高靜 攝

回顧歷史,有一幕和此情此景特別相像,那是1918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時,美國總統威爾遜代表美國提出的關於停止戰爭和戰後秩序重建的「十四點和平計劃」所遭遇的質疑與批評。

1918年1月8日,威爾遜對美國國會發表了著名的「十四點計劃方案」演說,認為這是促進世界和平的「唯一」可行的計劃。隨後,這十四點和平計劃被美國推出作為和平談判的基礎。

十四點和平計劃也體現了美國外交的理想主義色彩,作為當時列強中的一股「清流」,和歐洲各老牌列強帝國以及後來逐漸帝國化的美國相比,美國在此時的外交主張雖然也是以維護美國自身利益並謀求霸權為基點,但是他們在彼時確實具有希望停止戰爭、恢復和平,並建構一個和平維護機制框架的美好想象。

當時的美國和今天中國的國際地位也頗為相似。一方面,美國已經崛起成為實力僅次於英國的世界第二強國(工業能力在1894年已經超過英國),開始成為國際政治舞台上一支歐洲列強再也無法忽視的力量,並且開始探索將國家實力轉化為國際影響力,試圖顛覆原來由歐洲列強主導的國際秩序。

另一方面,無論在手段還是經驗上,和那些在牌桌上混了幾百年的歐洲老牌列強相比,美國還顯得非常青澀幼稚。而那些老牌列強雖然已經關注美國的聲音,但是無論在心理還是外交政策層面上,對美國都還相當排斥。

1918年,美國舊金山,人們戴着口罩,以橫幅、火把慶祝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 Polaris)

因為這種實力對比下歐洲列強的複雜心態,十四點和平方案的命運可想而知,它的某些條款被吸納,為一戰後國際秩序重建提供了參考意義,但是大部分條款都遭到了歐洲列強的批評和抵制。

在一戰後秩序安排上碰壁的美國認識到稱霸非一日之功,於是就一邊繼續向國際社會輸出美國價值與全球治理主張,一邊避免與歐洲列強(尤其是英國)發生直接衝突,繼續埋頭發展工業科技,在經濟與軍事實力上繼續與歐洲國家拉大差距。

二十一年後,二戰爆發,歐洲、亞洲均陷入火海,美國先是坐山觀虎鬥,大發戰爭財,在各方都筋疲力盡時才下場收割,以同盟國盟主的身份擔當起了救世主角色,取代英國一躍成為新的世界霸主,完成了世界權力中心從歐洲到美國的轉移,而當初那些嘲笑美國、抵制「十四點和平計劃」的歐洲國家,都成了美國的「小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