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疑雲與中美氣球事件「事出同源」?
中國高空氣球闖入美國空域的事件後續,至今已發展到近乎鬧劇的地步。12月9日至12日一連三日,美國空軍分別在阿拉斯加、加拿大和密歇根州擊落三個「不明飛行物體」(UFO),美國北方司令部和北美防空司冷部的指揮官更一度表示「不排除」它們有來自外星的可能,此說法後來才被白宮發言人否定。
其後,人們發現這三個被擊落的物體體積似乎遠小於2月4日擊落的所謂「中國間諜氣球」,媒體也開始普遍質疑這些物體其實是否「空中垃圾」,「氣球事件」的討論焦點就從中國威脅逐漸轉移到美國上空到底飄浮着什麼神秘之物的討論上。
這四次擊落空中物體的行動是北美防空司冷部1958年成立以來的首次。對於高達60米、負載相當於小型客機體積儀器的中國氣球而言,這項歷史紀錄可算是找對了對象。根據美方的說法,該中國氣球上面還裝備了可集中收集和定位通訊的天線,是中國間謀氣球計劃的一部分。
擊落「空中垃圾」展示強硬?
然而,對於白宮依然不願以「氣球」來形容的後三個被擊落物體,美方似乎愈來愈傾向承認它們只是沒有任何現實威脅的空中飄浮物。美國白宮國安會戰略溝通協調官柯比(John Kirby)14日就表明沒有證據顯示這三個物體與中國有關,而情報官員也沒有找到任何東西顯示它們屬於其他國家的情報收集活動,不排除它們是商業或研究機構的氣球。當然,他同時強調,由於三個物體的殘骸尚未尋獲,因此未來可能會有不同的判斷。
這三個被落擊的物體體積只有汽車般大,也沒有推動和調整方向的能力,純粹是隨風飄浮,而且其所處高度也不如前一個中國氣球的6萬呎以上平流層,而只在2至4萬呎之間。不少分析也認為,這三個美國大張旗鼓擊落的物體,其實只是飄浮在空中的垃圾——根據美國國家氣象局的數據,全球每日有1,800個氣象氣球升空,當中大都掉回地面,但一些卻留在空中,而實際上被回收的儀器大概只有兩成左右。
如果事實果真如此,擊落氣球事件最終就只能算是鬧劇收場。而且,這還是一場有實際意外風險的鬧劇——傳統空對空導彈不太適用於攻擊類似氣球的物體,當中涉及誤中其他目標的可能。事實上,在擊落密歇根州上空物體之時,美國F-16戰機發射的第一枚導彈就沒有擊中目標,幸而該導彈最後掉落湖中,並沒有誤中其他空中或地面目標,否則這將會變成另一場美國國內的政治大風暴。
根據美方官員的說法,在中國氣球被發現之後,北美防空司冷部的確調高了雷達的敏感度,於是才有了後來三個物體被發現並擊落的事件。拜登當局之所以如此果斷擊落空中不明物體(其中在加拿大上空出現的物體其實是應加方要求擊落的),背後當然是拜登此前容許中國氣球在美國上空飄浮了好幾天才擊落而被廣泛批評為對華不夠強硬所致。
目前,不少人也開始質疑,如果凡北美上空出現類似的不明飛行物,美軍都需要先行擊落,不必先探究其虛實、對美國和加拿大安全是否真的構成威脅,這很明顯不是一個合理的處事方法。對此,表演完幾次擊落空中物體之後的拜登當局也有所領悟,如今已決定成立專責小組去研究如何處理。
這一連串事件的背後,其實很可能是與美國近年對UFO愈加嚴密的關注有關。
UFO:異端邪說登上大雅之堂?
過去數十年,UFO的討論似乎只限於陰謀論、異端邪說的圈子,難登大雅之堂,就算在學術研究的層面也受到嚴重歧視和忽略。早在2007年,對UFO特別有興趣的美國民主黨籍參議院多數黨領袖瑞德(Harry Reid)就曾獨力要求給國防部撥款去研究UFO,雖然成事,但終究沒有引起太大關注。
UFO議題再次進入主流輿論之中,就要數到2017、2018年。當時,《紐約時報》公開了一些聲稱來自國防部的UFO影片,指出政府其實也在認真研究UFO,間接證明UFO的討論並不是什麼異端邪說。到了2019年,美國軍方才承認這些影片的真實性,並在2020年公開了這些片段。當公眾得知連美國政府也在認真研究UFO之際,知識分子圈對於相關討論的反射性排斥就逐漸減少。美國海軍也表明已建立讓飛機師呈報可能UFO事件的正式指引。
隨着UFO議題走入主流,美國國會就要求美國情報機關為此呈交報告。2021年6月,第一份報告終於出爐,裏面記錄了2004到2021年的UFO事件——美國官方不是用UFO,而是用UAP(unidentified aerial phenomena,不明空中現象)——事件總數高達144宗,當中只得1宗能夠被調查員解釋,引起了新一波的UFO探究熱潮。這也可算是帶來了一個文化上的改變,將UFO「去惡名化」。
同一年,美國國防部和情報部門就成立了專責小組(名為「AOIMSG」)去處理這些UFO事件,2022年又按國會要求成立了一個專責辦公室(名為「AARO」)。同年年5月國會議員開始得到有關UFO的機密簡報,同一個月眾議院亦召開了50年來首次的UFO聽證會。
在本年1月最新的UFO報告中,美國政府收集到的UFO事件數量就由2021年的144宗增加到510宗,新增的案件中有近一半也未能得到解釋。由此可見,隨着當美國政府機關加倍注視UFO事件之後,人們在更小心的監視之下,就找到愈來愈多類似的個案。
這個背景很可能就解釋了為什麼中國的高空氣球會被發現,也解釋了為何特朗普時代也有三次中國氣球飛進空域的事件,但當時卻沒有被監察到——這是因為這些比較正式的監控機制當時根本就還不存在,到了拜登上台後的2021年,美國情報機構才開始加強對軍方基地等敏感場所周邊的不明空中現象監察,於是才「看到了」以前沒有留意的東西,並從往日分散的不同情報中搜索、分析找到了以前中國氣球的行蹤。其事態發展就像這次中國氣球事件導致美國軍方加強偵察,再引起後來三次擊落疑似「空中垃圾」的過程一般。
當中國氣球闖入美國空域曝光的時候,美國政界跟媒體當然有炒作輿論或者是輿論戰的企圖,不過這大概是一個被利用了的偶然事件,而使得這個偶然事件出現的背景大概就是美國近年原本就正在加強的UFO監察。在這個意義之下,數量不斷增加的無解UFO案件與中美氣球爭議,其實可算是「事出同源」的。
拜登有意淡化事件?
在美方擊落中國氣球超過十日之後,雖然美國部份國會議員依然繼續擺出對華強硬的姿態,拜登方面也不得不對一些相關中國企業施以制裁,但是白宮方面看來是有意淡化事件的。《華盛頓郵報》14日就引述美國官員消息報道稱,被擊落的中國氣球原本是飛向關島的,但是中間出現突然往北轉向的情況,美方正在探討中國是不是其實並非故意要把這個載有偵察儀器的氣球送到美國的本土上空,指氣球可能是飄到加拿大之後遇上強風才被吹到美國。
另一方面,美國官員連日來對於後三個被擊落氣球的描述,基本上也是以視它們與中國無關的方式來對待,因此也改變了美國媒體的報道重點,看似並沒有想要繼續以這個議題來操作中美關係。
近日,不同媒體的報道也稱此前因氣球事件而押後訪華行程的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正考慮本周末將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同場的機會,與後者舉行會面,也可見拜登日前稱氣球事件不影響中美關係的說法也許是如實反映出其外交意圖的。
從一個比較理想主義、完全不實際的角度來看,這一次氣球事件的教訓其實是中美也應該探討建立類似《開放天空條約》(Treaty on Open Skies)機制的可能性,讓雙方可以在對方作非武裝空中偵察,以建立互信——畢竟,還有一點理性的中美外交鷹派也不會希望中美競爭發展到軍事衝突的程度。不過,從這次美國對於中國氣球的朝野激烈反應來看,此等建言大概只能是一種政治自殺。
引發中美爭議的中國氣球與其後三個被擊落的氣球有何差別?
飛行高度、體積、調整方向的能力和上面很可能裝備的儀器也有區別。
UFO何以變成美國國會關注之事?
人們發現原來美國國防部一直也在認真研究UFO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