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林肯訪華在即 美國卻進入了「麥卡錫時代2.0」?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布林肯(Antony Blinken)預計將於2月5、6日訪問中國,成為2018年以來首位到訪的美國國務卿。雖然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一直否定中美正進入新冷戰,但無可否認的是,中美對抗的大勢已成,因此布林肯的訪問,大概跟去年11月的「習拜會」一般,重溝通、重場面,卻不會帶來中美關係的任何實質改變。

對於中美有何實質合作空間,專家學者們的口頭禪基本上就是氣候和疫情,又或者加上一個窮國債務重組的問題。其他國際政治大事,諸如台灣問題、朝鮮半島核問題、烏克蘭問題等等,大家也看不到中美的對談可以帶來什麼實質結果。

更讓人擔心的是,隨着美國共和黨本年控制了國會眾議院,無論是符號象徵意義上,還是實際事務上,美國也有跡象正在進入另一個像上世紀50年「麥卡錫主義」的反共狂熱一般盲目的反華時代。

事有湊巧,此刻的共和黨眾議院議長也叫做麥卡錫(Kevin McCarthy),這也可算是另一個「麥卡錫時代」。

眾議院的反華表演

在眾議院,共和黨人推動的「中國特別委員會」(China Select Committee)獲得大多民主黨人支持,在435席的議會中,以365票支持、65票反對的比例獲得通過。

未來預計將會被共和黨內牽着鼻子走的眾議院議長麥卡錫。(Reuters)

與前總統克林頓(Bill Clinton)支持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後成立的「國會及行政當局中國委員會」(CECC)及「美中經濟與安全檢討委員會」(USCC)不同,後兩者分別集中處理中國法治、人權與對華關係國安問題,但「中國特別委員會」則可以無所不包地處理中美關係之間的所有項目。

而且,CECC和USCC成立的2000年,中美關係還在正面走向之上,冷戰結束反自信無比的美國依然相信「接觸政策」(engagement policy)會使中國變成一個西方民主國家,上述的兩個委員會行事也向來有一定程度的節制。相較之下,今天的反華傾向已成華府兩黨共同立場。「中國特別委員會」很明顯將會成為國會議員們反華表演的重要舞台。

「中國特別委員會」由38歲的威斯康星州(Wisconsin)共和黨眾議員蓋拉格(Mike Gallagher)擔任首屆主席。蓋拉格與冷戰初期「麥卡錫時代」的那一個麥卡錫(Joseph McCarthy)一般,同樣是海軍陸戰隊情報人員出身,蓋拉格在喬治城大學取得國際關係博士學位,是共和黨內的新星。

蓋拉格競選期間獲得特朗普任內的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背書。(Twitter@mikepompeo)

對於蓋拉格而言,中美早已處於「新冷戰」之中,而使「新冷戰」比「舊冷戰」更難打的因素就是「我們從來沒有要跟蘇聯脫鈎」。言下之意,他的目標就是要中美脫鈎。其首要目標似乎就是TikTok,在拜登當局內部對TikTok長期有不同意見之際,蓋拉格就主張美國若非禁止TikTok,就是要強迫字節跳動(ByteDance)將TikTok售予美國公司。

蓋拉格曾反問:「中國有一樣東西叫作私人企業嗎?我不確定有。」可想而知,任何中國企業都是其針對對象。

「中國特別委員會」並沒有立法櫂力,卻有傳召權以及展開聽證和調查的權力。事實上,TikTok行政總裁周受資現已同意在本年3月到國會出席另一個委員會的聽證。由於國會參議院尚在民主黨手中,眾議院的共和黨人並沒有透過國會立法反逼拜登的能力,因此,要爭取政治本錢,政客們就只能「善用」各種他們把持在手的國會調查權,對拜登「檔案門」如此、對拜登兒子享特(Hunter Biden)如是、對中國亦如是。

美國總統拜登2023年1月16日乘海軍一號直升機抵達美國華盛頓白宮。(Reuters)

議長再訪台?

在對華強硬的表態上,議長麥卡錫當然也要力求不輸旁人。在「中國特別委員會」即將獲得通過之際,麥卡錫就聲言「信任共產中國的時代已經終結」是兩黨共識。為了顯示自己抗華之英勇及得上美國政壇盛傳看不起他的民主黨前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麥卡錫預計也將在短期內訪問台灣。有美國媒體在1月中下旬就引述官員消息,稱美國國防部正在麥卡錫包括台灣的外訪的初步準備階段,預計將在本年春天啟程。

自佩洛西去年8月訪台之後,解放軍環台軍演的緊張情緒被11月的習拜會逐步消除,中美也恢復了高層經貿、氣候、公共衛生等議題上的對話。隨着中國放寬嚴格疫情防控政策,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劉鶴也借在瑞士達沃斯(Davos)出席世界經濟論壇的契機,與美國財長耶倫(Janet Yellen)進行了約三小時會談。雖然這些中美溝通似乎還是處於管控分歧、保持溝通的階段,卻無疑讓人有感即使中美對抗大勢不改,雙方依然有充分誠意去避免不必要的衝突。

然而,如果麥卡錫再跑一趟台灣,進一步確立這種美國高官訪台的慣例,配合着時時在眾議院「中國特別委員會」上演的反華戲碼,北京能忍嗎?

眾議院前議長佩洛西2022年8月3日訪台期間與蔡英文會面。(Getty Images)

拜登的「蛋糕主義」

在實際事務上,中美外交關係表面上的緩和,卻完全沒有減弱拜登當局針對性的制華力度。

去年10月拜登公布的半導體禁令,單方面一刀切實然禁止對中國企業的高端晶片和半導體生產設備出口,甚至禁止美國人為中國半導體發產提供服務,早就被一些美國學者形容為「經濟宣戰書」。

到最近,歐美媒體也廣泛報道,指美國已同在半導體生產設備產業上有關鍵地位的荷蘭和日本達成協議,一同採取較接近美國標準的對華出口管控。荷、日兩國未有公布,拜登當局亦避免公開宣傳其「聯結盟友」的成就,大概只是出於荷、日的對華外交顧慮。

1月30日,媒體再傳拜登當局正考慮(甚至已決定)完全禁止美國科技產品對華為的供應——華為早在2019年登上了美國的「實體清單」,不過其後當局一直有向英特爾(Intel)、高通(Qualcomm)等美企發放出口許可——這也印證了拜登的對華科技戰依然幾乎不見止境地升級。

1月30日正在訪問以色列的布林肯。布林肯是猶太人之後,其家族與歐洲淵源甚深,他自己曾在法國讀書,能說流利法語,本來是一個最適合處理美歐關係的國務卿。但是,除俄烏戰爭的機緣之外,此刻美國外交的主要場域卻在亞洲。(Reuters)

去年10月,商務部主管出口政策次長的埃斯特韋斯(Alan Estevez)在華府智庫「庫新美國安全中心」(CNAS)的一場對話中,就被問及量子資訊科學、生物科技、人工智能軟體等範疇未來會否像半導體一般落入美國對華出口管制之例,當時埃斯特韋斯的答案就是:「我們最後會否在這些領域做一些事?如果我是個賭徒,我會把錢放在上面。」

拜登的對華外交,往往有一種兩面性。一方面,拜登尋求與華溝通,在外交場合上呈現出正面訊號,以展示美國並非「麻煩製造者」;另一方面,在實務上,拜登的制華行動卻是有條不紊的不斷擴展和升級,比特朗普的盲目強硬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可算是一種魚與熊掌皆想得的「蛋糕主義」(cakeism,意指同時擁有蛋糕又吃掉蛋糕)。

對於這種「蛋糕主義」,中國的忍受程度是有限的。

但可悲的是,此刻的拜登當局可能已經是美國在可見的將來對中國最不鷹派的政府。相較於依然尋求管控中美對抗,甚至在特定範圍留下合作可能的民主黨政府,共和黨人已到了「逢中必反」的地步。

就在本年1月,被視為較為溫和的維珍尼亞州(Virginia)共和黨籍州長揚金(Glenn Youngkin)就因為福特汽車(Ford)在該州建設電池廠的計劃有中國廠商參與,竟不顧「為本州創造就業」的政績,一口否定該計劃,更將福特形容為「中國對美門面」。

雖然這個針對中國的「麥卡錫時代2.0」也許不會重演70年前「麥卡錫主義」尋找內奸,導致人人自危的亂況,但當反華變成了不容質疑的政治正確之後,中美關係的未來恐怕將會進入一個難以受理性規限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