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岸實施「連坐法」 無人機疑襲伊朗 以色列點燃中東烽煙?
俄烏戰爭之外,2023年相信也將會是中東的多事之秋。其中,以色列去年底上台的史上最右政府可能是引爆戰爭的推手。
在巴勒斯坦地區,經過上周以軍近年單日造成最多巴勒斯坦人死亡的西岸襲擊,以至其後造成7死的東耶路撒冷猶太教堂似疑報復性恐襲之後,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政府已決定對西岸巴人實施「連坐法」,將被擊斃槍手的家人逮捕、封鎖他們的住所,準備將之拆毀。他又宣布會加快和擴大以色列公民持槍許可的審批。以巴衝突很可能會進入不斷升級的惡性循環。
另一邊廂,伊朗中部第三大城伊斯法罕(Isfahan)的一座彈藥工廠也上周六(1月28日)晚受到無人機攻擊發生爆炸,被美方官員指為以色列所為;到了周日(29日)夜晚,正穿越敘利亞-伊拉克邊境的一隊伊朗貨車也受到空襲,從往跡來看很可能也是以色列所為。
以巴衝突、以伊暗戰有可能會成為中東戰火重燃的兩條戰線。
惡性循環
上周四(26日)的以軍襲擊,發生在西岸北部的傑寧(Jenin)難民營中。以軍在當日清早從多路突襲,期間遭到有武裝的當地巴人阻止(按:傑寧屬巴方全權管治區),最終在數小時的交火後造成9人死亡、超過20人嚴重受傷。其後在西岸其他地方的巴人示威中,也有兩位平民被殺。傑寧一家醫院亦疑似被以軍的催淚彈攻擊誤中。
對於這次早晨突襲,以軍表示其目標是一個「巴勒斯坦伊斯蘭聖戰運動」(Palestinian Islamic Jihad)的據點,聲言情報顯示該組織正計劃發動即時性的襲擊。
理論上代表西岸巴人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跟以往一樣,暫停跟以色列政府的安全合作抗議。控制加沙地區的哈馬斯(Hamas)則聲言反擊,最終加沙在27日就發射了多枚火箭到以色列南部,全數被防空系統擊落,而以色列則針對其聲稱為火箭製造場所的加沙目標進行轟炸。
隨後,以巴暴力衝突不斷。除了上文提及的猶太教堂7死恐襲外,在耶路撤冷舊城區,一名13歲巴勒斯坦人也開槍伏擊數位正準備前去教堂的猶太人,其中兩人中槍受傷。在西岸城市納布盧斯(Nablus),一名猶太定居者向當地巴勒斯坦人開槍,造成4人受傷送院。根據巴勒斯坦官方新聞機構Wafa的統計,單在28日就發生了144宗針對巴勒斯坦人及其財產的猶太定居者襲擊。
內塔尼亞胡表明,當局將會加強對西岸猶太定居點的防備,並推出一系列「讓恐怖分子直屬近親付出代價」的措施,當中包括取締他們的耶路撒冷居住權和以色列公民身份,並立法讓僱主能不經聽證以「支持恐怖主義」為由解僱員工。同時,根據媒體報道,與猶太教堂恐襲槍手毫無關係的部份巴勒斯坦人的東耶路撒冷住所,也正被以色列武裝人員拆毀。以軍亦派出了兩個步兵連去支援耶路撒冷地區的警察。
根據本月公布的一項民調,有高達61%巴勒斯坦人和65%以色列猶太人認為「第三次巴勒斯坦大起義(intifada)」可能爆發。發生在2000至2005年間的「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義」最終造成過千名以色列人和三千多名巴勒斯坦人死亡。
正在蘊釀的另一場大起義
客觀而言,以巴大型衝突再爆的條件確已齊備。一方面,以色列國內民情早已全面右轉。去年底倒台的八黨大聯盟政府發動了所謂的「破浪行動」(Operation Break the Wave),針對巴勒斯坦武裝活動,去年一共直接或間接造成大約150位巴人和30位以色列人死亡,是為2005年「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義」結束後的最高死亡數字。有人甚至認為在以巴衝突愈發頻繁之際,「第四次大起義」其實已經開始。
而內塔尼亞胡之所以能贏得去年大選而重登總理之位,全靠其與以色列極右勢力的破天荒合作。其中,曾支持反巴勒斯坦猶太恐怖襲擊的邊緣極右政客本·格維爾(Itamar Ben-Gvir)更獲得了主理巴人安全事務的權力。在這次猶太教堂恐襲之後,本·格維爾就聲言要通過立法,容許向恐怖份子處以死刑。過去「較溫和」政府留下的強硬政策,看來只會往愈來愈強硬的方向發展。
另一方面,無論是管治西岸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還是實然控制加沙的哈馬斯,實際上皆與以色列政府達至了某種程度的權力平衡,根本無力推動解決此刻巴勒斯坦人的困局,因此,年輕的巴勒斯坦人已有了明顯激進化的趨向。
現年87歲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Mahmoud Abbas)2005、2006年以來已沒有再容許選舉進行,多年來的選舉計劃最終也是取消收場(最後一次是在2021年)。而阿巴斯在西岸實行與以色列政府合作的高壓管治,早已喪盡人心。
以武裝對抗以色列起家的哈馬斯,統治加沙十幾年來確實有跟以方交火,但在以軍實力佔據絕對優勢的背景下,其射火箭彈抗議的武力對抗路線也逐漸變成「表態大於實際」。
於是,各地以年青巴勒斯坦人為主的武裝組織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這些組織對於以色列軍隊檢查站等明顯目標的零星攻擊,甚至是針對平民的恐襲已經逐漸變成常態,隨之而來的就是以軍對於各個西岸巴勒斯坦人聚居地的密集行動——例如作為這波衝突起點的傑寧在以方「破浪行動」去年開展以來就幾乎每日都有以軍進入活動。
以巴問題的癥結當然是「兩國方案」和平進程的實然死亡。在以巴衝突升級之際,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1月30日將會訪問以色列並與以、巴雙方政府領袖見面。不過,美國對以巴和平進程的認真參與,在奧巴馬第二任期以來幾乎完全中止。特朗普時代的和平方案是沒有巴勒斯坦人參與、使巴勒斯坦「國不成國」的笑話。拜登上任後,美國雖然走回較為中立的取態,但他很明顯已沒有意志要解決以巴問題。
癥結不解,幾乎無日無之的小衝突、偶然爆生的大衝突,當然避無可避。
國內情勢的緊張,卻沒有阻礙以色列的對外攻擊行動。近日其疑似對於伊朗彈藥工廠和車隊的攻擊,只是其對伊連串行動的最新一環。
以色列襲擊不絕 伊朗能忍嗎?
自2020年6月以來,以色列針對伊朗核設施、各種武裝生產地點、核科技人員、伊斯蘭革命衛隊(IRGC)高層等等的攻擊和行刺,幾乎每幾個星期就會發生一次。其中比較受注目的,是伊朗首席核科學家法克里扎德(Mohsen Fakhrizadeh)2020年11月在德黑蘭遇刺、2021年5至7月伊朗境內核設施、化工廠等不同地點連接發生離奇爆炸等事件。
自從前以色列總理貝內特(Naftali Bennett)2021年6月組成八黨聯盟踢走內塔尼亞胡上台後,以方就更為着力於這種對於伊朗的針對性攻擊。根據《紐約時報》報道,貝內特稱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曾「尖銳地要求」以色列在進行任何對伊行動前通知美國,卻被他拒絕:「有些時情你不會想預先知道。」與拜登當局較為友好的貝內特政府尚且如此,更遑論此刻不願親往美國,而要美國國務卿前來拜會的內塔尼亞胡。
在伊朗內部尚有零星示威,反政府民意壓力未減之際,以色列的持續挑釁有可能會引起伊朗當局「外部化內部問題」的反應。自從以反頭巾令為始的示威去年9月爆生之後,伊朗已經不斷尋求可供其指控的「外部勢力」,以色列、沙特、美國、英國、阿塞拜疆、伊拉克境內庫爾德武裝,全都在其針對範圍之內。
其強壓示威、處死示威者的行動,已使伊朗更難與歐美在核協議問題上達成和解。此刻的伊朗,在俄烏戰爭上,已愈來愈明顯地站在俄國一方。在「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效應之下,強硬派繼續主導了伊朗的對外政策。對於以色列近年持續不斷的對伊攻擊,伊朗還會務實地忍耐下去嗎?
無論是巴勒斯坦土地上的以巴衝突,還是以伊對抗的升級,以色列這個重新上台才剛一個月的內塔尼亞胡政府,很可能是本年重新點起中東衝突大火的始作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