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卡錫當選美眾院議長投票搞足15次 鬧劇緣於共和黨兩大亂源?
4天,15輪投票,美國眾議院共和黨領袖麥卡錫終於選上了,佩洛西騰出來的辦公室總算迎來新主人。
來源:觀察者網
撰文:王慧、張菁娟
在當地時間7日凌晨舉行的美國會眾議院議長選舉第15輪投票中,麥卡錫獲得216票,達當次投票半數以上,當選美國第118屆國會眾議長。
過去4天,美國遭遇「百年一遇的政治僵局」,全世界都圍觀了麥卡錫的尷尬。
去年11月中期選舉之後,共和黨以微弱的優勢從民主黨手中奪回眾議院控制權。在眾議院的435個席位中,共和黨佔222席,民主黨佔213席。由於弗吉尼亞州民主黨眾議員麥克伊欽不久前過世,接替人選還未選出,目前新一屆眾院實際有434名議員。
憑藉領先的10席,共和黨熱門候選人麥卡錫接過議長木槌本應毫無懸念。
然而,事與願違。
前3天,即前11輪的投票,麥卡錫的票數最多203票,最低200票,每一輪都有約20名共和黨保守派人士拒絕支持他。甚至有人還戲劇性地把票投給了美國前總統特朗普。
僵局一直持續到第4天。通過不斷地妥協、談判,麥卡錫爭取到部分保守派的支持,12-15輪的得票數分別為213、214、216、216。第15輪投票中,共和黨6人棄權。
相比於共和黨的撕裂,民主黨整體看來比較團結。民主黨人傑弗里斯每輪投票的得票數都是212票。
麥卡錫為何在共和黨內不受待見,拿下黨內剩下的20票如此艱難?
「這是一場鬧劇,鬧劇裏不存在邏輯」
中國社科院美國問題研究專家呂祥認為,這次的僵局和共和黨的內部結構和議員來源有關:
首先,共和黨內有一批所謂老共和黨人,主要是以小布殊為代表的「新保派」,他們雖然現在人數不多,但還有些勢力。如果極端保守派不衝在前面試圖扳倒麥卡錫,「新保派」也可能會阻止他。而且,麥卡錫為了拉到更多選票,近期對「新保派」做出了一些妥協,這讓那些極端保守人士更加不樂意了。
其次,在2022年的中期選舉中,共和黨翻轉了23個議席。但是,他們翻轉的席位基本上都是在傳統的共和黨州。紅州愈來愈紅了,但藍州卻沒有很大變化。
中期選舉之後,一批自稱「鄉巴佬」的政客進入眾議院。雖然這些人被統稱為共和黨人,但在行事風格上已經和傳統議員有很大區別。他們大多沒有原則,為了反對而反對。他們似乎對政治有一些很個人化的理解,覺得政治領袖就應該像他們一樣極端,麥卡錫還不夠極端。
「中期選舉之前我就判斷,下一屆眾議院無論是民主黨多數還是共和黨多數,議長都會難產,因為兩黨內部發生了嚴重的分化,」呂祥說,現在美國兩黨內部存在莫名其妙的分歧,說不清他們到底是在哪一件事情上起了分歧,現在看來確實有點無厘頭了。
「在我看來,這就是一場鬧劇,鬧劇裏不存在邏輯。我沒有看到那些反對者和麥卡錫在觀點、政策上有很大的衝突,甚至看不出他們要爭什麼。因此,共和黨又該如何解套很難預判,因為沒有人可以給他們施加壓力。」
美國新一屆國會眾議院議長選舉遭遇「難產」,此次議長選舉是美國眾議院164年以來最漫長的一次。
這時候,特朗普的呼籲也沒用了。
甚至在他發文呼籲共和黨人應該團結一致支持麥卡錫之後,麥卡錫的票數更少了。
「共和黨如今陷入群龍無首的局面,」呂祥認為,造成這樣的局面和特朗普此前折騰太多有一定的關聯。
「特朗普正在逐漸被邊緣化,因此他再出來呼籲大家支持麥卡錫也沒什麼意義。對整個共和黨來說,他們缺乏一個領袖級的人物。雖說民主黨也缺乏領袖,但好歹拜登還有一定的凝聚力。」
麥卡錫的尷尬,可能是自作自受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稱,麥卡錫的反對者中,至少有19人屬於眾議院自由黨團,這是共和黨中最保守的團體,也是共和黨中經常被視為「眼中釘」的團體。
自由黨團脫胎於2009年初的美國財政保守政治運動——茶黨運動。2013年,自由黨團成員為了達成否決奧巴馬醫改的目標,直接導致美國政府的停擺,之後頻頻藉此行動威脅共和黨的議程方向,並間接導致上一任共和黨眾議院議長約翰•博納在2015年的辭職。
有美媒稱,在黨內反對者看來,麥卡錫的所作所為壓根兒就不符合保守派的政治理念,認為他對拜登政府的執政綱領作出太多妥協,是一個「失敗的反對黨領袖」。
事實上,麥卡錫並不反對與民主黨爭鬥。他曾明確表示,眾議院共和黨人將對此前民主黨主導的國會山騷亂調查委員會的工作進行審查,並將圍繞南部邊境移民潮、美國從阿富汗撤軍等問題發起調查以問責拜登政府,並且不排除對總統拜登發起彈劾調查的可能性。
另外,在一些資深共和黨議員看來,麥卡錫本質上就是個沒有立場、沒有實質政策理念,只喜歡玩弄權術的庸碌政客。
《華盛頓郵報》寫道,麥卡錫在16年前剛進入國會時就熱衷於「拉關係」,他致力於和同事套近乎,牢記他們配偶、孩子的姓名和生日,更時常在國會健身房等非工作場合創造「偶遇」,與同事攀談交心。
就連黨內的競爭對手都不禁慨嘆,麥卡錫算得上是一個「人際關係大師」。然而,麥卡錫憑藉這些手段也打造出一個尷尬的「人設」——受歡迎卻不受愛戴,更不具備作為政治領袖的威嚴。
麥卡錫和特朗普的關係更彰顯他作為「政治投機派」的真實底色。
「商業內幕」網站稱,國會山騷亂事件發生後,麥卡錫曾致電共和黨人痛斥特朗普煽動暴亂,並表示將要求特朗普辭職。但他很快發現,當時眾議院內仍有130多名共和黨議員相信特朗普有關大選結果的說法,於是他對特朗普的態度來了個180度大轉彎。騷亂事件發生後不到一個月,麥卡錫高調現身海湖莊園,與特朗普親切合影。
「麥卡錫需要的是共和黨的支持,更需要特朗普的支持。所以,他跑去親吻了『權力戒指』。」
之後在國會的調查中,麥卡錫更是公開維護特朗普,稱特朗普對支持者發起騷亂一事「並不知情」。
當地時間1月6日,美國眾議院正就議長選舉進行投票。
「從長遠看,現行的兩黨制將愈發難以維繫」
選不出議長,國會就沒辦法「開張」。
根據美國憲法,眾議院必須選舉出議長,在議長選出之前工作無法展開。由於議長人選未定,新一屆國會眾議員無法就職,眾議院的工作暫時陷入了僵局。
首先受到影響的是美國國內政治。
按照美國憲法規定,所有涉及預算、財政的事情都必須由眾議院發起,眾議院不發起就不能討論。
「如果議長之位長時間空缺,法案就無法推進。現在一些極端派堅決反對現有的支出法案,這對立法方面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美國政府很可能會因為一些涉及到政府支出的法案無法提出、無法通過,導致政府面臨停擺的情況。」呂祥分析道。
另外,他認為,美國內政的混亂幾乎必然會外溢成外交上的混亂。
「雖然議會不能直接要求總統怎樣做,但出現混亂的時候,行政當局會習慣性地通過外交手段來規避一些內政的混亂。因此,在僵局過程中,很多國家在盯着美國,擔心其內政的混亂會外溢,形成更多不確定性。」
《大西洋月刊》撰稿人傑米爾・希爾說,眾議院議長「難產」再次暴露了美國政治體制功能失常。
呂祥則表示:「當前的怪相,可以理解為傳統政治的退化,或者說是權力生成機制的退化。從長遠看,現行的兩黨制將愈發難以維繫。放眼未來一二十年,民主黨內的『進步派』與正統自由派,共和黨內的新保派、福音派、茶黨等勢力,都有可能重組為更多的政黨。」
近一個世紀以來,美國眾議院議長選舉從未進行過第二次投票。上一次重新投票發生在1923年12月,眾議院經過3天9次投票,才選出共和黨人吉列特(Frederick Gillett)擔任議長。
有史以來最長的一次議長選舉是在1856年。在歷時兩個月,經過133次投票後,班克斯議員(Nathaniel Banks)才當選為議長。
此次眾議長選舉歷經15輪投票,成為美國164年來投票次數最多的一次。如今麥卡錫正式成為佩洛西的「接班人」,在「上位」過程中他做出了哪些妥協,將對他的議長任期產生什麼影響?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