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開關|多國對華「外防輸入」的兩種邏輯 合理嗎?
中國內地疫情繼續升溫,官方數據似乎愈來愈難反映疫情真象,而隨着內地進一步放寬入境限制,並逐步恢復開放中國內地公民出境旅遊,全球多國都對中國旅客採取了「外防輸入」的措施。繼美國、日本、意大利等國後,韓國30日亦宣布所有來自中國的旅客必須出示新冠肺炎陰性檢測證明,並在抵埗後再進行核酸檢測,而所有來自中國的航班只能飛往仁川國際機場集中管控。
不過,此前一天,歐洲疾控中心(ECDC)就否定了意大利要求全盟一致落實中國旅客限制的做法,認為對來自中國旅客的篩查「並不合理」。歐洲疾控中心指出,中國疫情高漲是意料中事,但歐盟內已有高免疫力,因此不預期會受到中國疫情高漲影響,而且在中國流行的BA.7早已在歐洲流行,來自中國的潛在輸入性感染在歐盟內部的整體感染數中亦屬甚低。歐盟官員開會後,最終也沒有接納意大利的要求。
綜觀各國對華「外防輸入」的要求,其中有着兩種截然不同的邏輯。一種是單純的外防輸入,政策目標是以阻止新冠確診者進入國境造成傳染;另一種則是追蹤病毒變異的外防輸入,查找病毒有無在中國高度流行之下出現新變異是首要目的,阻止確診者入境則理論上屬於次要。
其中,美國和印度的要求就似乎是只重視單純的外防輸入,例如美國要求所有來自中國內地、香港及澳門的2歲或以上旅客在啟程之前提交出發前兩天內的新冠病毒陰性檢測證明(核酸檢測或在遠程醫療人員指導下進行的抗原檢測),而印度則要求來自內地、香港、日本、南韓、新加坡及泰國旅客明年起啟程前,須把72小時內核酸無染疫證明上載印度政府網站。
這一類陰性檢測證明的要求,其邏輯只在禁止確診者進入國境。然而,正如歐洲疾控中心所言,如果本國內部已有較高程度的疫情流行,外來確診者可能帶來的潛在輸入性感染只會有邊際上有輕微影響。為此大費周章為跨國人口流動設下障礙,交出高昂經濟成本,其實合理性不高。
但另一些國家,除了有心外防輸入之餘,其對華旅客防疫管控的一大目標,則是監測病毒的轉變。在中國內地目前新冠數據並不清晰之際,這則是一種非常合理的動機。例如日本和意大利都一刀切要求來自中國內地的旅客抵埗後進行核酸檢測或拭子抗原檢測,兩國都表明陽性者將需要進行病毒基因排序。雖然這種安排對於中國旅客入境的限制比起只要求陰性檢測證明更為嚴厲,但其監測病毒變異的出發點卻是可取的。
意大利總理梅洛尼(Georgia Meloni)12月29日就表明,在其對中國旅客陽性案例的基因排序中,並未有發現新的新冠病毒變異,讓人們暫時舒了一口氣。
問題是,有沒有一種方法能不加重跨境人員往來的成本(即避免了不合理地外防輸入),而又能有效監測病毒潛在的變異走向?
路透社30日報道指,美國正在考慮另一種可能更為有效的病毒監測方法,即對國際航班的廢水作抽樣檢測。報道引述明尼蘇達大學傳流病專家Michael Osterholm表示,像強制檢測等旅行限制至今也從未能有意義地阻止新冠疫情傳播,大體上只有觀感上的作用。
報道也提及了分別來自法國和美國加州的兩項研究,兩者都顯示廢水檢測可能是更佳的監測病毒方法。7月發布的法國研究顯示,要求旅客登機前提供陰性檢測,並不能阻止新變異病毒的傳播。他們透過從埃塞俄比亞飛往法國的兩架飛機上的廢水檢測發現,即使旅客登機前已作新冠檢測,但飛機廢水中依然出現了Omicron變異病毒株。
同樣在7月發布的加州研究則顯示,透過在加州聖地牙哥的社區廢水檢測,研究員能在Alpha、Delta、Epsilon和Omicron變異病毒出現於鼻腔拭子檢測前可高達14天預先發現病毒。
兩個研究合而觀之,如果一個本國早有新冠病毒高度流行的國家並不是單純地要阻止確診者入境,又或者對中國旅客作出觀感上的入境限制,而是有意加強對病毒潛在變異的監測的話,航機上的廢水監測,比起任何入境檢測要求,似乎是一個更佳的替代方案。這樣做亦能減低疫情防控措施阻礙跨國人流所帶來的成本。
當然,監測飛機廢水,難以像針對某國旅客入境檢測限制般讓一般民眾「看得見」而感到安全或覺得政府有在做事,因此,就算美國最終果真如路透社報道般落實航班廢水檢測,這也只會是入境檢測限制的附加做法而非替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