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偉誠宣告「黃金時代」終結 中英關係沒有最差只有更差?
11月28日,英國首相辛偉誠(Rishi Sunak)在其上台以來首個主要外交講話當中,宣示中英之間的「黃金時代」(golden era)已經結束,表明英方不應該依賴簡單的「冷戰言詞」,但是不會再有過去以為貿易會帶來社會和政治改革的「幼稚想法」。
從今天中英關係的現況來看,「黃金時代」終結大概已不是一個值得大驚小怪的宣示。
最初以這個詞去形容中英關係的,是2015年的首相卡梅倫(David Cameron),這個「黃金時代」的啟動更以習近平同年對英國的國事訪問為標誌。當時,習近平在白金漢宮受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Elizabeth II)款待、同卡梅倫一起到酒吧飲酒等剪影,也受到各界關注。
但是2016年卡梅倫為壓服保守黨內疑歐派的「脫歐公投」賭博失敗。這除了使卡梅倫喪失相位,甚或在英國史上「遺臭萬年」(對脫歐兩派亦然)之餘,也使中美關係「黃金時代」的「含金量」減低了不少——畢竟有可能失去對歐盟單一市場准入權的英國,對中國就再沒有以往重要。
這是「黃金時代」褪色的物質背景。
繼任卡梅倫、同屬留歐派的文翠珊(Theresa May),為團結脫歐公投後的黨內疑歐派,表面上擺出強而有力的脫歐姿態,聲言後脫歐時代將尋求「全球英國」(Global Britain)的定位,與「困於歐盟體制」的英國作對揚。
2017年提前大選結果未如理想、「鐵娘子2.0」夢碎後、身陷脫歐談判困局的文翠珊,將中英關係「黃金時代」作為其「全球英國」的重要一環。即使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逐漸興起抗華之風,文翠珊還在2018年初訪華三日,拿回了價值90億英鎊的合作協議。
從這個角度來看,文翠珊可算是繼承了卡梅倫的對華路線。不過,中國國家安全威脅的陰影早已在英國冒起——文翠珊自己上任之初就在壓力下一度叫停了中國有份投資的英國核電廠建設計劃。
脫歐困局不解,最終在2019年迫使文翠珊下台。繼任人約翰遜(Boris Johnson)要面對的卻是一個美國已經對華開打了貿易戰、對華為開打了科技戰的新世界。而香港的反修例風波及其後續發展,在政治正確的氛圍下,也成為了中英關係的另一塊絆腳石。
雖然約翰遜被人喻為「英國特朗普」,但約翰遜的對華態度往往是務實的。他早在2013年以倫敦市長身份親往中國六日招商,有英國政界人士認為他比卡梅倫當時的財政大臣歐思邦(George Osborne)還要進取。事實上,遲至2021年初,約翰遜仍在中國商界代表面前表示自己是個「狂熱的親華派」。
不過,夾在中美之間的英國已愈來愈難不選邊站。約翰遜的一大名言是「我對於蛋糕的政策是支持有蛋糕也同時支持吃掉蛋糕」——人們稱此為「蛋糕主義」(cakeism),換作中文即是「魚與熊掌皆可得」的意思。但「蛋糕主義」卻愈來愈不切合現實。
在國內反華派和美國壓力之下,2020年初還在為英國使用華為5G通訊設備辯護的約翰遜,到同年年中已被迫180度轉向而頒下對華為的禁令。到2021年下旬,隨着新上任的美國拜登政府不只沒有扭轉,還繼續加強特朗普的對華路線,約翰遜當局在其繼任人、時任外長卓慧思(Liz Truss)帶頭的內閣壓力之下,也決定跟從美國對北京冬奧進行「外交杯葛」。
約翰遜「蛋糕主義」的失敗,已預示中美關係的一去不回。
到本年7月,約翰遜終於抵受不住「派對門」醜聞而請辭。最後的兩位保守黨黨魁兼英國首相候選人是卓慧思和辛偉誠。辛偉誠像約翰遜一般,心裏也是對華的務實派,支持重啟「中英經濟和金融對話」(2019年暫停至今),但在卓慧思質疑「親華」的壓力下,辛偉誠不得不將中國形容為「英國的最大長期威脅」,更承諾要關閉英國的孔子學院。
卓慧思短暫任相下台後,臨危受命的辛偉誠為保黨內團結,當然也繼續了其競選期間的對華強硬承諾。本月稍早,辛偉誠就決定以國安理由撤銷中國科技企業對英國最大晶片廠紐波特晶圓製造公司(Newport Wafer Fab)的收購案,要由該公司的前持有人從中方相關企業手上買回。在「黃金時代」結束之語落下之際,辛偉誠也決定繼續花費以億計英鎊將中國廣核集團趕離從英國核電廠建設計劃。
務實主義的另一面其實就是對傳統盟友和國內壓力低頭。
目前,英國工黨在民調上遙遙領先保守黨,有望預計在2024年舉行的大選中取勝。但工黨黨魁施紀賢(Keir Starmer)是一個行事極其謹慎的政治人,作為工黨領袖不敢支持英國工運,也不敢支持更寬鬆的引入海外移民政策。由此可見,在國內外對華大勢不改的前提下,就算英國政權更替,也難見中英關係改善之機。
今時今日,沒有人會質疑中英關係「黃金時代」已然結束。但恐怕中英關係的未來並不會止於「黃金時代不再」的層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