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軍撤出赫爾松,是個轉折點嗎?|專家有話說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俄羅斯防長紹伊古(Sergei Shoigu)下令俄軍從赫爾松撤出,在第聶伯河左岸(即東岸)構築防禦體系。烏克蘭方面則對俄軍的撤退持謹慎態度。不過,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召開會議在赫爾松州設立軍政機關。赫爾松是俄軍「特別軍事行動」以來唯一佔領的大城市。一個月前,包括赫爾松在內的烏克蘭四州公投入俄。俄軍從赫爾松的撤退,還是有非常強烈的象徵意義的。戰場內外形勢已發生了根本性、結構性變化,和平的曙光也就不遠了。

撰文:孫興傑 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美國中期選舉剛一結束,俄羅斯就下令撤軍,只是時間的巧合嗎?未必如此。美國總統拜登表示,美國知曉俄羅斯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的準備,但一直等到美國中期選舉結束之後才作出判斷。俄軍在烏克蘭戰場的前景,的確取決於美國。總統普京在9月和10月的長篇演講中,將美國和北約作為俄羅斯的主要威脅,並且認為俄烏戰爭有些像「內戰」。美國中期選舉沒有發生「紅潮湧動」的景象,民主黨的基本盤還算穩定,這意味着中期選舉之後美國的政策會保持穩定,拜登政府對俄羅斯的遏制以及對烏克蘭援助的力度都不會發生大的變化。

從10月開始,俄羅斯便從赫爾松疏散居民,已經有十幾萬人離開了赫爾松。可以說,這是俄軍撤出赫爾松的前奏。直到美國中期選舉之後才下定決心,也能反映出俄軍面臨的戰略窘境。

從戰爭形態來說,俄烏戰爭是核威懾平衡之下的常規戰爭。戰爭的性質和形態是在激烈對抗和博弈中逐漸形成的。俄軍從赫爾松的撤退,不只是俄軍放棄這座唯一的首府城市,也是多個轉折點的匯聚。

首先,從核威懾的角度來看,這是俄羅斯明確表示不在烏克蘭使用核武器之後的第一個重大挫敗。在俄烏戰爭爆發之後,核戰爭的風險是存在的,尤其是在烏東四州公投入俄之後,從理論上烏克蘭的反攻意味着對俄羅斯「領土」的攻擊,俄羅斯有可能動用核武器。

9月末之後,美俄之間進行了頻繁互動,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也確認了美俄就降低核戰爭風險進行磋商。

10月份,克里米亞大橋被炸毀,俄羅斯的黑海艦隊遇襲,這些事件在形式上逼近了俄羅斯的紅線,但俄羅斯做出的反擊是對烏克蘭境內的軍事、能源等目標進行了比較大規模的襲擊,而沒有升級核戰爭風險。相反,俄羅斯提出了關於「髒彈」的問題,國際原子能機構對烏克蘭進行核查後確認烏克蘭沒有「髒彈」。

克里米亞大橋爆炸:圖為2022年10月8日,連接俄羅斯大陸和克里米亞半島的克里米亞大橋發生爆炸,火光及濃煙從遠處清晰可見。(AP)

11月3日,俄羅斯外交部發表了阻止核戰爭的聲明。從中可見,烏克蘭基本對2014年之前烏克蘭領土範圍內的目標作出了「收復」動作,而俄羅斯最終沒有以核武進行威懾或者反擊。由此確立了基本的原則是,烏克蘭在2014年領土範圍內的軍事行動不會受到俄羅斯的核反擊;美俄在11月確認圍繞《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重啟對話。換言之,美俄之間的核戰略對話回到了俄烏戰爭之前的狀態。

其次,從常規戰爭的角度來看,8月份以來,烏克蘭一直在宣揚要反攻赫爾松。赫爾松反攻戰已持續了近3個月,但在此過程中,烏軍的反擊突破口是在北線,尤其是9月份的伊久姆之戰,俄軍損失慘重,且戰場態勢發生重大變化,俄烏兩軍的力量對比、攻守態勢發生逆轉。

從4月份的頓巴斯戰役開始,俄烏戰爭進入消耗戰模式,俄軍的兵員、火力、後勤優勢維持到7月份佔領北頓涅斯克;8月份之後,北約提供的重型武器以及培訓的兵員進入戰場,烏克蘭軍隊以遠程火力如「海馬斯」等,對俄軍的後勤補給、彈藥庫、指揮部等進行了精確打擊。赫爾松背後的第聶伯河的橋樑遭受多輪次轟炸,在赫爾松的俄軍面臨着嚴重的後勤補給壓力。俄烏戰爭的進程非常符合毛澤東《論持久戰》的描述,第一個月是俄軍的戰略進攻,隨後進入了相持階段,9月之後,烏軍開始戰略反攻。俄軍的進攻與烏軍的反攻,在節奏和力度上具有極大的相似性。

烏克蘭局勢:圖為2022年9月26日,在拉脫維亞參與演習的「海馬斯」高機動生多管火箭系統(HIMARS)。美國已向烏克蘭提供多套HIMARS。(AP)

最後,俄軍高層逐漸意識到並接受了俄烏戰場的態勢,如何結束戰爭已經變成了俄軍未來必須面對的挑戰,以最小代價撤退是比較迫切和現實的目標。紹伊古在下令從赫爾松撤退時表示,將俄軍士兵的生命和健康作為重中之重,這意味着俄軍的重心和任務的變化。開戰以來,俄軍前線指揮官一換再換,現任的前線總司令蘇洛維金(Sergei Surovikin)堅持撤軍,原因在於,俄軍的後勤補給線不足以支持繼續佔領赫爾松。這意味着,如果不撤軍,很可能被烏軍分割包圍,後果可想而知。蘇洛維金的意見最終被紹伊古接受,也得到了車臣領導人卡德羅夫以及僱傭軍「瓦格納」領導人的支持。可以說,撤出赫爾松是俄軍一線指揮官的共識。

赫爾松之戰,沒有馬里烏波爾那麼血腥和慘烈,但是其意義不亞於馬里烏波爾之戰。烏克蘭軍隊憑藉武器裝備、通訊協調等結構性優勢「逼退」了俄軍。當然,烏克蘭軍隊已經被北約重新訓練和武裝起來了。赫爾松之戰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北約與俄羅斯之間的對決。在俄軍撤出赫爾松之際,俄羅斯宣佈普京總統將不出席在印尼舉行的G20峰會,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則通過視頻參加G20峰會。這似乎是俄烏戰爭之後,俄烏兩國命運以及世界秩序的某種隱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