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應對能源危機胸有成竹
編按: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上周五宣布11月初將率領商務代表團訪華,近日德國國內對於中遠集團投資漢堡港出現反對聲音,加上皆於俄烏戰爭,德國似乎深陷能源危機,飽受經濟壓力,與華的商務往來又何去何從?
北溪一號和二號天然氣管道在今年9月27日發現三處泄漏,各方分析是被炸損,很難修復。第二天,德國議會官方網站上陳述:9月28日,德國聯邦議院就基民盟/基社盟(CDU/CSU)議會黨團,要求聯邦政府通過交付武器,為加強烏克蘭武裝部隊做出「決定性貢獻」的請求進行了最後審議……476名歐洲議會議員投票反對決議,179名議員投票贊成,一名議員棄權。
作者:呂澍,旅居德國柏林的自由撰稿人
用直白的話來說,就是:關於向烏克蘭提供武器的決議的動議被駁回。也就是說,德國議會以壓倒性多數,反對給烏克蘭提供重型武器。除了執政的社民黨、綠黨和自民黨,非執政黨的左派黨和右派選擇黨,也幾乎全部支持反對給烏克蘭重武器。
這一重大新聞,短暫地出現在德國新聞媒體,一天之後就沒了蹤跡。唯一可以搜到的是在德國議會官網28日議會討論過程,以及簡短的幾行決議文字。
在德國聯邦政府網站上可以查到其中公布的「提供的軍事支持服務」項下,列出很長一串軍援物資,包括彈藥、頭盔、睡袋等等,但沒有真正的重型武器。雖然德國領導人一直在各種場合表態支持烏克蘭,特別是來自綠黨的外交部長貝爾伯克(Baerbock)和副總理哈貝克(Habeck),更是堅決站在美國主導的北約立場上,以至於人們感到德國政府不惜以傷害經濟以及民眾利益的方式,簡直是無腦地站在美國那邊。
從今年2月底俄烏戰爭以來,德國政府和多數民眾支持烏克蘭譴責俄羅斯,是人所共知、無可爭議的現象。反俄立場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一旦俄羅斯天然氣輸入德國受阻,德國工業和社會生活會遭受重大打擊,不言而喻。很多人為此憂心忡忡,筆者也有很大的不解。正常人都知道一旦停止天然氣交貨,德國經濟生活將受打擊。
真的是這些專家如此沒有常識嗎?德國政府真的那麼義無反顧地站邊美國,不顧自己的國民經濟嗎?仔細搜尋各種專業機構的報告後,才發現德國早就預估了俄羅斯天然氣完全中斷的情況,並作了相應準備。筆者9月22日《誰來說破德國實在不缺電》文中提到,根據德國環保部網站今年3月14日的數據,德國電力中綠能發電量佔41.1%,來自天然氣只有15%,其中有部分天然氣來自北溪一號。顯然,藉助綠能的發達,在俄烏戰爭之前,天然氣對德國電力供應已然影響不大。
然而,根據天然氣行業協會的說法,最近幾個月,由於法國許多核電站今年處於維修和常規維護狀態,不得不從德國購買電力;加上瑞士由於乾旱,目前水力發電量不多,也必須從德國買電。德國原本儲存充足的天然氣消耗太多,不得不高價買入其他來源的天然氣,電力交易所的電價這才猛漲。綠能企業在這一波電價高漲中,着實獲得了大利。
電力中用的天然氣不多,但冬季取暖的天然氣用量向來是最大的。科隆大學和波恩大學在今年8月北溪一號還沒有完全中斷時,聯合發表的一篇文章說,如果俄羅斯天然氣供應在未來幾周內完全喪失,即使計劃中的液化天然氣終端在冬季按計劃投入使用,德國也將不得不在這個冬季供暖結束時(2023年4月)減少約25%的天然氣消費。就算部分通過替代能源發電,能節省一些天然氣消耗,仍然還有大約20%的缺口,必須由工業、家庭、商業和公共部門承擔。如果迅速採取措施節省天然氣,通過集體努力還是可以做到。好消息是,德國可以在沒有俄羅斯天然氣的情況下度過冬天。
文章認為在停止進口俄羅斯天然氣的情況下,不存在大規模貧困或民眾抗議的威脅,但對工業影響是有的。過去幾個月,德國已經採取重要措施,增加從其他國家的進口,減少對俄羅斯天然氣供應的依賴。從俄羅斯進口的份額已經大幅下降,從3月到6月平均已經低於40%。今年冬天20%的天然氣缺口,必須通過一些調整來實現。在未來幾個月內,有三個關鍵槓桿須要收緊:第一,減少發電中的天然氣消耗;第二,減少建築供暖的天然氣消耗;第三,同時減少和替代工業中的天然氣消耗。
中德經貿關係會越來越緊密
此外,值得關注的是一些工業企業的能源短缺應對策略。比如巴斯夫(BASF)公司,通過在美國生產氨而不是在德國的路德維希港生產氨,來進行部分替代。顯然,氨氣進口的增加導致德國國內化肥生產保持明顯的穩定。牛津經濟研究院數據顯示,最近幾個月的德國化學品進口量急劇上升。
總而言之,德國因有相對多的綠能,而有底氣,在俄烏戰爭初期就做好了天然氣斷氣情況下的預案,因此德國總理朔爾茨才能在過去幾個月,想方設法不支持援助烏克蘭重武器,儘管內有執政聯盟中綠黨、自由黨的高調挺烏宣揚,外有歐盟及北海、波羅的海等國的壓力。
德國以前沒有、現在也不會大張旗鼓表現中立態度,或者更合適的說法是,德國不敢明顯不站隊美國。從9月28日議會投票結果看,除了反對黨基民盟/基社盟黨團當天178個議員,以及另類選擇黨(AfD)有一個議員投票反對不提供重武器給烏克蘭,其餘所有黨團的所有議員,都支持不給烏克蘭重武器。也就是說,平時在新聞媒體上言辭熱烈支持烏克蘭的綠黨、社民黨,最終還是沒有緊跟美國。
關於北溪一號二號天然氣管道到底被誰破壞,正式場合沒有人明說這是美國支持的行為,甚至還要譴責是俄羅斯破壞,但誰是從中獲益者,人們都明白。從這個角度看,9月28日議會表決結果,很大程度上與北溪一號二號被襲擊造成的心理衝擊相關。
德國企業界一向務實,這一年來對中國的直接投資之高,超出很多人預料。中德之間的經貿關係會越來越緊密,是很多商界人士的共識。德國政界能否與商界一樣務實呢?從德國聯邦議會的表決來看,不與俄羅斯為敵、與中國的平等合作,是可以期待的。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