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終局研判:烏克蘭終究要做出一個艱難決定

撰文:杭子牙
出版:更新:

烏克蘭戰爭已經持續超過六個月時間,從一開始多路進攻,試圖吞併烏克蘭首都基輔及東部半壁江山,到兵鋒遇阻、損失慘重後收縮戰線,對東部頓巴斯地區進行重點進攻,俄羅斯在這場戰爭中的失算,以及現代化戰爭能力的低下被充分暴漏。

但是,俄羅斯會不會最終失敗,或被迫從烏克蘭退卻,恐怕則是另一回事。

回顧歷史就可以發現,俄羅斯族是個帶有強烈擴張主義傳統的民族,俄羅斯現在廣袤的國土就是從十五世紀開始,圍繞莫斯科公國為核心不斷對外擴張的結果,在對外擴張過程中,尤其是在後期與歐洲列強的戰爭中,軍事科技與作戰理念相對落後的俄羅斯一直敗多勝少,但是最終,卻離奇地憑着國民犧牲與民族韌性實現了領土擴張目標。

烏克蘭戰爭同樣如此,雖然開戰後俄羅斯即遭遇了西方最嚴厲制裁,俄軍在戰場上的表現更是非常糟糕,俄最高統帥部與參謀部對戰爭全局與謀劃和軍事科技水平與西方相比存在明顯代差,烏克蘭憑藉歐美提供的並不先進的武器系統就能給俄羅斯帶來嚴重殺傷,但是俄軍仍能以蠶食方式,不斷向烏克蘭邊界縱深推進,迄今已佔有烏國近20%領土。

烏克蘭哈爾科夫,消防員在俄羅斯轟炸後的倉庫裏滅火。(美聯社照片/ Felipe Dana)(AP Photo/Felipe Dana)

為什麼能這樣?除了俄烏雙方的實力對比,有幾個因素非常關鍵。

第一,俄羅斯雖然是選舉體制,但在普京治下實際上屬於威權政體,這種體制的缺點是容易造成自由缺失,民主政治理念與威權實踐之間往往呈現撕裂狀態,政權合法性會受到質疑,但是優點也非常明顯,在戰爭狀態下,這種威權體制能有效壓制反對聲音,整合戰爭資源,形成國家意志,執行效率與對戰爭損失的承受能力都非傳統民主制國家可比。

第二,俄羅斯是個資源型國家,人均資源儲備非常豐富,尤其是石油、天然氣、糧食、礦產等戰略資源,對西方的經濟與科技依賴比較低。這就使得儘管西方對俄羅斯實施了空前嚴厲的經濟與金融制裁,但是對俄羅斯經濟運行的影響卻相對有限,俄普通民眾生活雖然也受到了戰爭與制裁影響,但是都還在承受能力之內,還尚未形成全民性厭戰情緒,反對派的主張因此缺乏堅實群眾基礎,其國內政治社會仍然比較穩定。

第三,普京是個政治強人,有「現代沙皇」之稱,具有比較普遍的民意支持,掌權二十多年來支持率一直在7成以上,有時甚至超過8成,普遍而穩定的民意支持使得其權力基礎非常牢固,可以牢牢把握住國內政治局勢。同時克格勃特工出身的普京,個人意志也極為堅定。二者結合,使得可以將個人意志與國家意志很好結合,不像一些民選國家的弱勢領導人,必須向國內的政治對手妥協,政治上稍有風吹草動就面臨下台危機。

所以,對俄羅斯來說,雖然開戰不久即遭遇挫折,隨着戰爭延續損失越發慘重,已然跌入了「消耗戰」陷阱,但是在戰場上的表現卻仍然不急不躁,反倒是烏克蘭與歐洲表現出越來越明顯的不詳跡象。

烏克蘭方面,最令人不可思議的事情是澤連斯基於近兩個月內,居然「臨陣換將」連續調整了兩位軍隊高級司令官的職務。如果說7月底撤換烏軍特戰司令部司令加拉岡還是因為加拉岡在頓巴斯地區指揮作戰不力的化,近期調整烏最高指揮官扎盧日內的做法就明顯具有「窩裏鬥」的政治意圖。

2022年4月9日,烏克蘭總統弗拉基米爾·澤連斯基(中)和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中左)在烏克蘭首都基輔市中心散步。(烏克蘭總統新聞辦公室,美聯社)(Ukrainian Presidential Press Office via AP)

實際上,從俄烏開戰以來烏軍在正面戰場的表現看,扎盧日內絕對是一個優秀的指揮官,為阻止俄軍進攻、殺傷俄軍有生力量發揮了做出了極大貢獻。外界分析也多認為,扎盧日內是前蘇聯軍事體系訓練出來的職業軍人,具有良好的軍事指揮素養,他曾經直接負責了最近8年來的東烏對峙軍事鬥爭,具有豐富的作戰指揮經驗,而且作為前蘇聯軍事體系培養出來的軍人,他也很了解俄羅斯軍隊的指揮習慣和作戰方式。

但是,就因為扎盧日內的搶眼表現,和二人可能存在的作戰理念不合,澤連斯基擔心前者「功高蓋主」脱離掌控,從而在政治上失去優勢,就撤換了扎盧日內的總司令職務,以明升暗降的方式任命其為國防部長,實質上等於剝奪了扎盧日內的指揮權力。這反映出烏克蘭政府內部,在政治利益與軍事理念上,存在着難以掩蓋的分歧。

烏克蘭的情況還不是最主要的,考慮到這場戰爭的「代理人戰爭」性質,西方對戰爭的態度才是根本。

在俄羅斯大兵壓境的情況下,烏克蘭能堅持這麼久,甚至還能在某些局部戰場發起反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歐美等國在軍事、政治、經濟、外交等領域給予了烏克蘭以極大支持,源源不斷地為烏克蘭政府軍提供各種軍火援助。如果沒有歐美的支持,烏克蘭可能早就撐不住了。

但是,隨着戰爭拉長,歐洲的厭戰情緒壓過戰爭剛開始爆發時,對俄羅斯的恐懼與排斥情緒在快速上升,尤其是戰爭導致的難民問題、通貨膨脹與能源危機等,正成為歐洲國家頭上的「三座大山」,給歐洲各國政府帶來了巨大壓力。

難民問題上,根據聯合國難民署(UNHCR)數據,截至8月17日,散落在歐洲各地、且有登記在案的烏克蘭難民高達666萬人,為妥善安置烏克蘭難民,歐盟今年將花費至少430億歐元,約佔歐盟全年預計總支出的1/4,這筆沉重的負擔使歐洲各國再度出現分歧。

通脹問題上,經歷新冠疫情後,歐洲原本逐漸復甦的經濟,又受戰爭嚴重衝擊,通貨膨脹率瘋狂飆升,德國、法國等國的膨脹不斷創下新高,不少國家的通脹率超過兩位數。如愛沙尼亞CPI比去年同期成長23.2%,拉脱維亞21.3%、捷克17.3%、波蘭14.2%等等,巨大的通脹壓力,早已讓歐洲各國苦不堪言。

能源問題上,因為制裁加上俄羅斯主動減少供應,俄國透過主要管線輸往歐洲的天然氣流量已下降75%左右,加上冬天即將來臨,歐洲天然氣價格已飆升至季節正常價格的13倍。德國基準電費本周突破700歐元大關。德國國內的厭戰情緒已經轉化為對舒爾茨政府的能力質疑,使得舒爾茨聯合政府開始出現崩解危機。

如果戰爭持續下去,歐洲會發生什麼變化?還有沒有對烏克蘭持續提供軍事援助的能力?民眾對俄羅斯策動戰爭的討厭,會不會被物價與能源短缺等現實問題反超?

2022 年 3 月 24 日星期四,在布魯塞爾舉行的歐盟峰會上,歐美擬加大對俄羅斯普京的壓力,同時應對正在蔓延到歐洲和世界的經濟和安全影響。(美聯社照片/奧利維爾馬蒂斯 (AP Photo/Olivier Matthys)

民意如流水,這些可能是非常大的。

更重要的,在體制方面,歐美多黨制、兩黨制選舉體制,本身就是一個不穩定的,難以對某項消耗性投入長期堅持的體制,一個政黨或政治人物堅持的路線主張,在換黨執政後,總是會被另一個政黨推翻,其承受性與穩定性根本沒法和俄羅斯這樣雖然制度模式相對原始落後,但是卻高度穩定的威權制國家相比。

以烏克蘭在這場戰爭中的最大後台,同時也是俄羅斯在戰爭中的真正對手美國為例,美國對烏克蘭的支持會始終如一嗎?恐怕未必!

歷史地看,朝鮮戰爭、越南戰爭、阿富汗戰爭,美國都曾積極參戰,但卻都是堅持數年,在政黨輪換後因為對戰爭理解變化,不願再為戰爭持續投入而決定撤出。尤其是越南戰爭與阿富汗戰爭,美國在決定撤出時的果斷與無情,根本毫不顧忌當地政權的死活,南越政府,阿富汗政府的最終悲劇,給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誰敢保證烏克蘭戰爭不會也以類似方式結束?

誰敢保證拜登之後,假如特朗普再度重返白宮,會不會立刻停止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

所以,綜上所述,雖然俄羅斯在戰爭中損失慘重,但是從長遠看,從決定戰爭走向的關鍵因素看,因為戰爭給歐美帶來的經濟損失,與歐美選舉制度的不穩定特質,隨着戰爭延申,烏克蘭的風險遠比俄羅斯更甚,除非在此期間俄羅斯普京政權突然崩潰。

所以,對烏克蘭澤連斯基來說,最有利的選擇,是在歐美厭戰情緒尚未普遍蔓延,歐美仍然願意提供軍事援助的時候,見好就收。指望在歐美支持下,收復包括克里米亞在內的全部失地,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這根本就不符合歐美的利益,也不在歐美的援助計劃之內。

當然,對烏克蘭來說,要做出這種選擇也很困難。

澤連斯基必須做出決戰到底的樣子,以收復全部被佔領國土為口號來動員民眾,才能鞏固自己的「戰時總統」地位,強化自身的「救國總統」形象;若以放棄部分被佔領國土為代價和俄羅斯談判,必定會被烏克蘭釘到歷史恥辱柱上,喪失掉一切地位與光環。這個「烏克蘭李鴻章」的代價,澤連斯基根本承受不起。

然而,歷史往往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不管當事者願不願意,尤其是那些弱小國家的當事者們。

烏克蘭結局必然是悲情的結局,但國際政治就是這樣,實力是決定問題的最底層邏輯,更何況傍上俄羅斯這樣搬不走的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