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休戰」中概股審計底稿 拜登意在中期選舉
中美接近達成中概股審計底稿協議。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財政部於8月26日與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簽署審計監管合作協議,將於近期啟動相關合作。
基本上,合作協議針對關鍵的審計底稿問題採取的合作方式為:「跨境審計監管合作」,即「中方提供協助的範圍也涉及部分為中概股提供審計服務、且審計底稿存放在內地的香港事務所」。有消息稱,美PCAOB最快下月可到香港開展有關「中概股」的審計工作。
該協議的達成意味着中概股的集體退市風險基本解除,但「如果後續合作可以滿足各自監管需求,則有望解決中概股審計監管問題,從而避免自美被動退市」。
去年中國實施《數據安全法》嚴控數據跨境,今年美國正式實施《外國公司問責法》要求提交審計底稿,中概股遭遇兩國監管正面衝突,一瀉千里。如今利空出盡,是否走出寒冬?
審計底稿從來不是無解之題
事實上,中概股的審計底稿問題,從技術層面來說並不是無解之題。
第一,設置數據負面清單,避免數據安全問題泛化。
在今年3月的國務院金融委會議上曾指出,關於平台經濟的治理,有關部門要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方針完善既定方案,堅持穩中求進,通過規範、透明、可預期的監管,穩妥推進並儘快完成大型平台公司整改工作,紅燈、綠燈都要設置好,促進平台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提高國際競爭力。
什麼意思?給數據流通設置紅綠燈,設置負面清單。涉及國家機密的數據,涉及數據主權的數據,就是「紅燈」,不能跨境貿易、海外儲存,不能提交審計底稿。負面清單之外的數據,就正常操作。而且,審計底稿不會涉及全面的數據。這樣可以避免一網打盡,誤傷一些涉及不敏感數據的上市公司。
第二,設立離岸數據中心,避免數據安全管理脱鈎。
一些中概股網路平台掌握了中國上十億人的數據,包括消費數據、信用數據、出行數據以及指紋和人臉識別的生物數據。如何管理這些數據是一個挑戰,尤其在數據跨境方面更需要確保安全。
中國政府在實施「東數西算」工程,已經規劃了8個算力樞紐節點和10個數據中心集群,完全可以再加上一個離岸數據中心。比如,在香港設立一個離岸數據中心,海外上市公司的數據和審計底稿儲存或備份在離岸數據中心。海外監管機構和會計師事務所可按離岸制度來審查監管數據。如此,中國與海外可以保持數據安全管理的政策穩定性。
他形容發展數據中心,全世界都不及香港,「新加坡沒有這個優勢,上海沒有這個優勢,香港有,但世界沒有天上掉下來的東西,你要去爭取。」他指立法會將討論《網絡安全法》,希望加快立法,在未落實前要研究採取手段,確保數據來港,有助吸引其他企業,令香港成為數據集中地,「數據來,人才就來,企業、產業就來,對今後智慧城市、數字經濟、人工智能都是好事。」
中概股在美國的「存在感」在過去15年急速膨脹。2005年在美上市的中國企業僅36家,總市值2600億美元左右,僅佔美股總市值的1%。到去年末,已有超過600家中國公司在美上市,市值6萬億美元左右,佔比逼近9%。
然而,但中美結構性矛盾開始升級,雙方不斷博弈,資本市場成為爭取自身競爭優勢地位的「戰場」之一。在這種政策趨勢和地緣環境之下,中概股企業自然成為了『眾矢之的』。」
回顧中概股的發展歷史,走到今天不易。它是中美科技金融協作的範例。若因監管衝突而集體退市,那意味着中概股時代終結,以及宏大敘事存在更大的不確定性。中國網路有問題也有成果,務實的態度是有問題就解決問題,網路巨頭的壟斷問題、數據侵權問題、准入限制問題都要解決。而數據跨境與審計底稿問題,當然也可以通過設立離岸數據中心從中平衡兩國監管政策。回顧中美關係的歷史,其實更大的衝突都能夠解決。所以,中概股難題的解決,技術上沒有太大的問題。
中美皆有意願 拜登「服務」中期選舉
如今,中美接近達成中概股審計底稿協議。從協議情況看,中美雙方各讓一步,各自宣佈談判獲得進展。估計,下個月PCAOB就會到香港審閲在美上市中企的審計底稿,如果美方確定底稿符合其要求,那麼中美審計監管的協議將能夠趕在美國中期選舉之前達成,兩百家中國赴美上市企業中的大部分將免於退市。
但基本上判斷,在資本市場這個領域,中美與國家安全相關領域已經開始「脱鈎」,但與民營企業和民生相關的消費、投資、供應鏈可以繼續互惠共贏務實發展。
有個有趣的對比。稍早一日,伊朗也收到了美國對伊核協議中剩餘問題的回應,伊朗已經開始審閲美方文件中的內容。目前媒體上說的美伊雙方都是各不妥協,但大膽猜測,有可能像中美在這次中概審計問題上類似,通過「戰略模糊」,趕在中期選舉之前達成第一步的啟動合作。其實雙方都有如此意願,中美如此,美伊亦如此。
畢竟,無論是撕毀伊核協議,還是「阻擊」中概股,都是特朗普時代搞的「籌碼」,並不符合民主黨的長期政策,民主黨的最佳策略是在中期選舉之前拿着特朗普的籌碼跟中國、伊朗兑現利益。
而且,無論是伊核協議還是中美審計底稿,都不需要通過議會,對於志在中期選舉逆轉特朗普優勢的拜登來說,也是為數不多可以給自己積攢的功績。
過去20年,中概股的模式是中美之間戰略合作下雙方默契的產物,當現在在中美之間競爭格局日益清晰的情況下,過去存在的灰色空間和默契空間都會被不斷壓縮,以至於雙方的邊際會更加清晰和明確。這種邊界實際上就是地緣實力的邊界。換句話說,不論此番中概股審計底稿是否最終達成協議,恐怕日後都還是會有「糾紛」。而中概股的回歸,可能不僅僅是企業主動的選擇,更是市場格局變化的必然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