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軍演 | 解放軍台海演練區域拒止 能有效防止美軍介入嗎

撰文:鄭真
出版:更新:

解放軍圍台軍演基本結束,此次演習除了前所未有迫近台島,合圍台島外,最大的亮點在於北靠沖繩南扼巴士海峽,懾阻外部勢力的干預,解放軍展現了強大的區域拒止反介入能力。

而眾所周知,外部勢力是統一台灣最大的不確定性因素,美軍是否會干預,中美是否會兵戎相向是考量的重點。解放軍能否真正防止美軍介入台海局勢呢?

解放軍東部戰區新聞發言人施毅陸軍大校8月4日表示,當日下午,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火箭軍部隊對台島東部外海預定海域,實施多區域、多型號常導火力突擊,導彈全部精準命中目標,檢驗了精確打擊和區域拒止能力。

事實上,除了此次演習區域拒之能力,從公開新聞報道中可以看到,解放軍過去曾多次在台海舉行反介入/區域拒止演習。此次演習和以往的不同之處在於合圍演習之外,同步進行反介入演習,相當於一邊武力收台一邊防止外部介入,是武統的全套預演。

演習時美軍相比以往克制,並沒有輕舉妄動,那麼是否代表美國忌憚解放軍區域拒止能力不敢介入呢?

解放軍反介入能力有多強

早在2020年8月《亞洲時報》就撰文稱,中國已經成功建立了反介入/區域拒止系統A2/AD。文章說這種系統形成了一個保護圈,敵軍及其武器不可能進入其中而不遭受重大損失。中國的任務是防止美國到達海岸,防止敵人在本國領土使用最好的武器。彈道導彈——從2008年問世的DF-21到2018年展示的DF-26-已經被稱為「航母殺手」。它們的射程為2.5千公里,能夠摧毀美國的關島基礎設施。

北京時間2018年5月,中國國產「凌雲」高超音速飛行器首次曝光。(圖源:飛揚軍事論壇)

中國的高超音速飛行器DF-ZF可以穿透現有的任何導彈防禦系統。2019年悉尼大學美國研究中心「繪出」了一幅不太讓美國樂觀的圖景。此項研究表明,中國的遠程高精度導彈能夠摧毀美國在西太平洋的所有軍事基礎設施以及美國盟友的軍事基礎設施。問題不在於F-35是否能擊敗中國的J-20,而是它是否可以靠近中國。早在2008年中國就購買了強大的激光器,能夠在可能發生的戰爭的頭幾個小時摧毀美國的衛星。

近年來也有不少軍事研究人員指出中國通過自己的風雲系列、北斗系列和其他衛星系統組網,形成一整套監控體系,對中國近岸或其他指定作戰區域實施實時無縫監控,確保戰場對解放軍處於透明甚至是單向透明狀態。

如果解放軍火箭軍和岸基反艦導彈部隊的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東風26反艦彈道導彈和鷹擊100遠程反艦導彈,配合水面艦隊和航空兵對敵方航母戰鬥群實施全面打擊,最終可能以較低的代價讓敵方航母戰鬥群大部分被擊沉或者失去戰鬥力,從而獲得戰爭的勝利。

2016年5月20日,美國智庫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發布了題為《贏得齊射競爭:再平衡美國的防空反導能力》的研究報告。該報告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的近程和中彈彈道導彈、空軍轟炸機攜載的巡航導彈、空軍和海軍戰鬥機攜載的中遠程戰術導彈以及海軍艦艇攜載的戰術導彈,在射程、殺傷力上形成的梯次配置。而且這些導彈武器的數量足夠,能夠在需要時形成密集的精確打擊火力,實現對美軍在第二島鏈以內各類目標的全面覆蓋。美軍的地面基地可能會被「癱瘓」,海上艦船和飛機可能會被迫遠離這個遼闊的精確打擊區域。

殲-15在遼寧艦起飛。(中國央視軍事)

2016年6月17日美國國會研究處《中國海軍現代化:對美國的影響》的報告指出:「美國的技術和質量優勢在下降,美國在西太平洋的海洋控制權和戰略地位正面臨挑戰。」中國海軍的任務,除了「解決台灣問題、維護東海南海主權、保衛海上交通線」以外,還包括「取代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影響力」,並展現中國作為地區強權和世界主要強國的地位。

一言以蔽之,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實際上就是防止外部干預的能力,解放軍軍事實力的提升大大增強了區域拒止能力。這一點得到了普遍的認可,包括美國。

美軍的應對:「空海一體戰」

早在2007年3月,美國蘭德公司就發布過《中國的反介入戰略及對美國的影響》報告。美官方對反介入作戰的首次使用是在2010年的《四年防務評估報告》中,將反介入定義為「在一切領域遲滯和拒止美國的力量投送」。為了打擊對方的反介入及區域作戰體系,2010年2月美國防部發布的《四年防務評估報告》要求美海空軍聯合開發空海一體戰的作戰理念,擊敗各個領域範圍內的對手,特別是裝備先進的反介入及區域拒止武器的敵人。

2011年,美國防部正式成立空海一體戰辦公室,兩年後空海一體戰辦公室發布了《空海一體戰:軍種合作應對「反進入/區域拒止」挑戰》文件,標誌着空海一體戰的構想進入實質性發展的階段。「空海一體戰」思想的核心是應對「反介入/區域拒止」威脅。

在空海一體戰思想的指導下,美軍逐漸加大對西太平洋地區軍事設施建設的力度,改造位於第一島鏈、第二島鏈的軍事基地,進一步前推空軍戰略打擊力量,部署在西太平洋的海空軍常規作戰兵力也得到進一步加強,大幅增加西太平洋地區的海空聯合作戰演習。美軍認為,一旦開戰,行動的第一階段要癱瘓對手的太空、空中、陸基和水下的情報、監視和偵查系統,其次是摧毀對手的防空能力和陸基彈道導彈基地;第二階段則要致力於進行一場包含遠海封鎖、加強後勤保障等內容的持久戰。

2022年1月17日,美軍三個大型水面編隊正在中國周邊集結。(微博@南海戰略態勢感知)

「全球公域介入與機動聯合」

2015年1月,美軍將「空海一體戰」概念更名為「全球公域介入與機動聯合」。2016年10月19日,參聯會副主席、來自美國空軍的保羅·塞爾瓦將軍簽署了全球公域聯合介入與機動概念(JAM-GC),標誌着正式批准其成為一個聯合作戰概念,為2030聯合作戰頂層概念提供支持。

這一新戰略仍然聚焦於應對美軍未來作戰行動所面臨的「反介入/區域拒止」威脅,試圖通過調整資源和利用技術優勢重新建立和鞏固美國的霸權地位。

最重要的是,JAM-GC將為聯合部隊作戰行動注入所需的訊息,以便美國能夠保持對全球公域的介入能力,通過全球公域進行機動,實現力量投送,打敗企圖拒止美國及盟國部隊行動自由的對手。JAM-GC要求聯合部隊必須能夠對部分全球公域並通過部分全球公域保持介入和機動能力,實現力量投送,打敗企圖通過運用A2/AD能力來拒止(美軍)行動自由的對手。

「分佈式殺傷」

對美國海軍來說,越來越多的潛在對手,擁有了越來越強的精確打擊能力——以高性能陸基作戰飛機、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低噪聲常規潛艇、無人機等武器和技術裝備為代表的「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

T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示意圖。(01自制)

「反介入/區域拒止」作戰環境下,傳統的兵力集中型的航母打擊大隊必須要自我調整,在不破壞殺傷力原則的基礎上,實現兵力的分散。也就是說,在保持強大攻擊作戰能力的同時,通過分散確保生存能力。基於這樣的思考,「分佈式殺傷」作戰概念應運而生。

按照美國海軍《水面部隊戰略》的界定,「分佈式海上作戰」的目標是「在我們選擇的時間和地點獲得制海權」。其將「分佈式海上作戰」定義為:「將作戰力量分散部署於廣闊的空間範圍、多個作戰域和各種搭載平台上,以獲取和維持海洋控制必須的作戰能力。」

概念核心是以隱蔽、分散、靈活地部署大量具有強大進攻能力的水面艦船,迫使對手分散其探測和火力資源,使其無法將傳感器和火力聚焦於己方的少數大型艦艇,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己方突擊能力,突破對手防禦並克敵制勝。

2017年,美國海軍在《水面部隊戰略》中將「分佈式殺傷」上升為「奪取海洋控制權」的核心作戰概念,將其表述為:「通過增加單艦的進攻和防禦能力,在廣闊的海域以分散的編隊部署,形成分佈式火力。」這一描述被簡稱為:「凡船皆戰。

2020年6月4日,在美國眾議院軍事委員會召開的聽證會上,時任美國海軍作戰部長蓋裏·羅海德等重量級人物認為,無人艦艇、無人潛航器、無人機航母等構成分佈式編隊是美國海軍未來力量結構中的重點和優先選項,「分佈式海上作戰」是其作戰方式。

2021年8月,美軍和盟國軍隊展開密集軍演,美國海軍設施司令部和太平洋艦隊聯合開展的「太平洋要塞-2021」聯合軍演,旨在評估美軍指揮與控制能力,以及美軍在印太區域的應急反應能力。美國海軍8月3日至16日舉行的「大規模演習-2021」聯合軍演,就圍繞驗證「海上分佈式作戰」「對抗環境中的近海作戰」等作戰概念展開,探索適應「印太戰略」背景下新的作戰方式和戰術。

總結:

從以上背景資料可以看出,中美之間的軍事鬥爭從未停止。解放軍展現了針對美國傳統強大軍事力量的反制能力,美軍針對形勢的變化不斷制定全新的應對策略。不是實力的此消彼長,更多是你進我也進式的競賽升級。

美軍在台海是否能維持介入能力,解放軍是否能夠成功實施反介入,歸根結底是中美兩軍的實力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