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洛西的訪台冒險會引發「第四次台海危機」嗎?|專家有話說
編者按:深圳衛視直新聞《決勝制高點》、《慢點觀察》兩檔節目7月30日就美國眾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又譯作裴洛西或波洛西)有可能的冒險「竄訪台灣」及中美博弈事宜,專訪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教育部)執行主任王文。相關內容在深圳電視端、新媒體平台上分多條翻出後,引起廣泛關注。採訪內容的文字整理於觀察者網刊出,部分內容刊發在《環球時報》英文版。以下為訪談相關文字。
核心摘要:
●中方在努力牽引中美博弈避開「修昔底德陷阱」,而美方卻不負責任地將兩國往大國衝突的坑裏跳,企圖在兩國衝突中獲取戰略利益。中美博弈已經到懸崖邊了,而中國在全力拯救。
●中國須在「誰才是真正擁有改善中美關係的誠意」方面要與美國爭奪國際話語權,要讓世界看到中國才是真正負責任的全球大國,也要讓美國那些有識之士感受到中國真正希望改善中美關係的誠意。
●根據當前民調,在年底中期選舉,民主黨距離繼續掌控參議院(100席)的多數還須4席,距離眾議院(435席)中的多數還須24席;而共和黨相應的席位數僅為2席、7席。大概率看,共和黨獲得兩院多數的贏面更大。
●這幾個月來,佩洛西在台灣問題上的頻頻做局、又猶豫糾結以及尋找「台階」方案,都反映了美國政客的政治短視以及「紙老虎」般的戰略心虛。他們明顯低估了中國捍衛主權的戰略意志。
●台灣問題,現在越來越像是中美風險的灰犀牛。若一旦爆發,美國肯定是率先被灰犀牛頂撞到的對象。
●相信中美決策者的最後理性。中美兩國軍力「擦槍走火」的可能性正在上升,但中美直接軍事衝突可能性仍不大,因為按鈕在兩國元首手裏,從五次元首對話的內容看,避免直接軍事衝突仍是兩國最大的公約數。
●中美還遠未到攤牌的時候。未來中美還會在許多問題上有「短兵相接」、「激烈鬥爭」的感覺,中國要適應與美國持久鬥爭的節奏與預期,也要提升對「擦槍走火」帶來風險的承受力。
●美國國內政治鬥爭非常複雜,不必因一位眾議長做的一個棋子,而掀翻中美整個棋盤。從這個角度看,佩洛西訪台,還沒有到中美完全撕破臉的時候。
●要讓兩岸統一更好地助推民族復興大業,關鍵是中國要在經濟實力超過美國,在金融、軍事實力上實現接近美國的水平,以及在國際上形成絕對的反制裁能力,使得美國即使在兩岸統一以後也不能形成長期干擾的外部力量。
●歷史地看,在全球科技競爭中,如果說以機械化、電力化為主要特徵的第一、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國幾乎完全缺席;以訊息化為主要特徵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國人趕上晚席;那麼,以智能科技、低碳技術為主要特徵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國人已基本上站在了與發達國家的同一個起跑線,最終將笑到最後。
一、為何美國頻繁要主動與中國通話,卻不改變對華政策?
問:7月28日晚,中美元首進行電話通話。中方通稿稱,雙方進行了「坦率溝通和交流」,只用了「坦率」一個形容詞。通稿通篇未見有「建設性」一類的字眼。怎麼看這種現象?與此同時,這次通話比上次長了近半個小時。如何看待這次通話的時長?坦率地談了兩個多小時,主要談什麼?
王文:拜登執政以來,中美元首一共通話或視頻會晤5次。2021年2月通話約2小時;9月1個半小時;11月視頻會晤3個半小時;2022年3月視頻通話1小時50分鐘。這次是通話時間第二長的通話,也是在重要節點上的極其重要中美元首對話。
通稿中沒有用「建設性」,實際上隱含着一個重要訊息是,拜登仍沒有走出特朗普執政政時對華政策的陰霾,兩國面臨着特朗普時期留下來的老問題:那就是美國對中美關係的誤判、對中國發展的誤讀、對兩國人民和國際社會的誤導。
針對這些老問題,中方一直在糾偏,在戰略觀念層面上重塑中美大國關係。中方提醒美方不要用「競爭」界定中美關係,不要在台灣問題上玩火,尤其這一次中方提到「民意不可違,玩火必自焚」的話,這句話相當重,是很明確的對美警告,更是對美方懸崖勒馬式的勸誡。
應該說,中方在努力牽引中美博弈避開「修昔底德陷阱」,而美方儘量承諾「四不一無意」的中國政策,卻說一套做一套,不負責任地將兩國往大國衝突的坑裏跳,企圖在兩國衝突中獲取戰略利益。從這個角度看,中美博弈已經到懸崖邊了,而中國在全力拯救。
問:據公開報道顯示,6月以來,中美高級官員的交流溝通已經多達五次,現在又進行了元首通話。但是我們並沒有見到中美關係的改善,相反,目前實際上是在醖釀危機。所以,網上也有人認為,美國跟中國進行溝通的真正目的,不是為了改善中美關係,而是為了摸清楚中國的底牌。您怎麼看?
王文:其實,中美關係是在打明牌。中國立場與底線是很清楚的,要求美國保持「一個中國」政策,不要在台灣問題上玩火,相互努力塑造「合作共贏,相互尊重,不衝突不對抗」的新型大國關係。但美國是「揣着明白裝糊塗」,企圖永久維護超級大國的霸權,說白了,就是延續美國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任性與霸道。
美國熱衷於多次主動提出與中國元首通話,至少有兩個不可告人的目的:一是拜登政府試圖在國際上營造美方想改善中美關係的虛偽假象,讓那些受到中美緊張關係影響的其他國家看到美國所謂「誠意」。其實,這個偽善的面具早已被拆穿。
二是在國內拜登政府試圖回應希望兩國合作的少數派、以及那些希望對華施壓的政客的需求,想表達「我在努力,是中國不聽我的話」之類的歪曲事實。這就能解釋為何通了多次話、卻始終未能改善中美關係的根本原因,那就美方缺乏真正改善中美關係的誠意。
這在另一側面說明,中國須在「誰才是真正擁有改善中美關係的誠意」方面要與美國爭奪國際話語權,要讓世界看到中國才是真正負責任的全球大國,也要讓美國那些有識之士感受到中國真正希望改善中美關係的誠意。
問:「民意不可違,玩火必自焚」,這句話分量很重,美方能掂量出來嗎?事實上,我們看到,美國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柯比(John Kirby)還在說什麼「(我們)沒有理由讓事態發展到那種地步,比如說爆發衝突,或是加劇緊張關係。因為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沒有發生改變。」這是真傻還是裝傻?
王文:美國既在裝傻,也是真傻。所謂「裝傻」是,他們明知道中國在台灣問題上的底線、紅線,卻還在屢屢碰觸,以一種「不撞南牆不死心」的勁頭,在台灣問題上顯示他們的「裝傻充楞」的勁兒,以顯示自己全球老大的範兒。
所謂「真傻」,是指美國太迷信自己的國家權力,以為現在還像19世紀、20世紀初,在長江、沿海停幾艘列強的軍艦,中國就會屈服的時代;更以為現代中國對美的警告只是說一說,美國不會付出代價。這種「真傻」是美國長期作為全球超級大國、霸權慣了。
在俄羅斯面前,「傻」美國碰了一鼻子灰;在中國面前,美國同樣在碰着一鼻子灰。現在,美國通脹、貿易能力下降、軟實力下降、國內政治分化、去美元化加速,都能證明了這些「碰一鼻子灰」的表現。
問:兩國元首的通話,基本上是各說各話,為什麼還在規劃安排面對面峰會?拜登說話沒個準,沒法落實,定期溝通的意義何在?
王文:其實,兩國元首是有一些共識,比如不爆發新冷戰、避免戰略誤判與軍事衝突,等等。兩國元首都認識到,目前兩國關係正面臨着許多幹擾因素,必須在最壞局面發生之前在元首層面要有「剎車」機制。
從這個角度看,兩國元首不定期的溝通,不只在雙邊關係上體現出「元首引領」作用,也是對世界體現出大國元首的必要責任,更是對世界穩定的大國義務。
從中國的角度看,元首對話對塑造新時代的中美關係也具有重要意義。
二、中美到攤牌時刻了嗎?
問:其實,我們看到,隨着中方作出強硬表態,美國國內的分歧意見已經出來了。尤其是民主黨,似乎已經流露出不安的情緒。因為不論怎麼樣,共和黨似乎都可以從中獲得好處。佩洛西意欲竄台,美國國會好像表現出了超黨派的團結,但是這種團結背後,還是勾心鬥角,最後總要落到中期選舉中的你輸我贏。美國共和、民主兩黨,圍繞着佩洛西「竄台」,各有什麼打算呢?
王文:根據當前民調,在年底中期選舉,民主黨距離繼續掌控參議院(100席)的多數還須4席,距離眾議院(435席)中的多數還須24席;而共和黨相應的席位數僅為2席、7席。大概率看,共和黨獲得兩院多數的贏面更大。
兩黨都在打中國牌,都在試圖通過「台灣牌」而撈分,佩洛西更是有孤注一擲的掙扎感,因為一旦民主黨丟了眾議院多數席位,她將失去眾議長的位置,進而失去美國第三號人物的地位。於是,民主黨全力幫助佩洛西在這次亞洲之行中獲得「勇敢」、「睿智」、「責任感」的形象,企圖平安地「訪問台灣」及訪問亞洲其他國家,進而捍衛美國在西太平洋的霸權。
共和黨則希望佩洛西這次亞洲行搞砸,慫恿佩洛西千萬不要認輸,被中國嚇住;又給佩洛西在「訪問台灣」問題上挖坑,因為「訪問台灣」導致中美衝突的話,民主黨要揹負重大責任。
說白了,兩黨都是一幫政客,都是考慮選票的眼前利益,而幾乎沒有人在為中美大局與長遠利益而考慮。
問:也有分析認為,拜登之所以急着和中方領導人通話,是在烏克蘭問題上有求於中方。如果佩洛西竄台,中美之間在一些全球重大熱點問題上的合作,是否也就無從談起了?
王文:應該說,從前期的元首對話到外交、軍事威懾,中國的預防和警告策略是起到一些作用的。在佩洛西出訪起飛前,美方一直都沒有事先公開表態佩洛西是否真正訪台,但如果最後佩洛西仍然「竄訪台灣」,或是以某種私人身份「竄訪」,那必將對中美關係僅剩下的一些合作基礎造成巨大的衝擊,繼續堅定中國要與美國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的決心,更會讓美國為此付出應有的慘痛代價。從某種程度上,也會加速中國統一的進程。
我覺得,美國應該學一學中國的老話,「凡事留一線,他日好相見」。美國近些年來這麼搞事,我相信,以後美國想希望中國在貿易、製造業、美債、反恐等問題上幫忙、配合美國利益的合作,將變得越來越不可能。
問:如果在我們的強烈警告之下,佩洛西放棄竄台、不敢竄台,將會具有什麼樣的意義?
王文:「放棄竄台」是佩洛西應該做的,是其本分。如果真是放棄了,說明美國還是有自知之明的,也在提醒美國,這是一場完全沒有必要的外交事件。美國政府應該清楚,反覆在一些錯誤的問題上做局,尤其在台灣問題上不斷玩火,帶給美國的不是利益,而是損失。
美國應該知道,中國是不好惹的。一些普通問題上,中國人是好商量的,但在關鍵問題上、核心利益上,中國人絕對會鬥爭到底。台灣問題,現在越來越像是中美風險的灰犀牛。若一旦爆發,美國肯定是率先被灰犀牛頂撞到的對象。
問:解放軍在東海南海海域各種演習,美國里根號航母打擊群也駛入南海準備護航,氣氛相當緊張,佩洛西的冒險,會引發台海的第四次危機嗎?中美直接軍事衝突的可能性是否存在?
王文:台海危機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中國不應怕類似危機,也應該自信能夠掌控這場危機。過去40多年,中國漸漸地熟悉了美國對華的套路,尤其是過去四五年,從貿易戰到新疆、南海問題,再到香港、人權,以及現在的台灣問題,中國對美「後發制人」式的反制措施,變得更加嫺熟與有力。對中國崛起而言,美國是最糟糕、最巨大的外部干擾變量。台灣在大陸的對岸,永遠都跑不了,現在關鍵是要搞掂美國,讓美國不要成為兩岸關係的麻煩製造者。
至於中美會不會直接軍事衝突呢?我相信,中美決策者的最後理性。中美兩國軍力「擦槍走火」的可能性正在上升,但中美直接軍事衝突可能性仍不大,因為按鈕在兩國元首手裏,從五次元首對話的內容看,避免直接軍事衝突仍是兩國最大的公約數。即便那些美國最鷹派,也肯定要掂量一下,與世界第二大軍費開支大國對抗,到底會是怎樣的下場!
問:在佩洛西可能訪台引發的外交風暴中,中美雙方都不示弱的情況下,佩洛西會不會準備下台階方案?
王文:佩洛西一直在試探中,在準備着台階方案。上一次,她選擇了「戰術陽性」,以自己得了新冠為由,取消訪問台灣。這一次,她直到7月31日出發前,也沒有公布與確認是否去,顯示了其對中國力量的忌憚,避免過度刺激中國;現在不少輿論在傳,認為佩洛西在有「私人身份」去,或許只是逗留,不見台灣政客等等,以顯示美國在台灣問題上切香腸的又進一步戰略詭計。
這幾個月來,佩洛西在台灣問題上的頻頻做局、又猶豫糾結以及尋找「台階」方案,都反映了美國政客的政治短視以及「紙老虎」般的戰略心虛。他們明顯低估了中國捍衛主權的戰略意志。
問:美國不斷掏空一個中國政策,在台灣問題上,中美到了攤牌的時候嗎?
王文:取決於「攤牌」一詞的定義。如果說「攤牌」指的是,美國主要領導人不能在中國未允許的情況訪問台灣,那麼,現在已經」攤牌」了。打掉佩洛西「訪台」,是中國給美國在台灣問題上劃得一條紅線。如果美國敢邁過這個底線,那麼,必將付出沉重的代價。
如果說「攤牌」是指中美兩國要大打出手,因台灣問題釀成全面軍事對抗,那還是應對中美兩國領導人保有基本的信心,尤其是對中國的控制力有信心。中美還遠未到攤牌的時候。
未來中美還會在許多問題上有「短兵相接」、「激烈鬥爭」的感覺,中國要適應與美國持久鬥爭的節奏與預期,也要提升對「擦槍走火」帶來風險的承受力。
問:佩洛西可能訪台背景下,兩國元首仍照計劃通話,透露出怎樣的訊息?是否意味着即便佩洛西訪台,中美仍鬥而不破?
王文:「鬥而不破」是中國對美博弈一直希望保持的最後防線。但如果一旦衝擊了中國的核心利益,則「不破」的防線,也沒有必要防住。這就是當下中國的戰略意志。「玩火必自焚」,就是表達了這個戰略意志。
這次應對「佩洛西訪台」事件上,中國對美體現了策略精準度與戰略堅忍性,一是只警告佩洛西訪台的行為,不針對佩洛西本人;二是只說中國軍隊會反應,沒有說會採取怎樣的反應,以避火上澆油,激化矛盾;三是此前的中美兩國元首通話,也在給事態萬一失控,留下了解決餘地。美國國內政治鬥爭非常複雜,不必因一位眾議長做的一個棋子,而掀翻中美整個棋盤。從這個角度看,佩洛西訪台,還沒有到中美完全撕破臉的時候。
問:有網友建議,趁佩洛西可能「竄訪台灣」的時機,一舉解放台灣。怎麼看這個建議?
王文:對於這次佩洛西有可能的「竄訪台灣」,我認為,中國大陸方面的預案是充足的。這些年來,中國對美博弈「後發制人」是取得諸多成效的。比如,美國發動貿易戰,中國反擊,效果是中美貿易總額、中國對美順差總額不降反升;美國對華科技戰,倒逼中國科技戰略自主;美國在香港做局,加速中國推出國家安全法。由此看,我們需要對中國「後發制人」的對美博弈策略要有信心。
美國不斷製造台灣問題,也在加速兩岸統一進程。兩岸關係的核心難題是中美博弈。台灣離大陸才百餘公里,是搬不走的。中國必須統一,也必然會統一。中國大陸軍力目前拿下台灣,肯定不是難事。
中國要對兩岸統一保持最大的戰略耐力與毅力,應對干擾統一進程的背後最大因素是美國。兩岸統一的時間表、路線圖要最終服務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能因為統一進程而中斷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持續進程。
現在需要思考的,不只是什麼時候統一的問題,更是統一以後怎樣更好地服務於民族復興的問題。要讓兩岸統一更好地助推民族復興大業,關鍵是中國要在經濟實力超過美國,在金融、軍事實力上實現接近美國的水平,以及在國際上形成絕對的反制裁能力,使得美國即使在兩岸統一以後也不能形成長期干擾的外部力量。
三、怎麼看「中美脱鈎」的可能性
問:下半年,中美兩國各自都有極為重要的政治議程。每逢大事,中國人是希望安靜從容的。但美國的政治邏輯和我們不一樣,美國內重大選舉容易有外溢效應。在這種情況下,下半年中美關係還會有起伏或者波折嗎?
王文:中美關係的緊張會成為未來許多年的常態。2022年下半年是中美緊張與波折的高峰期。美國中期選舉,冒險打「中國牌」,是各黨派撈分的主要手段,這導致中美風險爆發與外溢的頻率遠遠高於以往。
在新疆、台灣、香港、人權、意識形態、貿易等諸多領域,美國還會不斷在做局,無中生有,搬弄是非,顛倒黑白,挑戰中國底線與忍耐力。這就要求中國對美鬥爭須更精準,一方面要在具體問題上精準發力,要打美方相關人員打痛、打狠,要有意志力。另一方面,也要警惕千萬不要真的掉入「大國衝突」的修昔底德陷阱。在這方面,中美人文交流,加強兩國社會紐帶,變得非常重要。
問:就在中美領導人通話的前一天,美國參議院通過了規模達2800億美元的「晶片與科學」法案,聲稱要讓晶片回歸美國,拜登甚至帶病「上線」推銷這部法案。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部法案?
王文:這些年來,美國不斷推出類似科技競爭的法案,對中國採取違反市場規則的科技封鎖與禁運措施,企圖阻止中國的科技強國之路。應該說,美國挑起的中美科技競爭已到了白熱化的階段。但我想說,美國企圖壓制中國科技發展的企圖註定是徒勞的。
從家用電器到航天技術,從5G產品到大飛機,中國過往40年不斷在科技追趕、超越,目前美國仍在晶片、工業軟件等多個領域對中國形成「卡脖子」的科技優勢,註定在未來幾年裏被中國打破。正如2021年底劍橋、哈佛兩所頂級大學的相關智庫推出《偉大的競爭:21世紀中國與美國的較量》報告中所預料,中國必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的高技術製造大國。
歷史地看,在全球科技競爭中,如果說以機械化、電力化為主要特徵的第一、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國幾乎完全缺席;以訊息化為主要特徵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國人趕上晚席;那麼,以智能科技、低碳技術為主要特徵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國人已基本上站在了與發達國家的同一個起跑線,最終將笑到最後。
問:美國現在就是在搞「晶片同盟」,希望藉此遏制中國。但是,台灣很多晶片企業都擔心,脱離大陸市場以後利益受損。此前,美國拉台積電到美國去開分廠,台積電不敢反抗,但這一次,為了「晶片同盟」卻大膽發聲反對,作為台灣晶片領頭羊的台積電,如此表現,為什麼?
王文:中國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晶片市場,近年來,每年用於半導體類別的進口額超過3200億美元,這是許多晶片製造公司業已生存與發展的市場命脈。在晶片市場上,中國實際上已形成了買方力量。
對於像台積電這樣的企業,心態是相當複雜的。他會支持美國壓制中國大陸發展晶片製造的策略,中國大陸如果真發展不起戰略自主的晶片產業,長期對這些企業的發展是有利的。但是如果讓這些企業不出口晶片給中國大陸,那就相當於給他們斷了糧,讓他們生存不下去了。在發展與生存之間,肯定會選擇生存。這就導致企圖對中國進行晶片禁運的「晶片同盟」,必然會以失敗告終。
問:雖然美國仍然在經濟、科技、產業領域搞圍堵和脱鈎那一套,但事實上,中美需要合作的事情在增多。這包括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障全球能源和糧食安全等。坦率地講,在這些方面,是中方有求於美方的多,還是美方有求於中方的多?
王文:客觀地講,中美之間互有需求,這是兩國均作為全球大國地位決定的。在不同領域,中美兩國相互需求的程度不一樣。在高等教育、科技創新等領域,中國對美國有強大的需求;而在市場購買、消費品製造等領域,美國則對中國需求更大。兩國相互依賴,誰都不能離開誰。
這決定了搞圍堵、脱鈎那一套,美國不可能成功。過去三四年,美國想搞貿易脱鈎,大打貿易戰,結果中美兩國的貿易額反而還越來越大,中國對美順差額非但沒有彌補,反而越拉越大,充分說明了兩國不可能脱鈎,以及美方在製造業、日用品方面對中國的需求更大。中美貿易戰,實際上是美國輸了。
也因為兩國相互依賴、不可脱鈎以及中美貿易戰的經驗,更加堅定了中國當前的對美敢於鬥爭善於鬥爭、以鬥爭求合作的方針的正確性。
問:美國會否一直致力於中美脱鈎?目前看來,脱鈎主要是哪些方面?對中國影響有多大?
王文:所謂「中美脱鈎」,其實是非常複雜的,我將其分為六種情況:一是不脱不鈎。過去十多年來,中美在有些領域本來就沒有任何關聯,不存在「脱」或「鈎」的問題,如核武器、航空航天以及其他涉及國家安全的國防科工領域。
二是易脱難鈎。主要指那些難以建立聯繫、但極易斷裂的領域,如意識形態領域。在國家主流思想和意識形態領域,整體呈現出易脱難鈎的趨勢。
三是高脱低鈎。美國試圖讓高端製造業回流美國,僅保留低端產業在中國。
四是先脱後鈎。美國希望在半導體行業重構產業鏈,打造以美國為中心的全球價值鏈和多邊貿易體系。美國想要實現的「先脱後鈎」、「高脱低鈎」局面,都是相當困難的。但對於中國而言,不能輕視這種可能性。
五是半脱半鈎。指現在中美兩國科研因合作遭遇制度性因素干擾而出現「半脱」狀態,又因合作難度加大影響本國科技以及經濟利益而呈現「半鈎」狀態。這將會是中美科技界達成新的戰略默契之前長期存在的狀態。
六是難脱易鈎。中美兩國新冠疫情以前年均600萬的人員往來,將在疫情後很快恢復。中美貿易出現結構調整,但兩國呈現天然的市場紐帶,很難被部分政客所斷裂,這也是疫情近三年兩國貿易總額不大降反飆升的重要原因。
總而言之,美國一些人有「全面脱鈎」之心,卻無「全面脱鈎」之力。或者說,美國一部分人正在嚷嚷着想「脱鈎」,卻擋不住另一批人悄悄地在做「掛鈎」的事情。
問:拜登政府其實非常弱勢,美方對華總是說一套做一套,從根本上講,也是源於這種弱勢。那麼,對於這樣一個弱勢的政府,說到卻做不到的政府,我們又該如何與之打交道?
王文:最新民調顯示,拜登的國內支持率已下降到38%,是有史以來最不受歡迎的美國總統。拜登老態龍鍾,各項政策表裏不一,政治手段圓滑、卻軟而無力,團隊陣容豪華、卻大而無當。對待這樣的美國政府,中國應該更講求廣泛化、精準化與多元化。
廣泛化,就是中國不能像一二十年前那樣把美國視為首要外交目標,而是要廣泛化地與世界各國打交道。中國夯實「一帶一路」,不斷提升中俄關系、中國東南亞關係、中國中東關係、中非關係、中國拉美關係,同時也穩住中歐關係,平撫印度這個美國希望拉攏的區域大國的嫉妒情緒、壓制日本、澳洲等美國「馬前卒」的狂躁心態等,廣泛地建立國際統一戰線。
精準化,就是中國要既在應對氣候變化、人文交流等領域保持與美國的合作,又在台灣問題、新疆問題、人權問題、意識形態問題等堅決與美國進行鬥爭。以鬥爭求合作,以精準地捍衛國家利益爭取更大範圍內的兩國合作。
多元化,是指中國不僅僅與美國當局打交道,也更多地與美國各界打交道,比如企業界、貿易界、農業界等相當一部分都是中國可以團結的美國對象。
從這個角度看,中國對美政策正在變得更加成熟、更加高明、更加具有真正的世界強國風範。
本文轉載自「人大重陽」微信公眾號,原標題為:《佩洛西若冒險,會引發「第四次台海危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