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布林肯巴厘島會晤 爭吵背後的兩項重任
G20外長會7月7日至8日將在印尼巴厘島舉行,中國外長王毅將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舉行會晤。這是去年十月羅馬會晤以來兩人的首次面對面會晤。
近來中美各領域高官溝通頻繁。
7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劉鶴才剛與美財政部長耶倫(Janet L. Yellen)舉行了視頻通話。6月13日,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辦主任楊潔篪與美國國安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在盧森堡舉行了面對面會晤。6月10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魏鳳和與美國防長奧斯汀(Lloyd Austin)在新加坡出席香格里拉對話會期間也進行了會晤。
此次中美官方幾乎同時發布了王毅與布林肯會晤的行程安排。美國國務院東亞暨太平洋事務助理國務卿康達(Daniel Kritenbrink)說,布林肯在與王毅會晤時的首要任務是強調美國致力於與北京進行「密集外交」及「負責任地管理兩國之間的激烈競爭」,美國希望盡一切可能「防止」任何會無意間導致衝突和對抗的誤判。
因此,王毅和布林肯會晤能否推動中美關係有良性共識備受期待。
美國構建護欄防衝突一說,和美國「競爭-合作-對抗」的對華政策一脈相承。布林肯5月發表對華政策演講後,中國外交部發布四萬字長文回擊,此次布林肯演講後中美外長首次會晤,王毅當面對布林肯的批評否定必不可少。
7月6日的中國外交部記者會上,新聞發言人趙立堅公開批評布林肯在北約公共論壇上的有關言論罔顧事實,顛倒黑白,充斥着冷戰思維和意識形態偏見。這樣的公開批評顯然不打算為王毅和布林肯的會晤營造良好氛圍。尤其剛剛結束的北約峰會首次將中國為「系統性挑戰」寫入公報。王毅與布林肯註定在此話題上不歡而散。
從長遠來看,中美關係相當長的時間內都不可能有根本性的改善。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完成對華戰略動員後,拜登(Joe Biden)政府在兩黨共識基礎上進行的是全面戰略佈局。王毅、布林肯等官員話不投機、爭吵頻繁,是中美矛盾全面持續上升的大環境所致。
從中期來看,拜登政府上台已近兩年,近兩年來新一屆政府進行全新外交佈局,印太經濟框架、北約將中國列為系統性挑戰等舉措都是美國政府的全新意圖表達。中美關係一開始的互相摸底、試探已經完成。現階段進入了談判交涉階段。中美高層官員密切溝通,無論是否有成果,都有積極意義,說明中美都認識到雙邊關係的重要性,也試圖影響對方的決策。
從短期來看,中美希望在關稅、台海等問題上有新的共識。拜登政府基於控制通脹的需要,不排除撤回對華關稅,但是作為一項對華籌碼,美國又不希望撤回關稅時一無所獲。貿易戰下的關稅戰能否停止一方面取決於拜登在11月中期選舉上的策略,關稅等對華強硬牌是爭取民意的籌碼,另一方面也要看中美的談判。中國是否願意給美國面子拋出一些讓美國有獲得感的籌碼換取貿易戰階段性告一段落值得關注。貿易戰如果能夠在拜登任內停止,對中國來說有重要的對外政治宣示意義。
此外,台灣問題事關中美關係政治基礎,處理不好將產生顛覆性影響。在美國一步步虛化一中政策的背景下,中美急需要穩定邊關係的基礎。中國近來明確台海海峽並非國際水域,這是否意味着台海海峽的內海化,中美兩軍在台灣海峽相遇如何處理,一旦發生危機如何管控都需要有全新的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