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7│需要一場新冷戰下的萬隆會議
天下紛爭紛紛擾擾。
俄羅斯總統普京又取得一個關鍵性勝利。烏克蘭方面終於承認,俄烏軍隊廝殺爭奪了幾個月的北頓涅茨克,現在「完全處於俄羅斯佔領之下」。就在差不多的時間,歐盟領導人投票通過,將授予烏克蘭和摩爾多瓦歐盟候選國身份。而G7和北約峰會正在召開,還有其他變數會同步發生。但還有何變數呢?無外乎就是加大制裁,聯合對抗,甚至不惜「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比較新鮮的是,除了俄烏衝突這個美歐面前的當務之急,「中國威脅」也毫不意外地被渲染成西方這兩場「重磅」峰會的關鍵議題。G7峰會不僅推出對標「一帶一路」倡議的新全球基建夥伴計劃,還將討論中國所謂「強迫勞動」和「竊取知識產權」問題。北約峰會更是事先聲張,首次將「中國」寫入北約最新版的「戰略概念」文件,對抗中國的意圖相當明顯。同樣備受關注的一點,是日韓澳新四個亞太國家的領導人也都將出現在北約馬德里峰會上。其中,日韓還都是首次參加。這些訊息是否標誌着北約亞太化進程正在明顯加速?
在如此紛亂的全球緊急時刻,三場由中國主辦的會議接連召開,在輿論界自然沒有引起太大漣漪,當然,這也正常。相較於炮火和對抗,這些會議議程太「安靜」——6月22日, 2022年金磚國家工商論壇;6月23日,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四次會晤;6月24日,全球發展高層對話會。
眼下的世界,正處在十字路口。三場會,習近平的主旨演講反覆提及的兩個關鍵詞——「全球安全倡議」和「全球發展倡議」。「安全」「發展」兩個詞,一共被提及了143次。對,「安全」「發展」,多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追求,但讀懂這四個字,也就讀懂了這個鉅變的時代。
追求「安全」「發展」的大多數
值得一說的是,金磚五國,面積佔全球26%,人口占42%,經濟總量已佔25%,這自不用多說。全球發展高層對話會,與會國領導人共有18位。除金磚五國外,不少國家都是區域組織今年的輪值主席國和候任輪值主席國。比如有拉共體輪值主席國阿根廷、上合組織輪值主席國烏茲別克斯坦、阿盟候任輪值主席國阿爾及利亞、非盟輪值主席國塞內加爾、獨聯體輪值主席國哈薩克斯坦、東盟輪值主席國柬埔寨、APEC輪值主席國泰國、太平洋島國論壇東道國斐濟、G20輪值主席國印度尼西亞。
這些國家為何齊聚一堂?正如習近平在金磚國家工商論壇開幕式上主旨演講開篇所提的時代之問:世界向何處去?和平還是戰爭?發展還是衰退?開放還是封閉?合作還是對抗?
回首歷史,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世界格局處在十字路口。當時二戰結束,殖民地人民普遍覺醒,許多國家的目標是爭取獨立。發展中國家對和平發展的渴望從未如此迫切。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1955年,在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的情況下討論亞非國家人民切身利益的首次國際會議——萬隆會議召開。29個亞非國家和地區的代表與會,最終形成了「團結、友誼、合作」的萬隆精神。
如今,世界格局再次處在十字路口。習近平曾經說過,新形勢下,萬隆精神仍然具有強大生命力。「我們要大力弘揚萬隆精神,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今時往日,不變的是獨立自主的願望,變化的是發展中國家已經真正成為一股崛起的力量。這就是這三場會議的核心力量。他們會齊聚一堂,就是追求「安全」和「發展」,而事實上,他們才是世界的大多數。
2017年,習近平首次提出了「金磚+」的概念:「金磚合作的意義已超出五國範疇,承載着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乃至整個國際社會的期望。」一定程度上,全球發展高層對話會就是「金磚+」的實踐。金磚,最初是一個投資概念,現在已經成為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代表和載體。北京也一直致力於引領金磚成為參與全球治理、回答時代之問的更重要平台。
如今,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相繼吸納阿聯酋、烏拉圭、孟加拉國和埃及加入。剛發布的《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四次會晤北京宣言》也首次明確:支持通過討論推進金磚國家擴員進程。阿根廷領導人早就宣佈,希望能加入金磚。此外,沙特、埃及都有強烈意願。
和平,最需要堅守的底線
還記得2017年習近平在世界經濟論壇年會開幕式上,首次提出「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的「世界之問」。第二天,他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再次提到「世界之問」:「這是整個世界都在思考的問題,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時代之問,來自時代之變。
不得不承認的現實是,世界動盪再起,是人類發展指數30年來首次下降。和平蒙塵,發展受阻,共識破碎。是的,首當其衝的衝擊就是和平衝擊。
北京對國際形勢的判斷,最早只提及治理赤字、信任赤字、發展赤字,後來又提出和平赤字。習近平提出對「和平赤字」的思考:迷信實力地位,擴張軍事聯盟,以犧牲別國安全謀求自身安全,必然會陷入安全困境。一些國家力圖擴大軍事同盟謀求絕對安全,脅迫別國選邊站隊製造陣營對抗,漠視別國權益大搞唯我獨尊。
在百年大變局、世紀疫情和俄烏衝突三重因素疊加衝擊下,全球治理秩序面臨嚴重挑戰。百年大變局指的是國際力量格局的東昇西降、前三次科技革命帶來的增長動能使用殆盡等長期性結構性因素,使得現有世界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疫情客觀上導致了全球供應鏈、產業鏈斷鏈,在速度、程度和廣度上進一步加劇了全球化逆流;俄烏衝突的爆發在某種程度上意味着傳統地緣政治博弈的回歸,又增添了不確定性風險。確實,「不穩定不確定因素」的前綴從「明顯上升」變為「層出不窮」。
美國學者丹尼·羅德里克曾經這樣評價美國主導的全球秩序,美國設計的「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往往主要反映的並非小國願望,而是美國商業和政策精英的利益,當國際規則與這些利益相違背,美國就會拒絕參與。而這正是全球不少動盪之源。
1955年,美國專門成立「巴格達條約組織」,妄圖連接北約與亞太地區的軍事同盟,形成了一個以美國為首的、包圍發展中國家的軍事同盟網絡。中國代表團甚至突破死亡威脅的阻力出席萬隆會議,「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中國是要「求同」而不是「立異」。最終,大會形成了和平共處、友好合作十項原則。60多年後,貿易戰、科技戰、訊息戰層出不窮,安全成了這個時代的上限。但,和平仍是需要堅守的底線。如何和平?中國提出「全球安全倡議」——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共贏而非零和。
坦率說,天上也不會掉下和平。各國發展不均衡,「和平」也是來之不易的。在本次金磚活動前,《全球發展報告》發布,報告當中提到了幾個關鍵結論:2020年,全球極端貧困人口20多年來首次上升;2021年,53個國家或地區約1.93億人面臨糧食危機甚至更嚴重的糧食問題;發達經濟體超過75%的人口接種了至少一劑新冠疫苗,而低收入國家這一數字僅為8%。……如此不均衡,如何「和平」?
先謀於局、後謀於略,略從局出。「發展」二字,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然而,也必須看到的是,在地緣政治衝突頻發的當下,發展問題在國際議程中日益被邊緣化。但,「發展是硬道理」,中國人深知其深遠內涵。金磚,從最早的四國,到五國,到「金磚+」,再到全球發展高層對話會,追求的就是「發展是硬道理」。發展不只等同於擺脱貧困、產業轉移,還有可持續,還有繁榮普惠。發展起來,才可以為和平提供基礎。
習近平曾說,「這100多年全人類的共同願望,就是和平與發展。然而,這項任務至今遠遠沒有完成」。確實如是。
需要一場新萬隆會議
1955年萬隆會議上,中國首創「求同存異」外交主張,推動會議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提出處理國家間關係的十項原則,這些原則成為處理國際關係的重要準則。
60多年後的今天,縱然美方一再宣稱,中美這種競爭並不一定意味着變成一場新的「冷戰」。但世界都知道,「新冷戰」時代已至,而且大部分國家並不願意捲入其中,因為更多還是希望求發展。這本也是全球發展高層對話會如此多發展中國家積極參與的基本訴求。
坦率說,全球發展高層對話會是不夠的,北京既然提出了「全球安全倡議」,既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暢想,更有共贏共享的中國方案,就應該正正當當、大大方方同發展中國家一起,開一場新時代的「萬隆會議」。賦予萬隆精神新的時代內涵——推動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推動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更好造福發展中國家人民及其他地區人民。
1955年,儘管那是一次沒有西方列強參加的會議,冷戰思維的影響同樣瀰漫此間,會議上出現了針對中國的不和諧聲音。如今中國已經是第二大經濟體,在發展中國家中有更堅實的基礎在,就更應積極而又坦蕩。毫無疑問,一定會有各種各樣的不和諧聲音出現,那有能怎樣?當年不怕,如今更無畏。
在瑞士聯邦大廈穹頂上,刻着一段拉丁文銘文,「人人為我,我為人人」。而「以人民之心為心、以天下之利為利」,不也正是中國的天下觀,也是中國的世界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