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正收割俄烏衝突和中美對抗的戰略紅利
印度外長蘇傑生(Subrahmanyam Jaishankar)日前訪問捷克和斯洛伐克時稱印中關係與俄烏衝突無關,印度完全有能力管理與中國的關係。相較於蘇傑生拒絕制裁俄羅斯,該言論流傳更廣。
原因是長期以來輿論對於中印關係的渲染早就是競爭對抗和實力制衡的層次了,在這樣的氛圍下,不少聲音認為中國崛起改變了中印關係的平衡,中國對南亞地區施加影響力讓印度感到危機感,印度需要應對中國挑戰。
歐洲國家一直在努力說服印度對俄羅斯在烏克蘭的行動採取強硬立場,拋出的理由是邊界常態對峙的情況下,新德里未來可能面臨來自中國的「類似挑戰」,印度和歐洲需要一致應對中俄。
蘇傑生的發言顯然非同尋常。印度並不接受和歐洲一起應對俄羅斯的邀請,更沒有聯歐應對中國的打算。蘇傑生還說,「現實世界是,你的問題就是你的,我的問題就是我的」,「歐洲對亞洲發生的很多事情都保持了沉默」。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拒絕聯合歐洲應對中國的同時,近年來也一直拒絕美國拋出的聯手應對中國的提議。2020年6月中印兩軍在加勒萬河谷爆發流血衝突事件後,面對美國譴責中國並要調停中印關係的表態,印度多次稱不需要第三方介入。
這些並不妨礙印度同美歐的關係持續升温。印度是印太經濟框架(IPEF)的初始成員國,還參與了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Quad)。印俄曖昧之際,印歐關係反而走向新高峰。4月25日,歐印領導人同意成立歐盟-印度貿易和技術委員會,這是繼美國之後,歐盟與別國建立的第二個貿易和技術委員會。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5月前往歐洲,會晤多個歐洲國家領導人。
同美歐保持了高頻友好互動,拒絕譴責制裁俄羅斯,拒絕複雜化中印領土爭端,這些使得印度成為當今大國中少有的未捲入大國對抗,且同主要國家關係都融洽的一個國家。
美國希望找到在印太地區制衡中國的力量,和中國有領土爭端且經濟表現不俗的印度是必選項。對於歐盟來說,印度的市場、製造業和科學技術等,都將有助於歐盟經濟復蘇,且這種合作不容易受到國際政治因素的干擾。俄羅斯和中國則期待印度和自己站在一起壯大新興國家的力量,改寫國際政治經濟秩序。
印度不站隊美國,美國就會一直拉攏印度;印度不斷靠向美國,中俄就會一直保持警惕並試圖拉回印度。中俄同美國的鬥爭越激烈,歐盟選擇更加安全的經濟合作夥伴的意願就越強烈,對印度的期待就越大。種種因素疊加之下,印度已經是國際社會備受矚目的存在,正在收割中立帶來的紅利。
僅就烏克蘭戰爭來講,據全球金融市場數據分析公司Refinitiv估計,5月份俄羅斯向印度輸入的原油量預計將達到336萬噸,這比2021年的月平均值38.25萬公噸高出近9倍。今日俄羅斯電視台(RT)指出,去年,俄羅斯平均每月向印度出口96萬桶石油,而5月的出口量大約是這一數字的25倍。
印度的工業需要顯然不會短時間內飆升數倍,在全球能源危機的當下,多餘的庫存稍作轉手,就是非常划算的生意。伴隨着中美關係緊張造成的國際避險投資日趨增多,印度作為全球製造中心的吸引力已大幅上升。
印度的中立紅利並非會曇花一現,與其說取決於美國對印度的忍耐,不如說取決於中俄與美國的冷戰對峙格局能夠持續多久。美國單級霸權日漸削弱後,多極化趨勢日漸加強,全新的國際格局處於醖釀之中,百年大變局成為定局之前印度的戰略紅利大概會一直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