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大選兩個大哉問:氣候政策轉向、中澳關係回暖?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澳洲國會兩院選舉將在5月21日舉行。當中,以排序複選制選出的眾議院選戰尤為關鍵。現任總理莫理森(Scott Morrison)所屬的自由黨-國家黨聯盟(LNP)在民調以數個百分點的差距落後在野工黨,而且不少「青色派」(teal)獨立候選人也在城市選區中高調搶攻自由黨候選人,外界預期自由黨-國家聯盟能奪得國會多數的機會甚低。

因此,選舉結果很可能是被莫理森稱為「滿洲候選人」(Manchurian candidate)的工黨領袖阿爾巴內塞(Anthony Albanese)取得多數,又或者出現沒有政黨得到多數的「懸峙國會」,形成「青色派」和綠黨等小黨派充當造王者的局面。

兩個爛蘋果

對於澳洲選民而言,自由黨和工黨的兩位領袖大概只是兩個爛蘋果之間的艱難選擇。

莫里森自2019年底澳洲大火之際到夏威夷渡假、以「我不會帶水管(救火)」自辯之後,大失民眾信任,其後曾因疫情紅利而重新得到民眾支持,可是2021年國會性侵案件爆出,民眾對政府的不信任逐步攀升,幾乎重回夏威夷渡假醜聞後的水平。其後,隨着澳洲解封,莫里森的抗疫表現不再突出,民眾對疫情的關注減少,疫情紅利當然就不見影蹤。

去年,莫里森在捨棄法國潛艇計劃、改投澳英美聯盟(AUKUS),被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公開指他是個說謊者;後來更有多次自由黨主要政客(包括現任副總理)的私人訊息流出,指莫里森是個「很爛很爛的人」、「着迷於瑣碎的政治得分」,是「偽君子」、「騙子」。其形象之低落,使他自2021年中以來幾乎穩定得到過半民眾不滿的民調結果,這也迫得他在選前一周不得不公開承認未來「必須改變一些做事方法」。

曾有「鄰家爸爸」形象的莫里森,此刻已不再得到選民信任。(AP)

然而,面對執政近十年的自由黨,以及形象差劣的莫里森,阿爾巴內塞本人作為總理人選的支持度卻遠低於工黨的整體民心。阿爾巴內塞年輕時屬黨內左翼,其後漸變中間派,在上屆工黨政府曾任基建和交通部長、副總理等職務。與爭議不斷的莫里森相比,阿爾巴內塞甚為沉悶、缺乏政治魅力。而在這次選舉之中,他更是馬失前蹄,在開始競選的第一天,竟然回答不出當時的央行息率和失業率,強化了選民心中工黨缺乏施政經驗的印象。

相較於2019年工黨逆民調落敗時的進取政綱,阿爾巴內塞大幅溫和化其政策主張,其競選主調大概就是「我不是莫理森」。對於上述莫里森「必須改變」的表態,阿爾巴內塞的回應便是「如果你想改變,就要把政府都變換掉,因為我們不能有再多三年的……莫里森」。這種選舉策略,當然激發不起民眾熱情。

由於澳洲實行強制投票制,選民在面對兩個爛蘋果之際,在排序選票之上,就有更大可能去支持獨立候選人。目前,其中一個被「青色派」獨立候選人威脅的自由黨政客更是現任財長弗萊登伯格(Josh Frydenberg),其選區庫揚(Kooyong)位於墨爾本。弗萊登伯格的競選宣傳也因此故意與莫里森保持一定距離。

忽視氣候轉變 自由黨會因此落敗嗎?

在政策層面,生活成本上漲是民眾最為關注的議題。澳洲央行本月初就將基準息率提升了25個基點,是為2010年以來首次。由於2007年對上一次競選期間加息以自由黨總理連任失敗告終,這也許是對莫里森選情的不利訊號。

對於生活成本上漲,自由黨和工黨在失業率跌至近50年低點之際都沒有提出增加失業救濟金。兩黨都提出為中低收入人士扣稅,並加大對於醫療服務的補貼。工黨認為最低工資要提升5.1%,以改變薪金升幅只及通脹一半的現況。自由黨提出讓民眾從退休金戶口中取出現金去支付高漲的房價,而工黨則提議政府提供對可高達房價四成的資助。對於燃料價格上升,自由黨則認為該將燃料稅減半。

更長遠而言,近年飽受火災、水災衝擊的澳洲(單是2019年開始的火災就燒掉了相當於整個英國面積的土地),已因氣候變化變得愈來愈不宜居住。有研究就指出到2030年,每25個居所就有1個因為保費過高而可能不能在現實中被保險涵蓋。但在同時是產煤大國的澳洲,氣候政策往往是政客都不敢冒進的項目。工黨2019年之失,一大原因就是因為其氣候政策不得產煤選區的支持。

在國際壓力之下,澳洲去年已承諾在2050年達至溫室氣體零排放。不過,作出此承諾的自由黨,打着「只用科技,不要加稅」(Technology not taxes)的旗號,幾乎沒有任何試圖兌現此承諾的政策,其對低排放科技的220億澳元投資主張,也包括化石燃料的項目。其2030年的減排目標也只在26-28%,遠低於歐盟、美國等設在50%上下的層級。有分析就指自由黨的減排目標與全球升溫3℃的軌跡相當。

阿爾巴內塞魅力欠奉、政策溫和,難以激起選民熱情。(AP)

此刻的工黨,為免重蹈上次大選的覆轍,跟自由黨一樣,拒絕支持有四十多個國家參與的2030年代取締燃煤發電的協議。不過,其訂於43%的2030年減排目標遠高於自由黨,也提出為潔淨能源所需的傳輸基建作出200億澳元的投資。同時,工黨也將善用自由黨長期不作利用的碳定價機制,為工業排放設置上限,而對高於上限的碳排放收費。分析指,工黨的減排目標與全球升溫2℃的軌跡相當,這至少較為接近巴黎氣候協議中將升溫控制在1.5℃的較嚴格目標。

不少評論都認為,自由黨若然落敗,這將象徵着澳洲對氣候變化的態度轉變。而且,如今在城市選區挑戰自由黨的「青色派」,也以氣候政策為主打,如果自由黨人果真大舉被他們擊敗,這將是澳洲氣候轉向的一個更明確的訊號。

氣候轉變,在活在當下的人們心中,看似是一個極其遙遠的問題。可是,氣候政策也深刻地影響着澳洲的地緣政治,特別是其在南太平洋島國與中國的影響力競逐。不少評論都認為,這些被莫里森面不改容地稱為「澳洲後花園」的島國,之所以愈多愈敢於擺脫澳洲的傳統影響力,像所羅門群島最近所做的一般,改而投向中國,其中一大原因就是自由黨政府對於其存亡所繫的氣候問題的漠視。

中澳關係難有轉機

講到中澳關係,長年憑藉對華大宗商品出口維持發達國家中罕見的持續經濟增長的澳洲,也正正是在莫里森上台後,才因為新冠溯源等爭議而急速轉差。如果莫里森連任失敗,被其多次指責「親華」的工黨上台,中澳關係會迎來轉機嗎?

答案大概是否定的。因為澳洲的民意已決定了任何未來澳洲政府都難以在對華政策上帶來任何的轉向:根據澳洲智庫洛伊研究所(Lowy Institute)2021年的調查,高達63%受訪澳洲人認為中國是安全威脅多於經濟夥伴,此比例是2018年同一調查的5倍。

工黨的馬來西亞華裔影子外長黃英賢(Penny Wong)4月底在一場演說中便稱:「我們的地區正被重新形塑,大多是因為中國正變得愈來愈決斷、愈來愈具有進攻性。」

澳洲工黨前總理基廷(Paul Keating)去年高調批評澳洲此刻的疏華親美政策之際,阿爾巴尼斯就刻意與基廷保持距離,指中國已經改變,認為澳洲有權利為其價值發聲,表明支持針對中國的澳英美同盟。早前曾批評莫里森當局政治化國家安全議題是為中國利益服務的澳洲情報部門前主管Dennis Richardson,亦表明莫里森只是在兩黨之間製造對一個實際上不存在的分歧的認知。

以青色為代表色的獨立派政客在上屆選舉已有興起之勢。圖中的Zali Steggall在2019年就曾在悉尼的一個選區中擊敗自由黨前總理阿博特(Tony Abbott)。(AP)

事實上,澳洲的國防開支從2015年的300億澳元升至本年的500億澳元,更預計在2030年升至700億澳元;當中從擴大軍隊、加強網絡和情報能力,到發展超音速武器等各種項目都有。而澳洲與英、美組建澳英美聯盟等行動也明顯衝着中國而來。這些政策幾乎都是自由黨和工黨的朝野共識。

在上月所羅門群島與中國確認雙方簽署安全作合協議之後,工黨更將莫里森的「親華」指控反過來指向自由黨政府,稱之為「二戰結束之後澳洲太平洋外交政策中最嚴重的失敗」。黃英賢就批評莫里森在中國於澳洲門前談判繼而簽署安全協議之際「失蹤」,此言似乎是要喚起選民對於莫里森大火走避夏威夷醜聞的記憶。

而相較於莫里森一味在安全政策上站隊美國的對華策略,阿爾巴內塞更有可能會像取代特朗普的拜登一般更為重視盟友外交。在澳洲的地緣格局之下,這就是睦鄰政策。對於南太平洋島國,工黨提出未來四年新增超過5億澳元的援助,以鞏固澳洲作為區內第一大援助國的地位。

與以美國制華目標為導向的澳英美聯盟不同,阿爾巴內塞也明顯將會更加注重對區內其他國家的外交。工黨此刻已提出將與在地理上區隔於中澳之間的印尼推動氣候和基建夥伴關係,阿爾巴內塞也選定了該國作為其上任首訪的國家。同時,他亦將建立一個專責東南亞的外交和貿易辦公室,並任命一位駐東盟特派代表。

由此可見,無論這次選舉結果如何,中澳關係的整體走向也難有回暖之機。而若工黨果真上台的話,澳洲更有可能變成一個中國在南太平洋和東南亞地緣政治之中的更難纏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