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印太經濟戰略」博弈的關鍵在東盟|安邦智庫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美國總統拜登將於5月下旬訪問亞洲。日本駐美國大使富田浩司5月9日透露,美國總統拜登本月對日本進行訪問時,可能正式啟動一項針對印太地區的美國新經濟戰略。這裡所指的新經濟戰略,就是拜登政府提出的「印太經濟框架」。

2021年10月27日,美國總統拜登在第16屆東亞峰會上提出「印太經濟框架」構想,宣稱將圍繞貿易便利化、數位經濟和技術標準、供應鏈韌性、碳排放、清潔能源、基礎設施、勞工標準等多個領域與夥伴國家開展合作、確定共同目標。該框架覆蓋面極其廣泛,涉及多個新興和非傳統經濟領域。

過去,美國在印太地區的戰略中偏重安全防務能力建設,如建立美英澳三邊安全機制(AUKUS)、四邊對話機制(QUAD)、五眼聯盟等安全聯盟以及頻繁與菲律賓和新加坡等國開展軍事演習等,在經濟領域的戰略相對蒼白。尤其在2017年美國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後,美國在該地區的經濟戰略顯得缺位。如果通過「印太經濟框架」這個地緣經濟工具來增強對該地區的影響,牽制並弱化中國的影響,這符合美國的印太戰略和全球戰略。

在印太經濟框架涉及的區域中,東亞的日本和韓國是日本的盟友國家,屬於美國重要的「勢力範圍」。位於南亞的印度,本身就是一個有全球大國雄心的南亞大國,也是美國在亞洲極力爭取的最大夥伴國,是美國「印太戰略」的重要支撐點之一。位於西太平洋的東盟十國,則是美國推動印太經濟戰略的一個關鍵區域,甚至可以認為,東盟國家對印太經濟框架的態度及參與程度,在相當程度上將決定美國印太經濟戰略能否成功。

2021年10月26日,拜登曾與東盟領袖舉行過線上峰會。(Getty)

5月9日,白宮印太事務協調員坎貝爾(Kurt Campbell)在出席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跨大西洋印太對話」研討會時表示,拜登5月下旬訪問亞洲傳達的最重要資訊是:烏克蘭危機當前,這是一個要完成的緊急任務,但必須認識到,21世紀更大的根本挑戰在印太地區。坎貝爾稱,拜登政府執政之初,印太戰略主要着眼於與印太夥伴合作,而現在美國與歐洲夥伴在印太事務上也有「爆炸式」的接觸與對話。烏克蘭危機爆發,外界廣泛預期美國的注意力轉向歐洲,剩下不多的注意力留在印太,但事實恰恰相反。坎貝爾稱,印太地區對於烏克蘭前所未有的廣泛承諾,也反映了他們不希望烏克蘭軍事行動發生在印太地區的「警世故事」,並啟動了許多戰略思考。

值得注意的是,坎貝爾宣稱,其作為印太事務協調員的最重要責任,是確保印太戰略框架在亞洲、歐洲和美國的領導人之間更加協同,並考慮實施的行動計劃。他希望今後兩年內抓住美歐當前更加「同心協力2的機會,因為「不知道這種狀況能持續多長時間」。現在美國要與歐洲一起做對全球具有後果的事情,不僅在烏克蘭問題上,也在未來印太的戰略和手法上。

安邦智庫(ANBOUND)的研究人員要指出的是,烏克蘭戰爭擴大了美國對印太戰略和印太經濟框架的定義,美國正努力利用烏克蘭戰爭強化美歐關係的時間視窗,將地緣上屬於大西洋夥伴關係的歐洲夥伴國家,導入到印太戰略的範疇。這樣,美國就可以團結儘量多的盟友以及合作夥伴國家,在印太地區影響甚至主導更多的國際政治與經濟事務,從而能夠更有效地來制約美國心目中最大的戰略競爭對手——中國。

在安邦研究人員看來,印太經濟框架是美國印太戰略在經濟領域的一種表達,試圖通過經濟合作建立起與西太平洋地區更加多元的溝通與合作。在此格局中,東盟國家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肯定的是,在美國推動印太經濟戰略的過程中,中美兩國將圍繞東盟進行博弈。我們甚至認為,在未來,中美在印太地區更廣泛博弈的關鍵在東盟。對於中國來說,東盟不僅在地緣上與中國相近(有數個鄰國),而且東盟還是中國在全球最大的交易夥伴,與中國的經貿關係日漸密切。美國如果不「啃」下東盟,其印太戰略和印太經濟框架都將出現一個巨大的缺口。對中國來說同樣如此,如果中國不能與東盟維持緊密的經濟聯繫和穩定的地緣政治關係,在未來將十分被動。

最終分析結論:

美國的全球戰略重點在印太地區,最大的長期戰略競爭對手是中國。中國與美國未來在印太地區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博弈的關鍵,將圍繞東盟國家來展開。

本文轉載自安邦智庫5月10日「每日金融」分析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