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局勢對俄日、中日關係的衝擊|專家有話說

撰文:祁賓鴻
出版:更新:

自2月24日俄烏衝突爆發,日本成了東亞地區最積極響應美國號召的國家,不僅在外交上高調譴責俄羅斯,更跟進對俄制裁,對烏提供軍備;見此發展,俄羅斯也在北方四島議題上展現強硬立場,並宣佈退出俄日和平條約談判,東亞頓時湧上一片波詭雲譎。
對此,《多維新聞》訪問輔仁大學日文系特聘教授兼日本暨東亞研究中心主任、台灣大學日文系兼任教授何思慎,探討烏克蘭局勢對俄日關係的衝擊,以及對中日關係的可能影響。

多維:此次俄烏衝突爆發後,日本高調響應美國號召,譴責並制裁俄羅斯。
不知此般舉措背後,有何國際政治考量?

何思慎:日本這次制裁俄羅斯的規模比2014年來得全面,也更加實質。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後,日本的表現更多是一種「形式的懲罰」,只禁止了克里米亞地區相關產品,而沒有上升到對俄羅斯的制裁。這背後當然與安倍晉三的對外政策有關,我們都知道,安倍在改善日俄關係上用力甚深,一直希望完成日俄和平條約談判。

與此同時,2014年的美國態度也不如此次強硬,這次俄羅斯還未正式出兵,美國便已啟動對俄制裁的相關準備。其實衝突爆發前,日本對於是否跟進對俄制裁「有所保留」,我想是因為日本自己判斷,俄羅斯大概率不會出兵,所以一開始並沒有積極跟進,當然從後續發展來看,日本的早期判斷有所失準。但衝突爆發後,相較於韓國與新加坡的低調制裁,日本的表態相對「敲鑼打鼓」,就跟台灣一樣。

而分析日本現任首相岸田文雄的動作,他大概有兩大對外考量。首先,日本作為G7成員,面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這一明顯事實,自然要跟其他G7成員國站在一起;第二,岸田希望日本成為美國在東亞的最主要盟友,能作為美國政策在東亞的前鋒,特別日本現在正是「四方安全對話」(Quad)的輪值國,5月下旬很快就要召開峰會,在這個節骨眼上,日本很難與美不同調。

在岸田的規劃裏,Qaud不只是抗衡中國的機制,更是美日印澳多方同盟的象徵,甚至未來尹錫悦正式上台後,日本也可能說服韓國加入。當然尹錫悦是否接受還是未定數,畢竟尹錫悦要考慮此舉對半島局勢的影響,以及對中韓關係的衝擊。

此外在Quad四方中,美日澳對於俄羅斯的立場並無顯著分歧,倒是印度特立獨行。因此我們也能看到,岸田在3月19日出訪印度,便是希望傳達「不要認為俄烏衝突事不關己」這句話。日本想讓印度明白,「抗中不抗俄」看似簡單,其實是在為俄羅斯的入侵背書,如此一來,恐會對中印邊境衝突產生「不好的示範」。換句話說,日本為求說服印度,不惜把中國比喻成下一個俄羅斯,「指着禿子罵和尚」。

但其實對印度來說,他也有實質的困難。一來印度60%的軍備來自俄羅斯,二來冷戰時代的美印關係並不好,倒是蘇印關係穩定發展,為今日的俄印關係奠下基礎。如今的印度看似在「抗中」議題上與美綁定,其實外交手段相當靈活,美印或許可以在某些議題上合作,印度卻無意與美結成「戰略同盟」,這次的俄烏衝突便是典型案例。

日本的擔憂是,倘若印度與Quad其他成員對沖突的理解不同、甚至為此離心,恐會導致此一組織「腦死」,屆時便不是「Quad+」,而是「Quad-」。我認為岸田將Quad當成日本重要的政治舞台,既要藉此將拜登(Joe Biden)迎來東亞,也想擴大日本在東亞的影響力,更要強化日本在安全議題上的結盟勢力。因此岸田在處理俄烏議題時,立場非常偏向美國,而沒有顧慮到安倍之前積極經營的日俄關係,包括北方四島、日俄和平條約談判等議題。

輔仁大學日文系特聘教授兼日本暨東亞研究中心主任、台灣大學日文系兼任教授何思慎。 (多維新聞)

多維:您提到了岸田處理俄烏衝突時的對外考量,包括維持美日關係、強化Quad職能、提升日本在東亞的戰略存在等。
不知若由日本內政的角度來看,岸田的行動有何用意?

何思慎:岸田也想證明,自己的外交政策比安倍更高明,但後者在現階段似乎不這麼覺得。

平心而論,安倍確實是個善於外交的首相,在其任內,德國、法國、加拿大等G7成員國皆與特朗普(Donald Trump)處得不好,只有安倍能將特朗普伺候得服服貼貼;2014年俄羅斯舉行索契冬奧時,許多歐美國家皆出聲抵制,但日本並未參與。過往奧巴馬(Barack Obama)政府時代,美國便對安倍的對俄路線有所不滿。

而在安倍思路內,其主要是認為,日本不能「兩面受敵」,也就是其必須先解決北面的日俄爭議,才有餘力加壓中國。如果安倍能將俄羅斯拉向美日陣營,便有機會孤立中國、避免中俄「背靠背」的情況出現,但如今的局勢發展,恐會讓安倍的盤算落空。其實中俄的靠近未必是雙方喜歡彼此,而是中美關係出問題,反將中俄推在一起。我們可以看到,3月18日拜習再度視頻,其實就是想讓中美關係重回「護欄」,這其中就牽涉到了如何「夯實」一中政策,也就是美國能否在台灣問題上遵守「三個公報」。

回到日俄關係的議題,岸田在處理日俄關係上確實不如安倍。但我們也不能用岸田的對俄態度來推測其對華態度,不能機械化地將其理解為跟蔡英文一樣的「對美一邊倒」。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中俄對日本的意義本就有所不同,北面的俄羅斯確實也是威脅,但岸田還是更看重Quad這個平台,想讓這個非正式安全對話機制,成為東亞的多邊安全維繫機制,既能防範中國,也能力阻俄羅斯。

3月24日,美國總統拜登(右)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左)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北約總數出席七國集團領導人峰會期間搭肩並行。(AP)

多維:綜觀日本此次對俄制裁項目,從瞄準國防外交官員、軍火製造商與出口商、加徵海鮮進口關稅,到限制對俄央行交易、禁止出口半導體產品及技術至俄羅斯,程度層層升級。
如此限制不知對雙方而言影響如何?即是否能在關鍵項目上打擊俄羅斯,日本又會否反受傷害?

何思慎:其實日本之所以高調表態制裁,還有一關鍵原因,那便是日俄經貿不如中日經貿盤根錯節,倘若今日是要制裁中國,日本便會有很多考量。

但面對俄羅斯,不論是在產業鏈還是市場依賴上,日本皆不用顧慮太多,至於凍結俄羅斯寡頭、高官的在日資產,這些人究竟會有多少資產在日本?將俄羅斯踢出SWIFT一舉,其實全球多國皆將俄羅斯踢出去了,也不差日本一個。簡言之,對日本來說,許多其參與的對俄制裁項目,並不具有對日俄雙方經濟體的實質殺傷力,終究是宣傳意義大於實質影響。

而論及能源與糧食價格的上漲,其實不論日本是否制裁俄羅斯,兩者價格皆受俄烏衝突擾動,本就會上漲。其他例如晶片等商品,日本自己就不是晶片輸出大國,其晶片幾乎全靠進口,諸如Panasonic等公司自己都很悲觀,認為未來日本的晶片出口可能會降為0,如此境況,要怎麼在這種議題上制裁俄羅斯?

從數據來看,日俄貿易大宗除了能源外,便是農產品、原物料與中間材料,短時間內會有價格波動,但皆能找到替代供貨方,日本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並不重,石油主要仰賴中東,液化天然氣則是美國。因此所謂對俄制裁,日本可以把話說得很漂亮,但傷害性真的不大。

2022年3月19日,印度總理莫迪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新德里舉行會談。(AP)

多維:在日本高調宣佈制裁後,俄羅斯於3月21日宣佈退出二戰和平條約談判,同時退出領土有爭議的千島群島(其中含北方四島)聯合經濟開發項目談判,更取消日本公民旅遊北方四島免簽證,過往多年日俄修補關係之努力,可謂毀於一旦。
不知您如何看待北方四島議題的未來發展?

何思慎:其實我是這樣認為,即便俄羅斯沒有退出與日本的二戰和平條約談判,雙方目前也很難談出實質結果。因此俄羅斯的退出,主要效果就是羞辱日本,發出「俄日關係可能嚴重倒退」的訊號,意味着安倍過往7年8個月的努力瞬間歸零。

嚴格來講,北方四島問題若不談判,便永遠不會有解決方案。回顧雙方談過的種種方案,不論是1956年日俄建交時,俄羅斯曾經承諾的「歸還兩島」,或是日本後來如意算盤一撥,提出的「雙方按面積均分四島」,也就是日本得到三分之一的擇捉島,加上國後島、齒舞群島、色丹島,現在都只能擱置,因為俄羅斯的態度就是「我不想跟你談」。但這並不代表「以後不能再談」,只是日俄若要重開相關談判,可能還要一段時間。

而從日本自由民主黨(一般簡稱自民黨)的組成來看,繼承「自由黨」傳統的「宏池會」,也就是吉田茂、池田勇人、岸田文雄這派,向來就是比較配合美國;包括鳩山一郎、岸信介、安倍晉三等人的「民主黨」系統則相對保守。戰後盟軍佔領日本時,對曾與軍國主義過從甚密者罰以「公職追放」(將右翼與保守勢力大規模免職),但冷戰開始後,美國取消了此一禁令,這批人又重回政壇成立「民主黨」,並在美國指示下,與同為泛保守系的「自由黨」結盟,而有今日的自民黨。然而「自由黨」與「民主黨」之間,向來都是涇渭分明,就像韓國的革新系與保守系。

以1956年推動「日蘇國交正常化」為例,當年主導此事的,便是出身「民主黨」系統的鳩山一郎,其之所以拉攏蘇聯,有一原因便是不滿出身「自由黨」系統的吉田茂過於親美、唯美是從。因此安倍之所以在任內着力日俄外交,既有「家學淵源」(岸信介為其外祖父),也受「民主黨」系的傳統影響。

而俄羅斯在與日本互動時,看到出身「民主黨」系統的首相,總是比較放心,看到出身「自由黨」系統的首相,則會有「跟着美國走」的既定印象。若比較安倍與岸田的對俄路線,也確實會有這種感覺。

多維:此次衝突爆發後,日本政壇浮動着「再武裝化」的躁動,先是前首相安倍晉三在2月28日提出「核共享」,引發了區域爭議,日本政府隨後緩頰否認,但岸田文雄又於3月13日提出,願意修改日本憲法,將日本自衛隊正式納入憲法第九條。
在您看來,日本政壇會持續朝這個方向走嗎?或只是個別政治精英的試水温?

何思慎:岸田文雄不會放棄「非核三原則」的主張,且承繼我們前面講到的「自由黨」與「民主黨」兩系,岸田隸屬的「自由黨」向來主張「Little Japan」,與安倍等主張「Great Japan」的「民主黨」系統,對於國家發展路線規劃本就不同:岸田這派代表的是「重經濟、輕軍事」的願景,與安倍等想要積極變成「正常國家」、掙脱二戰戰敗國地位、修改憲法第九條的主張有所區別。

從這個角度來看,安倍在當首相時既有「清和會」的外交思路,也審時度勢,是一個「平衡感」非常好的首相;但當他不是首相時,就比較能講「心裏話」。尤其看到今日烏克蘭的局勢,安倍可能也聯想到,烏克蘭在蘇聯時期既有核武、又是軍工重鎮,只是後來在大國的保護承諾下,放棄了核武,結果今日慘遭入侵,「擁核」才是國家安全保障的根源,放棄便是坐以待斃。安倍可能是在這種思路下,認為若要讓日本成為真正獨立自主的國家,有必要考慮放棄「非核三原則」:不擁有、不製造、不攜入。

輔仁大學日文系特聘教授兼日本暨東亞研究中心主任、台灣大學日文系兼任教授何思慎。(多維新聞)

但岸田出身廣島,這是一個二戰時遭遇核攻擊的地區,當地反核聲浪非常強烈,每年8月6日都會有示威,要求日本政府簽署「棄絕核武」的公開聲明,但就日本當下現實處境來看,政府不可能簽署,因其是美國「核保護傘」承諾的受益者,怎能回過頭來質疑「這把傘」?更遑論呼籲世人「以後都不要這把傘」。不過儘管如此,岸田不可能輕忽廣島的反核民意。

安倍當首相時,便解禁集體自衛權,甚至有意挑戰日本自衛隊的「專守防衛」原則,這個爭議現在輪到岸田來承接,但因為爭議基本無解,所以岸田也是把問題丟給安倍之弟、日本防相岸信夫。而要修改「專守防衛」原則,比解禁集體自衛權更難,因為如果突破這一原則,日本便可先發制人攻擊敵方基地,這絕對違反憲法第九條。

而要動「非核三原則」,又比修改「專守防衛」原則更難。「非核三原則」具有民意基礎,岸田又是以廣島為政治基地,必須重視當地民情,如果沒辦法在廣島選上眾議員,岸田就什麼都不是了,故有必要在「非核三原則」上站穩立場;另一方面美國也不樂見日本擁有核武,如果日本能有,美國要如何在朝鮮議題上堅持反核立場?

當然或許安倍也不見得是故意給岸田找麻煩,也有可能是「做球」,日本政壇很常有這種事,目的是讓岸田表明立場。

另外關於「將日本自衛隊正式納入憲法第九條」一事,這個議題安倍時期便有,岸田不過是承接前人的政治遺產,也就是將日本自衛隊加入憲法第九條的新增第3項,作為妥協方案,既維持自衛隊的存在,又不牴觸憲法第九條的和平主義精神。

而之所以會有這種安排,是因為自衛隊的「違憲」爭議持續難消,有不少日本民眾、團體前去法院控告自衛隊,指其為不該設立的「違憲」存在,案子堆積成山。而自衛隊的「違憲」問題,在政治上難以解決,司法上更難,法官只能讓民眾控告,但迴避憲法解釋。然而問題終究要解決,因此安倍時期,自民黨選擇與公明黨、立憲民主黨、日本維新黨相妥協,讓自衛隊入憲,寫入憲法第九條第3項,先解決自衛隊的「違憲」問題。但至於第3項有無違反前面2項,日本便暫且不管。

換句話說,日本政府是想以「憲法明文規定」的操作,先讓自衛隊的存在合法化,但自衛隊的存在是否違反和平主義,便忽略不表。因此岸田的這番表態,其實與俄烏衝突無關,而是承繼了安倍時期留下的政治任務。

2022年3月16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東京出席記者會。(Getty)

多維:俄烏衝突爆發,既讓日俄關係惡化,也似乎讓日美關係強化。不知您怎麼看待中日關係未來發展,會否因此衝突而生波折?

何思慎:中日關係的發展,還是取決於中美關係。日本其實也在觀察,尤其習拜第二次視頻通話後,中美關係怎麼走。我相信倘若中美關係緩和,中日關係的對抗性也會緩解。

其實在池田勇人擔任首相的1960年代,日本就相當務實,看見甘迺迪(John F. Kennedy)有意拉攏中國,日本便隨即與中國創建經濟關係。看重經濟的「宏池會」,向來不會輕忽中日的經貿發展前景,只不過需要美國允許,當今美國還未敲下「定音錘」,岸田還未真正與拜登舉行面對面會談,先前其雖有意訪美,卻一直無法成行。這次趁着日本成為Quad輪值國,應能在5月峰會時邀到拜登訪日。

因此未來中日關係走向,Quad峰會的成果有一定指標性,美日印澳能否談出什麼內容,印度的立場很關鍵,美國的意向更重要。倘若拜登願意落實「四不一無意」,而不是讓其持續飄浮在空中,便有機會將中美關係重新拉回「護欄」,如此一來中日關係便不會出軌。打個比方,中日關係就像「東北新幹線」,如果中美關係沒有發生大地震,「東北新幹線」便不會出軌。

而「護欄」這個概念也很有趣,中美關係回到「護欄」,為的就是「不要衝突」,但這並不意味護欄內不能賽車,只是不能翻車。如果中美關係真能重回「護欄」,大概就是這種樣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