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美利差與人民幣匯率變化?|安邦智庫
在美國聯儲局表示將加快縮減寬鬆步伐,並可能提前加息,推動貨幣政策「急轉彎」的情況下,新的一年開始,美國資本市場開始作出相應的調整。作為市場利率之「錨」的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在2022年開始急速走高,1月18日達到了1.88%,到1月19日,該指標利率已經突破了1.90%,達到2020年1月以來的高位。新的一年,短短兩周時間,該指標利率已經上漲了39個基點。這一變化,意味着美國投資者開始為聯儲局一季度末加息50個基點作出相應調整,據彭博的調查,基準10年期美債收益率在今年年底料將升至2.13%。
與之相反,中國在2021年底開始推動貨幣寬鬆以來,國內10年期國債收益率水平在不斷走低,截至1月18日,該指標利率已經下降至2.74%的近20個月低位。隨着市場預期中國貨幣「適度寬鬆」的持續,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預計,中期內10年期國債收益率將下滑至2.6%。目前,10年期中國國債與同期限美國國債之間的息差已收窄至約85個基點,這是自201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這種急劇變化的情況,對人民幣匯率帶來越來越大的壓力,更擔心美國加息後會帶來人民幣匯率的急劇波動,從而影響中國經濟的穩定。因此,有市場人士也對中美貨幣政策的「逆向行駛」感到擔心,擔心中國維持寬鬆政策的持續性,甚至必要性。
對於中美利率走勢而言,其實是兩國貨幣政策不同所帶來,這一點並不需要懷疑。市場投資者都在根據不同的預期作出調整,帶來中美利差的擴大。對於就此產生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波動,以及對經濟穩定的擔心,在主張貨幣政策「適度寬鬆」的安邦智庫(ANBOUND)看來,有其合理的因素。安邦智庫的研究人員同樣認為,中國此時推動貨幣寬鬆政策,有時間窗口,也有政策空間的限制。不過,從全局的角度來看,經濟穩定是匯率穩定的基礎,只有經濟實現「軟着陸」並保持適當的增長,才能根本上保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因此,中國貨幣政策的重心還是需要落在「內循環」上,在此基礎上,才能考慮內外部的平衡。
在經濟面臨三重壓力,經濟增長持續放緩的情況下,仍需要抓住時機,進一步推動經濟恢復平穩增長。中國央行副行長劉國強同樣指出,需要「把貨幣政策工具箱開得再大一些,避免信貸塌方」。安邦智庫合作學者盛松成教授也認為,「無論是根據以往經驗還是從目前經濟面臨的內外部環境看,我國都應加大逆周期調控力度,縮短經濟築底的時間,尤其要改善市場預期,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保護、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和積極性。」同樣,美國聯儲局政策「急轉彎」,在盛松成看來也實屬無奈之舉。在美國經濟增長不及預期的情況下,其不得不轉而應對不斷高企的通脹。就美國的情況來看,聯儲局無論從政治上,還是從其職責上考慮,其同樣會面對實現經濟增長的壓力,那麼,在通脹屬於「階段性」問題的定位之下,政策收緊的程度仍具有一定變化可能。
在安邦智庫的研究人員看來,對於人民幣匯率的未來變化,並不能簡單從中美利差的因素考慮。近期人民幣匯率升值,除了結匯需求的短期因素,與中美之間經濟基本面變化有密切的關係。需要指出的是,儘管中美市場利差在收窄,但如果考慮中美各自通脹水平的變化影響下的實際利率水平,中美之間的利差不僅沒有縮小,反而在擴大。美國方面,消費物價指數從2021年下半年開始不斷走高,到12月份已經達到7%的高位。而中國方面,CPI指數已經開始回落,12月份從11月2.3%的高位回落到1.5%的水平。從這個基礎而言,人民幣名義匯率的變化,更多反映了中美之間物價水平的變化,對實際匯率並沒有帶來太多影響。在美國通脹持續維持高位,短期難以快速回落的情況下,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名義匯率)的基礎並不會有太快的變化。當然,如央行所言,就短期而言,最主要的還是形成人民幣市場匯率的雙向波動,避免單邊的升值和貶值帶來風險集聚。
就此來看,儘管中美市場利率間的利差縮小,可能並不會引發短期人民幣匯率的基礎,也就勿需過度擔心。而中美貨幣政策向相反方向改變,都是以各自國內經濟形勢為基礎進行,無論是人民幣還是美元,過度波動對兩個主要經濟體都沒有益處。因此,中美貨幣政策的反差並不會長期持續,都會因時、因勢進行必要的調整,但當務之急仍需要解決「穩增長」的矛盾。
最終分析結論:
就整體而言,當前貨幣政策不應過於糾結於中美利差變化對人民幣匯率的壓力,還是需要聚焦「內循環」的穩定與發展,以建立穩定發展的預期。這種情況下,人民幣匯率風險問題會迎刃而解。
本文轉載自安邦智庫1月19日「每日金融」分析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