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icron見證多國抗疫「白交學費」?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在南非通報世衛Omicron變種大約一個月後的今天,該病毒株在丹麥、葡萄牙、英國、美國等歐美國家已迅速成為新增確診案例的主流。在美國,截至12月18日的一個星期內,該變種已佔其新增確診案例的73%,比此前一周的數字急增六倍。

由於Omicron成為全球各國主流只是時間問題,不少國家都以擴大疫苗加強劑接種,或收緊抗疫社交管制來應對,其中此前採取較寬鬆抗疫措施的荷蘭在12月19日更成為歐洲搶先進入封鎖的國家,將全部非必要場所關閉,至少到來年1月14日為止。聖誕前夕再遇變種來襲,人們回想去年同類景況,不禁有歷史重演之感。

隨着時間的推演,以及Omicron從最先發現的南非傳遍多國,我們對Omicron的認知正不斷加深。本周就有至少四個分別來自南非、英格蘭、蘇格蘭和丹麥的研究,顯示出暫時估計能以每兩日倍增感染案例高速傳播的Omicron變種,在致病能力之上遜色於流行全球的Delta變種,進一步支持了這個最初出自南非案例的觀察。

高傳染、低致病互相抵銷?

南非的研究顯示Omicron感染者的住院率比其他變種的感染者低八成,不過研究人員只就病人的年齡或長期病患作加權,並沒有考慮病人是否已接種新冠疫苗。在每日新增確診人數已往下行的南非,研究者更認為此結果將在其他有高比例人口曾感染新冠的國家有效(據估計,南非已有六至七成人感染過新冠病毒)。

在天氣與南半球迥異的歐洲,以英格蘭數據為基礎的倫敦帝國學院研究顯示,相較於Delta感染者,Omicron感染者的住院率低大約15-20%,而在未接種疫苗或未曾感染新冠肺炎的人口中,此數則為11%。蘇格蘭的研究則顯示在完成兩劑疫苗接種的年輕成年人中,Omicron感染者的住院率較Delta低三分之二;丹麥的數字亦與蘇格蘭接近,不過有學者就認為這或許並非病毒本身造成,而是受感染者多為年輕且已完成疫苗接種所致。

同時,雖然全球多種主要疫苗原有的兩針接種對感染Omicron的有效率已大大降低,但其對重症的有效率只是稍有下降、依然在甚高水平(例如復必泰的數字就由針對Delta的93%下跌至70%),而且實驗室數據亦證明加強劑的接種能以超過廿倍的比例增加針對Omicron的中和抗體量。

另一方面,本周剛獲得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批准使用的輝瑞口服藥物Paxlovid,可大大減低重症高風險患者的住院和死亡率之餘,更是以針對新冠病毒用以自我複製的酶為機制,預計對Omicron依然有效。

這些疫苗與藥物的消息,配合起Omicron致病能力初步預期較低的數字,可算是全球第二個疫下聖誕當中難得的小禮物。

不過,正所謂「福兮禍之所伏」,Omicron看似較低的致病率,其實絕對不能讓人們掉以輕心。在整體人口的疫情而言,其較高的傳染率與較低的致病率,在公共衛生的層面是一組可互相抵銷的數字。如果其傳染率較此前病毒株大增,致病率卻只得較低幅度的減少的話,高量的感染人口將會造成住院、重病、死亡人數的絕對數字上升。

因此,即使有人相信低致病率的Omicron能取代Delta成為主流可能是件好事,世界各國此刻都不得不對Omicron抱持起嚴陣以待的態度。

問題是,嚴陣以待的態度,不能代表各國在應對Omicron疫情上已汲取到此前的教訓。

為應對Omicron疫情,拜登宣布了加強檢測和增派聯邦人員支援等措施,卻沒有推出更多的限制性政策。(AP)

嚴陣以待的態度與現實政策的距離

相較於以零容忍手法將疫情壓於極低水平的中國依然致力廣泛接種疫苗,美國當局去年以來似乎就「萬法不離其宗」的仰賴疫苗作為應對疫情的唯一出路,少有兼顧其他抗疫手段。到了Omicron來襲,美國疫情再度愈升之際,美國人才發覺新冠檢測依然未足,紐約市等地出現排隊數個小時等候檢測的狀況,多家連鎖超市實施限購安排。拜登日前眼見危急才宣布購買5億個家用快測包下月起免費寄予市民,但這已是遠水難救近火,而且臨急抱佛腳的計劃也被指欠缺詳情。

諷刺的是,回顧2020年3月,美國抗疫的最大缺失就是在檢測機制失效之上。疫苗一出,大家似乎就遺忘了這個「原罪」。

而在檢測問題普遍已處理妥當的歐洲,不少政府又再如疫情初爆一般要面對「在訊息不足之下作決定」的困難。目前,一些歐洲國家已較為迅速地加強接種疫苗加強劑,並收緊了抗疫社交限制。不過,除了荷蘭的嚴格封鎖政策外,不少國家都希望讓民眾先歡度聖誕,然後再收緊管制,例如葡萄牙的夜店、酒吧關門令到26日才會實施、芬蘭的下午6時餐廳停業令要到28日才實行、德國到28日才會關閉夜店和限制私人聚會人數至10人、疫情升勢在主要國家中最嚴重的英國也決意不在聖誕前進一步收緊管制。

英國街頭依然人口湧湧。(AP)

這種決定一方面是要照顧民眾歡度佳節的意願,另一方面也是要支持靠節日經營的生意。

然而,疫情以來的一大教訓就是「防患於未然」的重要。雖然目前科學家們對Omicron也未有確切的認知,但各地政府應該做的就是重新實行嚴格管制,待學界對Omicron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之後再調整政策。這種在訊息不足下的「先嚴後寬」是一種兩手準備,與不少以零容忍政策獲得較佳抗疫成果的政府所採用的邏輯一致。相較之下,採取「先寬後嚴」的政策,遇到威脅性強的病毒,到科學家對病毒有足夠認知之際,「從嚴」早為時已晚。

抗疫依然免不了政治化

政客的決定,當然也離不開政治化的考量。在美國,拜登的各種強制疫苗接種令部分已為法院所擋,來年更將變成中期選舉共和黨的宣傳主題之一(目前,有幾個共和黨州已通過修例為違反疫苗令而失去工作的人提供失業救濟金),有論者認為在此等政治形勢之中,拜登當局已不敢再嘗試實施被視為限制個人自由的抗疫政策。

在英國,醜聞纏身、民望大挫、經歷選舉挫敗的首相約翰遜,則不得不照顧保守黨反對抗疫管制的民情,以至黨內反對疫苗證書的近百位國會議員,最終也不顧英國疫情大漲和科學界的意見,決定不在聖誕節實施管制。

在法國,明年初就要面對大選的馬克龍政府,面臨愈發右傾的民情,也不敢貿然加強抗疫管制。在其右翼對手大談移民、身份政治議題之際,即便將全國政治焦點轉移到抗疫政策之上可能有利馬克龍,但人人被禁足在家的負面氣氛,特別是在疫情爆發已過兩年的背景下,對尋求連任的政客總有不利。

12月18日,面對法國正要將健康通行證變成疫苗通行證,變相取消以陰性檢測取代疫苗接種證明,有人上街示威,主舉「自由」標語。(AP)

疫苗分配不公的惡果?

放眼全球,Omicron的出現,也再次印證了世衛一直以來「在全球各國角落疫情都終結之前,疫情並不會結束」的苦口婆心。然而,隨着世界各富裕國家都立馬推展疫苗加強劑接種(以色列甚至已推出第四劑接種),高收入國家的加強劑接種量速度已超過低收入國家整體疫苗的接種速度,進一步深化了疫苗分配不公的現況。

目前,在低收入國家的疫苗接種率尚不足人口的10%。世衛更警告,如果富裕國家全民接種加強劑,又開放兒童接種疫苗的話,來年全球將會面對30億劑新冠疫苗的短缺。

不少科學家認為,Omicron變種的出現,最有可能是源於病毒存留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人身上一段長時間,才發展出與最先在武漢發現的原版病毒有重大差異的高量變異。當中,愛磁病正是免疫功能低下的一個原因,而非洲不少國家也處於疫苗接種率低和愛磁病病毒成人感染率高的境況之下(在南非,此數就高達17.3%)——兩者加乘的結果自不待言。

正如威尼斯人面對黑死病學會「隔離」病人的重要一般,抗疫往往是人類學習與這種自然現象共處的過程。但這種學習往往有極高的成本,我們只能冀望在這一次抗疫戰爭當中,人們不會再次白花了學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