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國取消普惠制關稅優惠 中國發展中國家地位岌岌可危嗎?

撰文:鄭真
出版:更新:

從12月1日起,歐盟、英國、加拿大、土耳其、烏克蘭、列支敦士登等32國停止對中國實行貿易最惠國待遇。這意味着,中國輸往上述32個國家的商品已不再享受這些國家的普惠制關稅優惠待遇。

普惠制是發達國家(予惠國)對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受惠國)出口製成品和半製成品給予的一種單向的優惠關稅待遇制度,旨在幫助發展中國家擴大出口,加速其國內經濟增長。自1978年普惠制實施以來,全球先後有40個國家給予中國普惠制關稅優惠。
但是現在大部分國家陸續取消了給予中國的普惠制關稅優惠。除了上述32國,早前歐亞經濟聯盟(以俄國為首)已經自10月12日起不再給予中國輸聯盟產品普惠制關稅優惠。2019年4月1日,日本把中國從發展中國家關稅減免名單中剔除,全面終結對華普惠制關稅優惠政策。2020年2月,美國取消中國和中國香港的WTO發展中國家優惠待遇。
表面上,取消普惠制會讓一些出口企業失去關稅優惠,帶來一定的壓力,背後的關鍵是這些國家大多都不認為中國是發展中國家,不再需要給予經濟方面的照顧和傾斜。

近年來,全球範圍內貿易戰硝煙四起。美國不認同一些發展中國國家搭便車。(新華社)

近年來關於中國到底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的爭論從未停止過。1999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時,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DP不到一千美元,因此得以享受發展中國家的待遇,可是隨着經濟急速增長,現時人均收入逾一萬美元,該否繼續受到優惠引發爭議。
中國堅持自身的發展中國家定位,美國等國家認為中國需要承擔發達國家的責任,尤其是在全球貿易和氣候變化領域。此番,幾十個國家陸續取消對華普惠制關稅,是否會衝擊中國的發展中國定位成為華語輿論場普遍關心的問題。
據了解,世界貿易組織沒有定義「發達國家」(developed country)或「發展中國家」(developing country),也沒有設立任何基準來確定其成員國屬於哪一類。完全取決於各成員國自行認定屬於哪一類。世界貿易組織從官方途徑上沒有阻止一個國家自我指定為發展中國家的程序。聯合國層面,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每三年根據發展政策委員會的建議對「最不發達國家名單」作一次審查,但是並沒有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做出界定的程序。因此可以預見,中國的發展中國家定位除了受到歐美質疑並不會動搖。
不過普惠制的實行帶有聯合國貿發會議倡議的特點,並非強制的多邊貿易條件,不具法律約束性。各個國家可以選擇實行,也可以不選擇。因此,目前的局面是,各國有取消對華普惠制的權力,中國也有繼續維持發展中國家定位的權力。

當人們將焦點放在中國身上時,這似乎變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面臨的爭議問題。而如果從更廣泛視角看,問題的根源並不在中國。這是新興國家經濟體和發達國家在全球經濟秩序上的普遍分歧。
歐亞經濟聯盟不只是取消了中國的最惠國待遇,還取消了包括韓國、土耳其、巴西、阿根廷在內的其他75個國家的最惠國待遇。日本不只將中國從關稅減免名單剔除,同期也將泰國、馬來西亞、墨西哥、巴西從發展中國家關稅減免名單中剔除了。2020年2月被美國取消優惠待遇的國家和地區中除了中國和中國香港,還有其他巴西、印度、阿根廷及南非等23個經濟體。
伴隨着新興經濟體的崛起,新興經濟體希望構建國際經濟新秩序,發達國家認為要堵住漏洞,新興經濟體不能繼續佔便宜搭便車。

2019年10月特朗普政府曾向世貿組織提出了取消發展中國家地位的4個條件。其方案提出,只要符合(1)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2)參加二十國集團(G20)、(3)世界銀行認定為「高收入國家」、(4)佔世界貿易的比例達到0.5%以上之中的任何一條,就應不再享受優惠措施。當時中國、印度、委內瑞拉和南非等國家拒絕了這項提議。
可以預見,未來圍繞新興經濟體是否是發展中國家的爭議還會繼續,圍繞全球經濟秩序的博弈也不會止步於普惠制與發展中國家定位。
中國要做的是恐怕不只是堅持自身定位,全然不顧國際輿論這麼簡單。中國仍然需要更多的時間完成從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的過渡,在一些指標上邁入發達國家行列後,在其他一些指標上如何進一步提升,面臨更多挑戰。當然,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問題,還是一個全球政治問題。一旦身份定位發生變化,是否有資格代表發展中國家的說話,是否會繼續推動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調整,都會面臨質疑。中國必然會非常慎重看待自身角色定位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