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推演台海武統的三大典型劇本

撰文:祁賓鴻
出版:更新:

繼美國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於10月底提出「毒蛙戰略」(the Poison Frog Strategy),軍事推演解放軍將在2025年佔領東沙後,近期美國又多了台海「新劇本」。

11月3日,美國國防部發布2021年中國軍力報告,內容針對台海安全情勢、北京軍事佈局提出預測。報告指出,解放軍或將在2027年「以武逼統」,行動選項包括大規模兩棲登陸、奪取台灣外島、長期空中和海上封鎖、通過解放軍特種部隊或黑客攻擊台灣基礎設施等。報告同時預測,解放軍會極力防範美國介入兩岸衝突,以免日久生變。如若真有第三方介入,其恐會訴諸網攻、太空或核行動來解決。

然而,這份報告雖將解放軍描繪成野心勃勃,實則對其作戰實力卻「不以為然」。例如在「大規模兩棲奪島」一環,美國防部認為,此舉不僅需要強大的軍事與後援補給,也可能招致國際干預。即使解放軍成功登陸,也要面臨城市戰成本,恐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構成重大政治和軍事風險」。

而在奪取外島的情節推演上,美國防部則指出,如若解放軍強制登陸金門或馬祖等中型島嶼,將可展現其軍力和政治決心,並能實際獲取領土。然而此舉亦會激發台灣強烈獨立情緒,也將招致國際介入,相關成本不容忽視。

要而論之,此份報告認為,有鑑於中國頻頻發動大規模作戰訓練、解放軍持續推進軍力建設,台海衝突的風險正在上升,但北京未必能心想事成,甚至可能引火自焚。

2020年9月25日,《解放軍報》曝光火箭軍導彈齊射畫面。(微博@東風快遞)

各式劇本層出不窮

伴隨中美博弈日漸激烈,這已非美國近年第一次「預測武統」。早在2020年8月,美國中情局前副局長莫雷爾(Michael Morell)、前參聯會副主席温尼菲爾德(James A. Winnefeld),便已在美國海軍學院《議事錄》(Proceedings)期刊中,聯名刊登解放軍攻台腳本。

兩位前官員認為,北京瞄準了2020年11月的美國總統大選,將利用政權交接空隙,於12月中煽動台海緊張,並在2021年1月初啟動東海軍演,掩護大規模軍事調動。隨後,在1月19日至21日美國總統交接的3天內,解放軍將趁機攻佔金門、澎湖、馬祖等台灣外島,同時指示在台特務破壞軍事裝置和關鍵設施,癱瘓所有網路和媒體;接着,解放軍海軍艦艇、潛艇部隊將封鎖周圍航路,並在台灣東部部署兵力,防止美國第七艦隊介入,解放軍兩棲部隊亦會將地面部隊投送至台灣西岸。兩位前官員預測,「此次武統」將在3日內結束,國際雖會感到震驚,卻難以軍事幹預。屆時北京也將以「戰狼外交」向各國施壓,例如威脅日本不得干涉等。

平心而論,如此「劇本」着實精彩,卻難敵現實考驗,畢竟除了美國大選引發政壇震盪外,其餘預測無一發生。

2021年1月6日,特朗普(Donald Trump)的支持者闖入國會山,引發大規模暴亂。(Reuters)

無獨有偶,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教授金萊爾(Lyle J. Goldstein)也於2021年3月提出自己的武統預測,指北京或將在2022年冬季奧運過後對台動武,可能劇本共有四套,包括重演1996年台海導彈危機、封鎖台灣周遭海空域、進攻澎湖、全面閃電戰攻台等。

有鑑於當今的中美與兩岸局勢,金萊爾認為全面閃電戰攻台乃最可能選項,原因有三:第一,相較於前三種方式,全面閃電戰能讓台軍措手不及,降低其預警與回擊時間;第二,佔領台灣的既成事實,將讓華盛頓難有干涉餘地;第三,台灣軍事準備並不積極,如今的解放軍確有能力在數日內征服台灣。

而針對閃電戰細節,金萊爾也嘗試推演過程,認為解放軍的特種部隊將負責第一波攻勢,部分將以直升機與小型艦艇突進,部分將在台軍防線的後方空降製造混亂或分散注意力,其餘則會進佔台灣的中小型港口與機場。與此同時,解放軍將以彈道導彈、長程火砲打擊台軍基地、指揮中心與防空戰力。金萊爾由此建議,美國應竭力避免軍事介入台海衝突,以免遭遇毀滅性失敗。

美國國會山暴動事件後,蔡英文於推特上表示,美國民主的強健與韌性將持續是世界的希望燈塔。(Twitter@蔡英文)

三大典型從何而來

綜上所述,「2027年以武逼統」、「3日武統」、「冬奧後閃電攻台」等劇本,皆為中美博弈、台海變局的附帶產物,其情節元素十分類似,皆包含時間預測、過程推演等結構。然因三者的撰寫目的有所不同,敘事風格、對話對象自也互異,其看似皆在武統上做文章,實則代表了三種美式戰略報告典型。

首先,「3日武統」的敘事風格聚焦描繪過程,比起行為者的戰略選項、兵棋推演、戰場模擬,其更強調「故事性」情節,預測風格則傾向「大膽假設」。以日期為例,此份報告發表於2020年8月,卻在缺乏證據的前提下,直接主張北京將在3個月後的美國總統大選間隙動武,甚至連「東海軍演」都描述得有模有樣。

如此情節安排,自是作者身分、讀者導向交互作用之果。

此份報告雖是由兩位前官員合著,並刊登在海軍學院期刊上,卻非真要進行專業軍事模擬,而是有意趕搭美搭美國大選時事,配合「刺蝟島」引發的台海緊張,進行某種政治動員與宣傳:或為「中國威脅論」服務,或為作者累積商業聲量。

綜觀報告內容,其並未展示覆雜的計算過程、嚴謹的軍事模型,為的便是降底媒體報道門檻、增加非軍事專業讀者的閲讀意願。此般劇本早在冷戰時便已大行其道,只不過如今的主角由蘇聯換成了中國,與其說這是戰略報告,「迷你版的克蘭西(Thomas Leo Clancy Jr.)軍事小說」或許更為貼切。

台軍2021年9月漢光演習,在楓港地區實彈射擊。(中央社)

第二類「冬奧後閃電攻台」則與「毒蛙戰略」相近,屬於非官方政策倡議,其內容包含相對嚴謹的軍事分析、兵棋推演,不僅時間預測相對靠後,選項分析也更加深入,從攻打台灣離島、海空封鎖、外交合縱連橫、全面閃電戰到美軍駐台,皆有所涉。其目的是要分析現實可行性與附帶風險,以得出最終戰略建議。

以「冬奧後閃電攻台」劇本為例,其用大量篇幅分析各式解放軍動武手段後,認為閃電戰全面攻台乃當今最可能選項,並在此基礎上建議美國「避免涉入台海衝突」,即便戰事爆發,「外交手段應是遠高於軍事介入的優先選項」;正如「毒蛙戰略」也是經過三回合兵棋推演後,以美國相進退兩難的結果為基礎,建議政府應將台灣外島打造成解放軍難以拿下的「毒蛙」,而非「派軍駐台」。

雖說這般報告難脱「過程服務結果」的政治色彩,卻是三種典型中,現實參考性最高者,乃權威智庫常見的戰略報告典型。

台軍在淡水進行漢光演習。(中央社)

最後一類「2027年以武逼統」,論述風格雖與「冬奧後閃電攻台」相近,卻在根本撰寫目的上有所差異,故可稱為第三種典型。

其發布者為美國國防部,報告中但凡涉及「解放軍優勢」的分析,其根本目的皆非「長他人志氣」,而是要藉着全球注目的天然流量,型塑輿論攻勢,爭取軍事預算,乃美國對外戰略、軍工複合體政治之一環。

以此份報告對解放軍的描繪為例,其大力強調台海緊張等情緒元素,並以意識形態渲染解放軍象徵的「中國地緣野心」。理論上,國防部掌握的軍情資源十分充分,但在此份報告中,其軍事分析反不如智庫專業到位。

例如其主張解放軍登陸台灣本島後,將面臨「城市戰」煎熬,顯然是將台灣想像成另一個阿富汗,認為久未經戰的虛弱台軍有能力組織此般戰線,習慣安逸的台灣民眾也願意投身游擊戰場;所謂「2027年以武逼統」的時間點,也不過是假借「中共建軍百年」的節點,生硬套用。

如此詭異推演,並非國防部專業不足,而是這份公開的軍力報告本就「醉翁之意不在酒」:比起務實分析台海戰局,其更想炒大「中國威脅論」的國際聲量,同時為國防部、軍火商爭取更多話語權;至於專業軍事分析,自會有不公開的政策建議遞向白宮。

從「迷你軍事小說」、「智庫政策建議」到「輿論戰素材」,美國的戰略報告三典型遍佈各場域,之所以在近期頻以台海為主角,關鍵仍是兩岸關係的每況愈下。各式主張頻繁交鋒,既體現中美軍力消長的博奕力道,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美國內部的戰略分歧與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