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小時繞行日本 解放軍展示第一島鏈內戰鬥力

撰文:茅岳霖
出版:更新:

10月22日深夜,包括4艘導彈護衛艦、兩艘導彈驅逐艦、兩艘反潛艦、一艘電子戰艦和一艘補給艦組成的中俄聯合艦隊已穿過日本九州島以南的大隅海峽公海,進入東中國海水域。到23日,中、俄艦隊已在日、韓水上對峙的日本男女群島水域東南展開驅逐艦反潛直升機演練,並遭遇了日本航空自衛隊的圍觀。

至此,這支兵力超過日本海上自衛隊任何一支「護衛隊群」的艦隊已在10月18日穿越津輕海峽、沿本州島近海南下於21日穿越伊豆群島後,於120小時內完成了繞日本一圈的巡航行動。

解放軍已以各種方式、多種兵力組合穿越了日本近海的多個「防禦圈咽喉地帶」。這一局面無論對被華盛頓要求「全球協防美軍」的日本當局,以及把重要戰略裝備撤出關島要塞、必要時才「動態部署」一下的美軍,都已成為一種頗為棘手的現狀。

日本應對的重點直到2021年似乎仍傾注在釣魚島為中心的「南西諸島」上。2021年3月16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與防長奧斯汀(Lloyd Austin)在美日「2+2」對話中確立了美國「堅定地保護包括釣魚島在內的日本的義務」,以及美日將「反對任何單方面試圖改變東海現狀的努力」,進而再次將釣魚島列入《美日安保條約》第五條的適用對象。東京總算得到了一種文牘層面的保障,並指望這種白紙黑字能成為飛機軍艦,在必要時給予一點幫助。

遺憾的是,僅僅在琉球群島與那國島一線基於釣魚島問題佈置前線兵力的日方難以在日本周邊的類似區域投入更多力量。日本仍執着在釣魚島問題上,就「存立危機事態(即日本以外國家遭受武力攻擊)」喋喋不休。這使得其周邊各區域隨之門户大開。

東風-26這種射程在3,000到5,000公里之間的中程彈道導彈從亮相之初,就吸引了觀察家們的眼光。它也成為美軍改變部署的重要推手。(中央社)

2016年12月25日,「遼寧」號航母編隊經宮古海峽第一次穿越第一島鏈,展開「戰備性質的巡航」後,東京方面也不得不習慣中國艦隊像美國艦隊一樣穿行於各咽喉點的「公海」水域,並時刻隨中方艦隊行動組織海、空力量的「緊急出動」,以展開「監視」,並逐漸養成習慣面對現實。

至於美國,它早在2020年4月就已經把第二島鏈的重要要塞,即關島的戰略裝備基本撤走。中國的東風-21D和東風-26兩種射程在3,000到5,000公里間的中程彈道導彈投入現役後,這種最遠距離可覆蓋「第二島鏈」的戰略武器的出現,讓美軍發現此前針對西太平洋一線的「持續轟炸機進駐任務」(CBP)成了戰略資源的堆積。

蘭德公司認為,此舉是美軍啟用「動態部署」的標誌。雖然美方稱其轟炸機只要有需要,仍可第一時間派駐一線。但此舉對於前沿的關注,終究存在了時間差。更不用說美國放棄了持續16年的CBP方案,結束了以關島為中心實施快速打擊,擴大威懾能力的可能,美國對「盟友」的安全承諾似乎要打些折扣。

對此,美方先在2021年3月17日,在美日「2+2」會晤後,美軍還向駐日美軍岩國基地調動一隊F-22戰鬥機,後在10月中旬調來一艘9萬噸級的遠征基地艦,以此展示美軍並非收縮撤離,而是可以隨時調度,以兑現對「盟友」的承諾。但這種局部調整部署,強化「島鏈」封鎖和防禦的手段已經被證明成效有限:中俄聯合艦隊的穿行就是絕好的例證。

其實,東京從2019年開始已經逐步面對中國海空力量在第一島鏈邊緣逐漸增強的現實,自2019年後,日方已接受了中國海軍航空兵及空軍參與中俄繞日巡航的局面。而今,在解放軍與俄軍以優勢兵力完成環繞日本一周的航行後,日本海上自衛隊也到了面對現狀,在不滿、不甘之餘主動接受現實,並在此基礎上重新判研局勢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