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台駐美機構更名 白宮「亞洲沙皇」坎貝爾背後有何盤算?
9月11日,有媒體報道稱,在台灣蔡英文政府的請求及美國親台勢力的遊說下,拜登(Joe Biden)政府正在考慮將台灣駐華盛頓代表處的名稱由「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 (Taipei Economic and Cultural Representative Office)更名為「台灣代表處」(Taiwan Representative Office)。目前,拜登政府尚未最終拍板,如果通過將是以總統行政令的形式實現和執行。
白宮如果答應蔡英文政府請求,將是美台關係的一次符號性的突破,意味着美國官方文件中所限定的美台交流將不再侷限於經貿和文化交流。這種做法必然會衝擊中美關係的基礎,給本已持續緊繃的雙邊關係帶來又一次震盪。
9月13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回答記者提問時指出,9月10日,中美元首通話時,拜登總統表示,美方從來無意改變一個中國政策,中方已就上述媒體報道的有關動向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
這項方案得到了美國前助理國務卿、現任國安會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Kurt Campbell)的支持。按照過往坎貝爾的言論,他雖然是一位鐵桿親台派,一直支持台灣融入國際社會,但是在關鍵的政策決定上,他懂得台灣議題的敏感性,一直反對將美國對台戰略清晰化,尤其是反對台灣獨立。
坎貝爾支持更名,說明他低估了該舉動的敏感性和爭議性,也低估了台獨勢力自己的盤算。
台灣在特朗普(Donald Trump)執政後期就曾提出過這一請求,拜登上台後,台灣方面再次提出這一請求。坎貝爾支持更名的可能理由,可能和歐洲議會理由一致,挺台就是挺民主價值觀。
其實,不用更名也不影響美台之間的經貿和人文交流。既然不影響,為何一定要更名呢?這實際上就是美國親台勢力配合台獨勢力的一種政治操弄,意在歐洲議會推動相關議案的同時,也在美國尋求這一象徵性突破。
坎貝爾之所以支持這一方案,可能和兩個方面因素有關。一方面是國安會內部亞洲事務官員多數對此表示支持,符合拜登價值觀外交路線;另一方面他可以藉此繼續積累個人政治資本。
坎貝爾、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以及國安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都曾通過非正式渠道或私人身份和台灣政客打過交道。在奧巴馬執政時期,尤其是希拉里(Hillary Clinton)掌舵亞洲外交期間,他們都未曾利用台灣積攢自己的政治資本。
但是,隨着中美博弈的形勢變化,民主黨政府再次推出了價值觀外交路線,他們又不得不在右翼政策的基礎上繼續利用台灣,加大對北京的施壓。雖然台灣在他們眼裏仍然是工具,但需要對該工具的使用策略進行調整。
坎貝爾本來也是拜登政府的國務卿人選之一,如果他將來有機會接替布林肯,就必須在重大立場上迎合國會挺台訴求。而硬性挺台就是其中方式之一。這也符合坎貝爾作為一名「生意人」的身份。
而且,出於個人政治利益,無視中美關係基礎,在台灣問題做文章,這樣的人在美國政界很多。右翼方面的代表就是前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此人曾多次利用台灣,打磨自己的反華標籤,以此積累個人政治資本。
在右翼、左翼勢力這幾年來升級打中國牌的背景下,坎貝爾等人挺台「更名」的這種策略轉變,很有可能會打破美國在中國大陸和台灣之間所保持的敏感、微妙且危險的平衡。拜登的國安會在阿富汗問題上已經出現誤判,他們在擅長的更為敏感和複雜的台灣問題上,也難免會出現誤判。這就要看完全掌控對華外交且深諳外交之道的拜登最後會不會簽署這種行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