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也主張有條件合作 拜登外交框架缺了一角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及其外交團隊半年多來一直有一個盤算,那就是中美可以在「應該競爭時競爭,可以合作時合作,必要對抗時對抗」,但是從氣候問題特使克里(John Kerry)兩次訪華之旅無果而終可以看出,這條道走不通。中國政府半年來立場堅定,訴求統一,即如果美國不先改變,調整對華強硬政策,僅僅通過氣候問題對話穩定和管控中美關係,是不現實的。
也就是說,在北京看來,既然美國主張和中國的競爭是應該的、對抗是必要的、合作是有條件的、有選擇的,那麼中方回饋美方主張的合作,當然也是有條件的。
美國一廂情願地認為,中國近來的鄭州水災和美國遭受的颶風災害,包括東海岸地區的洪水,都應該使得兩個大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感受到合作的緊迫感。但是,9月1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通過視頻會晤向克里明確表示,中美在氣候方面的合作不能與兩國之間的一般關係分開。
如果氣候問題無法脱離中美關係實際,那麼中美還有哪些領域可以開展合作呢?或者說,美國該在哪些領域推進和中國的合作呢?8月29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與王毅通話。從美方發布的聲明來看,布林肯只想談阿富汗問題,而且只有一一句話:雙方討論了國際社會要求塔利班兑現承諾的重要性,讓阿富汗人和外國國民可以安全通行和自由旅行。
阿富汗問題的確是中美可以開展合作的議題。奧巴馬(Barack Obama)和特朗普(Donald Trump)執政時期,中方就曾扮演積極角色,助力塔利班和阿富汗政府的政治和解。拜登9月7日也指出中國與塔利班之間「有真正的問題」,相信中國會嘗試與塔利班達成某種安排。
而從中國外交部公布的內容來看,王毅和布林肯談及阿富汗局勢的同時,也同時談到中美關係。近期中美就阿富汗、氣候變化等問題開展溝通,對話比對抗好,合作比衝突好。中方將根據美的對華態度考慮如何同美方進行接觸。
也就是說,從中方視角來看,並不排除和美國在阿富汗及氣候變化議題上開展溝通與合作。但前提還是要考慮中美關係發展狀態。
但是,從布林肯的表態來看,在阿富汗問題上,他暫時不願意尋求中國的合作,畢竟他在國會面臨的質詢壓力也很大。如果拜登政府在阿富汗問題上和中國開展協調合作,很容易被國會抓住把柄,甚至被共和黨認為民主黨政府對華示軟,不但丟失了阿富汗,而且讓中國在阿富汗問題上擁有更多話語權。
在此基礎上分析,拜登政府半年來主張的對抗、競爭與合作的對華路線,沒有任何進展。拜登政府無法真正找準「可以合作」的領域,或者說北京根本不給拜登這個機會。而且,拜登政府的對華對抗與競爭的元素大多是繼承了特朗普和右翼的主張。
特朗普右翼勢力執政後期,對中美關係缺乏管控,雙邊關係遭遇自由落體式的傷害。拜登政府和特朗普政府最大的不同就是注重管控中美關係。按照白宮和國務院的說法,就是「負責任地管控」(responsible management)中美關係。
這種管控和北京主張的管控以及奧巴馬時期的管控稍微有所不同。奧巴馬時期管控的目的是為了擴大雙邊、地區及全球合作,讓雙邊競合關係正向、積極的發展,避免一些干擾因素影響彼此的合作利益。
但拜登政府的管控更多是為了回歸傳統、規避風險,避免中美發生衝突。合作也是有限度的合作,而雙邊關係更多體現對抗和競爭。甚至可以說,拜登政府「負責任管控」雙邊關係的目的也是為了和中國對抗和競爭。
但北京的言外之意就是,中方不可能按照美方的意願,在美方想合作的領域開展合作。美方要想和中方合作,就必須考慮雙邊關係總體温度。如果合作上沒有進展的話,拜登主張的「競爭、對抗、合作」對華框架就會崩塌,或者說這條對華路線就是一條死路。
最後再看中國的內政外交。半年來,中國不但成功控制了多點爆發的疫情,而且開展了一系列國內行業改革,一直在按照自己的節奏推進改革和發展。在對美外交上,北京立場堅定,提出三條底線和兩份清單,就是要讓拜登政府首先做出改變,尤其要調整右翼執政時的一些遺留問題。而拜登政府受困於其他內政外交議題,似乎已經處於守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