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拉俄入局台海博弈的背後

撰文:葉侃
出版:更新:

「中俄兩國正在挑戰(北約的)團結,他們今天已正在這樣做,無論是在烏克蘭-俄羅斯邊境,還是在台灣海峽」——在G7與北約峯會先後高調拋出「中俄威脅論」之前,北約海軍事務首席負責人吉爾戴(Michael Gilday)早在4月向美國海軍學會新聞網(USNI News)將上述威脅論具體化——他毫不避諱地指出了中俄在地緣博弈中聯手的可能性。

事實上,自「東方2018」中俄聯合軍演開始,有關中俄準軍事同盟話題就在西方輿論場日漸升温。但中俄雙方對西方輿論場的類似「關注」不僅毫無忌憚之意,反而繼續撩撥西方「痛點」。

2019年7月,中俄開始在亞太地區實施首次聯合空中戰略巡航。而去年底進行的次輪巡航中,雙方的聯合戰機編隊甚至一度逼進台海。同時,自2005年開始的中俄例行年度海上聯合軍演也持續深入推進。

如果説中俄之間高度成熟的戰略協作關係構成了北京方面拉俄入局台海博弈之底氣的話,美國對俄羅斯「軍事肌肉」的顧忌則成為中國拉俄入局的關鍵籌碼。那麼北京方面真有與俄羅斯攜手在台海進行「武力拒美」的相關謀劃嗎?事情或許不像表面看來的這麼簡單。

2018年9月13日,俄羅斯總統普京親自向參加東方2018聯合軍演的中國軍人頒發獎章。從普京第三任期開始,俄中雙方的軍事合作迅速發展。其合作互信之緊密,導致部分西方輿論甚至出現了「俄中可能結成新軍事同盟」的擔憂之聲。(Getty Images)

美國的這種「對俄顧忌」自叙利亞內戰開始,就愈發明顯地暴露出來。在俄羅斯沒有入場前,美國及其旗下的反對派武裝在叙利亞攻城略地順風順水,作為俄羅斯中東重要盟友的阿薩德(Bashar al-Assad)政權則在「美國攻勢」之下搖搖欲墜。

但在俄羅斯下場之後,形勢迅即逆轉,阿薩德政權不僅很快扭轉頹勢,還一度將美國幕後支持的反對派武裝逼到了生死存亡的邊緣。

面對己方代理人的窘境,華府不僅未表現出任何鐵心撐持的跡象,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與普京當局暗中媾和,將代理人作為美俄牌底交易的犧牲品——這一點在特朗普(Donald Trump)時代體現得尤為明顯。

如果説叙利亞內戰這種並非直接觸及俄羅斯地緣核心的事務,美國都不願與普京當局發生正面對抗的話,那麼在靠近獨聯體這一俄羅斯絕對地緣核心位置發生的類似事件中,華府則完全無意與莫斯科方面形成任何實質牽涉。

這一點在烏克蘭危機與納卡衝突中都得到了充分映證,就前者來説,面對普京(Vladimir Putin)當局以雷霆萬鈞之勢兼併克里米亞的舉措以及持續至今的東西烏實際分裂局面,以華府為代表的歐美陣營對基輔親西方政權的「支持」僅限於口頭譴責「俄羅斯暴行」、對普京當局施加一些不痛不癢的制裁層面以及向基輔政權出售一些淘汰武器的層面,而對於基輔當局心心念唸的加入北約之想,則完全避而不提。

與烏克蘭危機的「遠距離聲討」相比,去年下半年發生的納卡衝突中,美國及其北約盟友則直接採取了某種完全放任自流的態度——任憑俄土兩國「默契主導」而毫無插手之意。

+5

更有甚者,在最近發生的英國護衞艦闖黑海疑遭俄羅斯戰機逼退的「諷刺劇」之後,英美雙方竟然以「拒絕承認軍艦進入俄羅斯領海」這種近乎掩耳盜鈴的方式來否認「驅逐事件」的發生——雖然兩國的確不承認俄國對克里米亞的主權。

以上種種案例無不透露出華府對俄羅斯「軍事肌肉」某種根深蒂固的戒懼之心,而中國拉俄羅斯入局台海博弈的舉措如若成行,將極大增加在第一島鏈實施對美戰略拒止的成功可能。

換言之,對中國來説,相比於與俄羅斯攜手「武力拒美」的選項,將俄羅斯作為遏止美國武力介入台海之「衝動」的籌碼或許是一個更為現實的策略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