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土耳其對中亞影響力增強 俄羅斯何以放棄「後院思維」?
近日,隨着中國國際電投札納塔斯100兆瓦風電項目第40台機組的順利併網,中亞地區規模最大的風電項目實現全容量成功併網。
作為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與哈薩克「光明之路」經濟政策對接融合的重要成果,該項目建成後,將極大緩解哈國工業重鎮雲集的南部地區長期用電緊張的狀況。
上述風電項目是中國愈發加大對獨聯體地區投資的最新例證。事實上,隨着近年來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持續深入發展,普京(Vladimir Putin)當局在很大程度上已經默許中國在這片俄羅斯「後花園」的存在。在獨聯體國家的歡迎及莫斯科的默許之下,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在東歐、高加索及中亞地區四處開花。
在俄羅斯的重要盟友白羅斯境內,協議周期長達30年之久的中白工業園項目正有序推進。甚至於在頗為敏感的軍事技術領域,盧卡申科(Alexander Lukashenko)當局也毫不隱晦地與中國開展合作。如果沒有得到來自普京的默許,這種敏感合作是很難想象的。
與中白之間熱火朝天的雙邊合作氛圍類似,素有「裏海明珠」之稱的阿塞拜疆也正在善用「一帶一路」倡議。2015年末,阿塞拜疆總統阿利耶夫(Ilham Aliyev)受邀訪華,翌年,阿塞拜疆從亞投行獲批建設跨安納托利亞輸氣管道工程(阿塞拜疆-土耳其-南歐)所需的約6億美元貸款。與此同時,阿塞拜疆亦與哈薩克攜手全力構建「裏海快速貿易通道」,極大縮短了中歐貿易的物流所需時間,阿塞拜疆與北京方面的軍購訂單也循序漸進。
值得注意的是,普京當局在獨聯體地區施行的「門户開放」受益者不止中國,另一橫跨歐亞大陸的中等強國土耳其也獲得了渴望已久的拓展機遇。
在去年納卡衝突爆發之前,由於普京當局的嚴格管控,安卡拉方面在獨聯體地區只能以某種近乎如履薄冰的姿態低調行事。但納卡衝突的爆發為土耳其提供了在獨聯體戰略上實現質變性突破的良機,通過在衝突過程中審慎精明的介入策略(力挺阿塞拜疆)以及與普京當局之間心照不宣的默契互動,安卡拉方面終於以協助俄羅斯共同維繫拉欽走廊交通安全為契機,獲得了後者頒發的「獨聯體地緣准入證」。
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不僅數次光顧巴庫與納卡,與阿塞拜疆總統阿利耶夫「大敘兄弟情」,還以此為引將影響力延伸至包括阿塞拜疆在內的突厥國家整體。
在納卡衝突接近尾聲之際,土耳其國防部長阿卡爾(Hulusi Akar)出訪中亞三國(哈薩克、吉爾吉斯與烏茲別克),達成了多項旨在拓展雙邊軍事安全合作的重要協議。今年3月底,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更高調主持突厥國家合作委員會視頻峰會。期間,埃爾多安當局毫無保留的表示了提升該委員會合作層次的意向。
而一貫對泛突厥主義濫觴高度警惕的莫斯科,居然對此保持了罕見的低調平和,更有甚者,即便安卡拉因過度力挺烏克蘭而觸及俄羅斯戰略紅線之際,普京當局的反制也僅僅是不温不火的暫定國內赴土航班。
與對華抱團協作類似,莫斯科方面上述種種「包容土耳其」之舉的背後,反映的是俄羅斯應對國際變革,愈發需要在中亞、高加索這些自身戰略腹地,鞏固其經濟發展及軍事安全基本盤。而在地緣衝突的大背景下,莫斯科與中國、土耳其等國達成的政治共識,也為這些戰略伙伴進場協力經營提供了可能。
在面臨西方陣營施加的日益嚴峻的地緣壓力之下,俄羅斯與中國可以在亞太方向相互分憂,土耳其亦可以在中東與歐洲方向與俄羅斯合力,而三方又可共同鞏固高加索、中亞等地區的政經穩定。因此,莫斯科放棄「後院思維」的抉擇也就順理成章,俄羅斯與中國、土耳其,乃至與伊朗等其他地域國家的合作,也會持續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