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疫情|未能提供援助 拜登盟友外交面臨客觀現實
印度疫情的失控給全世界敲響警鐘,說明這場疫情距離徹底結束依然遙遠。這也凸顯了全球合力抗疫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但是,面對印度方面兩周以來的呼救,拜登(Joe Biden)政府第一時間顯得猶豫,基本上予以婉拒。據《印度時報》4月24日報道,拜登政府的態度激發了社交媒體上印度民眾對美國囤積疫苗原材料的批評。
在上周4月22日由美國主辦的氣候峰會上,拜登説要幫助印度在內的國家應對全球氣候變化。3月12日的「四國安全對話」元首峰會(Quad),拜登和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以及日澳領導就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達成共識,推出了一項疫苗計劃。
通過類似的外交舉動,拜登政府高調喊出「美國回來了」,意在贏回盟邦和合作夥伴的信任、重塑美國的領導力。但面對印度這波疫情,白宮和國務院連日來更多是宣揚美國抗疫和接種疫苗的成功。
4月22日,在回答有關印度疫情再度爆發、美國應該如何救援的提問時,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Ned Price)強調美國優先給美國民眾接種疫苗。他解釋説,讓美國民眾接種疫苗不僅符合美國利益,也符合世界其他國家的利益。
直到4月25日,白宮發言人普薩基(Jen Psaki)在回覆路透社記者的郵件中,依然強調美印雙方正尋求幫助解決這場危機,未有提供支援印度的具體時間表。
這就是拜登民主黨政府重塑美國領導力所面臨的困境,畢竟拜登也很難拋棄「美國第一」的利益考量。
早在4月中旬,印度血清研究所首席執行官普納瓦拉(Adar Poonawalla)就在社交媒體上發文,懇求拜登政府解除對印度出口疫苗原材料的禁令,以便提高印度的疫苗產量。普納瓦拉口中提到的美國出口限制是2020年4月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為擴大口罩等醫療防護設備生產而動用的《國防生產法》。該法案限制部分抗疫材料和設備的出口。
印度疫情期間,普通平民遭受的衝擊最大(請點大圖瀏覽):
疫情期間,這種出口禁令很常見。除了美國,印度也曾限制國產疫苗出口。內地疫情爆發時,台灣也曾禁止抗疫產品出口。
問題在於,拜登主政後高調喊出「美國回來了」,並在和印度、日本、澳洲的四方安全對話中,高調協調抗疫和疫苗生產事宜(美日出資金和技術,澳洲提供培訓和後勤支持,印度則負責美國研發的疫苗生產),以圖掌控疫苗生產鏈主導權。而實際上,拜登則是利用特朗普時期的出口禁令,幫助輝瑞(Pfizer)等公司獲得生產疫苗所需的原料、同時對過濾器等產品設置出口限制,以此大幅增加疫苗在美國本土的產量。
如今及至印度疫情再度失控,美國商會、美國國會當中的印裔議員,包括部分自由派議員,都在呼籲拜登廢除相關出口禁令,支援印度。可無論接下來拜登政府採取何種措施援助印度,印度方面對美國的懷疑種子已經種下。
印度歷來堅持不結盟政策,3月莫迪出席四方安全對話,也是基於四方彼此間的信任,希望通過這種信任能夠構建起利益聯盟,共同應對中國挑戰。而拜登政府對印度「呼救」的猶豫和婉拒,難免將傷及印度對美國的信任,甚至可能影響今後的戰略合作。這對拜登圍繞中國推行的價值觀外交,也是一種打擊。
當然,美國基於自己的利益做決策並沒有錯,但對於一個想要通過打造民主同盟或利益集團、引領全球事務的政府來說,這也顯示了拜登政府面臨的客觀現實:無論是工業生產力還是政治力,美國都並沒有能力做到「美國回來了」。
特朗普式的「美國優先」,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必然。即便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是拜登政府極力拉攏的抗華聯盟對象之一,但面臨真正的抉擇時,拜登還是要堅持美國優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