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群體免疫「神話破滅」如何影響全球疫苗供應?

撰文:周萱
出版:更新:

印度疫情最近迅速捲土重來,4月4日單日新增確診突破10萬宗,接近2月第一波疫情平緩後最低水平的10倍,打破了去年9月首波疫情高峰的記錄。如此兇猛的疫情反彈,不僅揭穿了印度此前通過自然感染達到群體免疫的錯覺,同時也使得這個疫苗主要出口國不得不扣起疫苗以優先國內接種,這又會給世界帶來怎樣的連鎖反應?

群體免疫的錯覺

其實,換了任何一個放寬防疫措施的國家,一個月內疫情翻10倍並不稀奇,例如歐洲去年秋冬就普遍遭遇了兇猛的第二波疫情,一兩個月內新增確診暴漲幾十倍的都不在少數。但印度案例的特別之處在於,該國在第一波疫情突飛猛進之時不斷放寬防疫措施,但疫情仍然神奇地退潮,在無法解釋這種現象時,不少人就相信印度已經通過自然感染達到某種程度的群體免疫。

印度阿薩姆邦4月6日進行邦議會選舉,不少排隊者未規範佩戴口罩。(美聯社)

回顧印度與眾不同的疫情曲線,可能很容易得出群體免疫的結論。該國在去年3月25日至6月8日實施了嚴厲禁足令,雖然該階段未能壓平曲線,但由於經濟急劇萎縮且其死亡率較低,中央政府遂實行階段性解封。而成百上千萬返城農民工導致疫情急速擴散,在去年9月第四階段解封之際,新增確診達到每日近10萬宗。當時許多媒體都高呼「印度疫情已經失控」, 蓋茨基金會創辦的「健康指標和評估研究所」(IHME)也悲觀地預計,即使是在重災區重新封鎖且口罩佩戴率達到95%的最好情況下,印度在當年12月之前的病歿人數也會達到29.1萬人。

但令人稱奇的是,在沒有逆轉解封措施的情況下,印度疫情非但沒有繼續惡化,而是從去年9月下旬開始穩定回落,去年12月1日的實際總病歿人數為13.8萬人,日增確診則在今年2月持續穩定在1.2萬例左右。

由於這種現象與「只有減少活動才能遏制疫情」的主流觀點相悖,外界不得不從其他方面尋找原因,其中群體免疫就成了較受認可的解釋。印度Thyrocare Technologies公司在今年1月底公布的全國70萬人血清調查報告顯示,有多達55%的人已經感染過新冠病毒,去年10月亦有806人規模的小型血清調查顯示,孟買貧民窟的感染率高達75%。領導政府疫苗分配計劃的負責人Vinod Kumar Paul也在1月底指出,「印度大多數人口稠密的地區已經被疫情掃蕩過,可能達成了外界稱之為群體免疫的狀態。」

鬆懈防疫的必然結果

而也正是由於此等觀念,無論是政府還是民眾都大大放鬆了警惕,認為高自然感染率再加上1月中開始疫苗接種,疫情很難捲土重來。因此各邦對大規模聚會少有限制,尤其是1月中至3月正好是集體婚禮的季節。另外,官方雖然將是印度教最大盛典、12年一度的「大壺節」(Kumbh Mela)慶祝期限縮減至4月一整個月,但數百萬民眾早從1月起就聚集在北阿坎德邦(Uttarakhand)的恆河湖畔慶祝,當地政府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與此同時,全國病毒檢測數也從去年年底的每天逾百萬次下降至2月的60萬次左右,且相當一部分都是使用靈敏度較低的快速檢測。即使是從去年11月起發生大規模農民示威的旁遮普邦(Punjab),政府也沒有特別加強檢測,2月中旬僅每天進行不到2萬次檢測。

直到疫情從3月起的急速上升,才讓印度上下意識到群體免疫神話破滅,尤其是第二波疫情的震中依然是經濟中心孟買所在的馬哈拉斯特拉邦(Maharashtra),而該邦早在第一波疫情中已經遭受過重創,被認為接近群體免疫的閾值。這就證明了,儘管印度出乎意料地控制了第一波疫情,但離群體免疫仍然差得遠,懈怠防疫必然會招致第二波疫情。

印度教徒3月11日在恆河邊歡慶大壺節。(路透社)

而且,印度的第一波疫情感染是不均衡的,大城市感染率明顯高於農村,而大城市內的貧民窟感染率明顯高於中產階級社區,多在大城市採樣的血清樣本呈現的感染率有一定的誤導性。而中產階級在疫情趨穩之後逐漸放鬆警惕,檢測資源不足的農村地區亦未能及時捕捉到疫情傳播的動態,這兩個群體都並非第一波疫情的主要受害者,自然就成了第二波疫情的俘虜。

例如在新增確診佔全國六成的馬哈拉斯特拉邦,政府抗疫顧問Subhash Salunke醫生就指,大量感染者來自富裕社區。另外,孟買、浦那等大城市的醫生也不安地看到,許多拖至重症的農村患者前來求醫後才被納入統計,該邦1月中舉行的鄉村理事會選舉(Gram Panchaya)顯然加速了病毒在廣袤農村地區的傳播。

同時,變種病毒也可能促進了疫情傳播。例如外界關注的印度「雙重變種」(即同時擁有與巴西變種類似的E484Q突變與美國加州變種的L452R突變),衛生部3月24日指這一變種在馬哈拉斯特拉邦樣本中佔到15%至20%。而考慮到印度的病毒測序工作較為緩慢,從今年1月至3月18日僅測序了全國7,664個樣本,很可能未能捕捉到病毒發展的動態。因此在更多測序結果公開之前,尚無法得出進一步結論。

全球疫苗供應鏈受影響

目前,外界都在關切印度何時能盡快控制住第二波疫情,因為該國是主要的疫苗出口國之一,此前在疫情控制得當時,印度從1月底起出口了約6,000萬劑印製牛津疫苗,其中2,800萬流向了世衛主導的疫苗公平分配計劃(COVAX)項目,為眾多發展中國家救急。

不過如今為了優先控制國內疫情,印度從3月下旬起暫停了出口疫苗,同時拒絕接受新的訂單,聚焦於加速國內接種,並在4月5日達到了逾450萬日接種量的成績,而該國整個2月疫苗接種都在每日30萬劑左右止步不前。有印度外交人士透露,直到該國疫情穩定下來之前,都不會考慮出口。

印度迎來第二波疫情,加速國內疫苗接種。(美聯社)

從印度角度出發,這一舉措自然無可厚非,不過這也意味其他依賴印度疫苗的發展中國家的接種計劃會隨之脫軌。與世衛一道負責COVAX計劃的「全球疫苗免疫聯盟」(GAVI)的行政總裁Seth Berkley就指出,原本預定3月及4月從印度接收9,000萬劑疫苗,如今看來實際接收量會「少得多」。非洲疾控中心主任John Nkengasong也不安地表示,疫苗供應的混亂會惡化非洲大陸的疫苗短缺問題。盧旺達生物中心的主任Sabin Nsanzimana也在3月底表示,該國已經分發完畢從COVAX收到的34萬疫苗,不知道何時才有第二批到來。

另外,後續的生產計劃也會隨之打亂。原定最遲6月開始替美國Novavax公司生產10億劑疫苗(其中5.5億劑供給COVAX)的印度血清研究所(SII),其行政總裁也指該生產開工日會推遲至9月,這將會引起更大的連鎖反應。除了疫苗接種落後可能孕育出更多變種病毒,同樣大量訂購了印製疫苗、接種進度持續落後的加拿大等富國國內會否遭遇更大政治壓力,依賴COVAX的發展中國家會否更多地轉向中俄疫苗,美日澳印「四方會談」(QUAD)計劃開展的疫苗外交會否因此受挫……這些蝴蝶效應,將在未來一一展現。而在印度專心國內抗疫之際,各大國也需要更多協作起來幫助那些暫時失去疫苗供應的發展中國家,盡快度過這段關鍵的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