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速反制裁歐盟人員 中國同美國盟友關係全線燃火的原因

撰文:鄭真
出版:更新:

近來中國外交出現頗多不同尋常舉動。

3月22日,為了反制歐盟1989年來首次制裁中國,中國宣布制裁歐盟10個個人和4個實體。

3月18日至19日,中美在阿拉斯加的「2+2」高層會晤,中共政治局委員楊潔篪態度強硬斥責美國沒有資格居高臨下同中國說話。

3月16日,美日舉行外長防長「2+2」會晤並發表聯合聲明,稱中方行為與現行國際秩序不符,對國際社會構成挑戰。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3月17日斥美日狼狽為奸,日本背信棄義、破壞中日關係。這樣的措辭在中日關係過去幾年緩和走上正軌後非常少見。

近年來,中國同加拿大、澳洲等美國盟友的關係常態化惡化,現如今中美、中歐、中日關係也出現突破性的摩擦。歐盟3月22日就新疆人權問題制裁中國後數小時內,美國、英國、加拿大皆採取行動予以跟進。未來中國的反制裁對象可能不僅限於歐盟。中國同美國及其盟友的關係將處於全線燃火的狀態。

中國外長王毅(右)3月23日同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Sergey Lavrov)在中國廣西桂林舉行會晤,隨後雙方舉行了聯合記者會。當被問到歐盟對華制裁時,王毅說,歐盟內部對於制裁意見並不完全一致。(AP)

首先,中國的一連串強硬舉動都為平視外交的一環。

過去幾年,中國對加拿大、澳洲等美國盟友態度強勢是為了懲罰這些實力較小的美國盟友毫無原則地選邊站隊,讓它們認識到中國的新興大國地位不容挑戰。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對歐盟和日本的支持有限,歐日過去四十年面對中國並不敢輕舉妄動。拜登(Joe Biden)上台後,並不意味着這個情勢會有重大轉變。

不只是美國要習慣中國的大國存在,歐盟、日本等大體量的美國盟友都要習慣中國的大國存在,這一做法不該是權宜之計,也不能是虛與委蛇,而應該是常態化的認知。中國既對美國宣告平視外交,更是向西方社會宣告平視外交。

其次,中國要用非常行動,打破歐盟和日本對盟友美國的幻想。美國支持下,盟友們接連對中國發力,日益崛起的中國不可能無動於衷。選擇沉默,無疑會助長挑釁風氣。美國對盟友鼓動支持的力度有多大,中國對美國及其盟友的回擊就會有多激烈。

拜登政府主導的聯合盟友的力量倍增器計劃初現效果。(路透社)

第三,對抗是中國同美國及其盟友關係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中國同美國及其盟友在意識形態領域爭吵的同時,在其他領域也有積極的合作進展。比如中歐在2020年底達成了歷史性的全面投資協定。日本政府2月24日在內閣會議上通過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根據這一協定,中國和日本首次達成了雙邊關稅減讓安排。

中國不會全面惡化同美國及其盟友的關係,也不會對對抗閉口不談。只要對抗的部分不無限擴大,就能夠將矛盾維持在一定的範圍之內。把握好「競爭、合作對抗」的節奏就是成功。